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兽医病理学1:疾病的概念疾病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与病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疾病过程中出现各种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以及各种相应的症状、体征和行为异常。2:疾病的特征1.疾病是在正常生命活动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新过程,与健康有质的区别。2.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一定原因引起的,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3.任何疾病都是完整统一机体的反应。4.任何疾病都包括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和转化。5.疾病是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变化和一定的因果转化关系。6.生产力下降是疾病的标志之一。3:疾病的四个阶段潜伏期(隐蔽期)、前驱期(先兆期)、临诊经过期(症状明显期)、终结期(转归期)。4:疾病发生的外因1.生物性因素。2.化学性因素。3.物理性因素。4.营养性因素。5:疾病发生的内因1.机体防御机能(1)屏障机能。(2)吞噬及杀菌作用。(3)解毒机能。(4)排除机能。2.机体的反应性(1)种属。(2)品种或品系。(3)个体。(4)年龄。(5)性别。3.机体免疫特性包括免疫机能障碍(如抗体生成不足、细胞免疫缺陷等)和免疫反应异常。4.遗传因素遗传物质的改变可以直接引起遗传性疾病。6:影响疾病发生的条件1.自然条件。2.社会条件。7:细胞肿胀概念细胞肿胀:是指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增大,胞浆内出现微细颗粒或大小不等的水泡。8:细胞肿胀病理变化发生细胞肿胀的器官眼观浑浊肿胀。显微镜下根据病变特点的不同,细胞肿胀可分为颗粒变性和空泡变性。1.颗粒变性颗粒变性是具有细胞肿胀的病变特征的早期细胞肿胀,是组织细胞最轻微且最常见的细胞变性。2.空泡变性(水肿变性)其特点是在变性细胞的胞浆、胞核内出现大小不一的空泡(水泡),使细胞呈蜂窝状或网状。所以又称为水泡变性。9:脂肪变性和脂肪浸润概念脂肪变性:细胞胞浆内出现了正常情况下在光镜下看不见的脂肪滴,或胞浆内脂肪滴增多。10:脂肪变性和脂肪浸润病理变化1.肝脂肪变性槟榔肝。2.心肌脂肪变性虎斑心。11:玻璃样变性概念玻璃样变性(透明变性或透明化或玻璃样变):泛指细胞质、血管壁和纤维结缔组织内出现一种均质无结构的、红染的毛玻璃样半透明蛋白样物质,即透明蛋白或透明素。12:玻璃样变性原因、发病机理和病理变化1.细胞内玻璃样变性亦称为细胞内透明滴样变,是指在变性的细胞内(胞浆中)出现大小不一、均质红染的玻璃样圆形小滴。2.血管壁玻璃样变性即小动脉管壁的透明变性,常发生于脾、心、肾等器官的小动脉管壁,如在坏死性动脉炎和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等血管病变中。3.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常见于慢性炎症、瘢痕组织、纤维化的肾小球、动脉粥样硬化的纤维性瘢块、增厚的器官被膜和硬性纤维瘤等。13:玻璃样变性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轻度的透明变性可以吸收,组织可恢复正常;但变性严重时,不能完全被吸收,变性组织容易沉积钙盐,引起组织硬化。14:淀粉样变性概念淀粉样变性(淀粉样变或淀粉样物质沉积症):是指在某些组织的网状纤维、血管壁或间质内出现淀粉样物质沉着的病变。淀粉样物质化学性质上属糖蛋白。15:淀粉样变性原因和发病机理淀粉样变多发生于慢性化脓性炎症、骨髓瘤、结核、鼻疽以及供制造高免血清的马等。16:淀粉样变性病理变化1.肝淀粉样变性眼观肝脏肿大,呈灰黄或棕黄色,质脆易碎,常见有出血斑点,切面结构模糊似橡皮样或似脂变。镜下可见淀粉样物质主要沉着在肝细胞索和窦状隙之间的网状纤维上,形成粗细不等的粉红色均质的条索或毛刷状。严重时,肝细胞受压萎缩、消失,甚至整个肝小叶全部被淀粉样物质取代,残存少数变性或坏死的肝细胞。2.脾脏淀粉样变性可呈局灶型和弥漫型。西米脾;火腿脾。17:淀粉样变性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淀粉样变在初期是可以恢复的,但淀粉样变是一个进行性过程,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不能有效地将淀粉样物质清除掉,因为淀粉样蛋白分子很大,对吞噬作用和蛋白分解作用有很强的抵抗力。18:坏死和细胞凋亡的概念坏死:指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病理性死亡。细胞凋亡: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性的死亡。19:坏死的基本病理变化细胞核的改变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镜下胞核变化的特征表现为三个方面: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20:坏死的类型及特点根据坏死组织的病变特点和机制,坏死组织的形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凝固性坏死(干性坏死)坏死组织由于水分减少和蛋白质凝固而变成灰白或黄白、干燥无光泽的凝固状,故称凝固性坏死。(1)贫血性梗死坏死区灰白色、干燥,早期肿胀,稍突出于脏器的表面,切面坏死区呈楔形,周界清楚。(2)干酪样坏死坏死灶外观呈灰白色或黄白色,松软无结构,似干酪(奶酪)样或豆腐渣样,故称为干酪样坏死。(3)蜡样坏死可见肌肉肿胀,无光泽、浑浊、干燥坚实,呈灰红或灰白色,如蜡样,故名蜡样坏死。2.液化性坏死(湿性坏死)是指坏死组织因蛋白水解酶的作用而分解变为液态,称液化性坏死。常见于富含水分和脂质的组织。还见于化脓性病菌引起的组织坏死。3.坏疽是指继发有腐败菌感染和其他因素影响的大块坏死而呈现灰褐色或黑色等特殊形态改变,称此为坏疽。(1)干性坏疽多继发于肢体、耳壳、尾尖等水分容易蒸发的体表部位。(2)湿性坏疽多发生于与外界相通的内脏(肠、子宫、肺等),也可见于动脉受阻同时伴有瘀血水肿的体表组织坏死。(3)气性坏疽常发生于深在的开放性创伤(如阉割、创伤等)合并产气荚膜杆菌等厌氧菌感染时。21:坏死的结局及其对机体的影响1.坏死的结局反应性炎症;溶解吸收;腐离脱落;机化和包囊形成——钙化。2.坏死对机体的影响坏死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其发生部位和范围大小。22:病理性钙化概念在骨和牙齿以外的组织内出现固态钙盐沉积称为病理性钙化。沉积的钙盐主要是磷酸钙,其次为碳酸钙。23:钙化的类型、原因及发病机理1.营养不良性钙化是继发于局部变性、坏死组织和病理产物中的异常钙盐沉积。2.转移性钙化此种钙化比较少见,这是由于全身性钙盐代谢障碍,血钙和(或)血磷升高,使钙盐在机体多处健康组织上沉积所致。钙盐沉着的部位多见于肺脏、肾脏、胃黏膜动脉管壁。24:病理性钙化病理变化轻度的钙化眼观不易辨认,光镜下才能识别。若严重钙化、范围较大时,则钙化组织表现为白色石灰样的坚硬颗粒或团块,触之有砂粒感,刀切时发出磨砂声,甚至不易切开,或使刀口轻卷,缺裂。光镜下,在HE染色切片时,钙盐呈蓝色颗粒状,开始时颗粒细,以后聚集成较大颗粒或片块。25:黄疸概念黄疸:是由高胆红素血症引起的全身皮肤、巩膜和黏膜等组织黄染的现象。26:黄疸分类、原因溶血性黄疸;肝性黄疸又称实质性黄疸;阻塞性黄疸。27:黄疸病理变化胆红素一般呈溶解状态,光镜下并不明显,但也可以成为黄棕色的颗粒或团块,在阻塞性黄疸时,可见肝内小胆管和毛细胆管扩张,充满浓缩的胆红素,肝细胞内也含有胆红素颗粒。28:黄疸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黄疸时在血中聚集的异常成分,除胆红素外,还可有胆汁的其他成分,所以黄疸对机体的影响包括多种因素的作用。29:尿酸盐沉着(痛风)概念尿酸盐沉着即痛风,是指体内嘌呤代谢障碍,血液中尿酸增高,并伴有尿酸盐(钠)结晶沉着在体内一些器官组织而引起的疾病。30:尿酸盐沉着(痛风)原因和发病机理痛风的发生原因和机理很复杂,还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可能由下列原因引起:1.蛋白质特别是核蛋白的摄入过多。2.肾脏的损害。3.饲养管理不良和遗传因素。31:尿酸盐沉着(痛风)病理变化1.病理剖检变化(1)内脏型肾脏肿大,色泽变淡,表面呈白褐色花纹状,切面可见尿酸盐沉积而形成的散在的白色小点。输尿管扩张,管腔内充满白色石灰样沉淀物。有时尿酸盐变得很坚固,呈结石状。(2)关节型关节囊内充满大量尿酸盐。2.病理组织学变化在经酒精固定的组织切片上,可见针形或菱形尿酸盐结晶,局部组织细胞变性、坏死,其周围有巨噬细胞和炎性细胞浸润,时长者有结缔组织增生。32:充血概念和类型局部器官或组织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充血。依据发生原因和机制不同,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组织或器官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也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中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被动性瘀血(简称瘀血)。1.动脉性充血的病理学变化充血的组织器官体积轻度肿大,色泽鲜红,温度升高;镜下变化为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管腔内充满大量红细胞。2.静脉性充血的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瘀血的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颜色呈暗红或紫红色,局部温度降低。镜下变化为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管腔内充满大量红细胞。33:肝瘀血的原因、病理变化肝瘀血多见于右心衰竭时,因肝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发生。急性肝瘀血时,肝脏体积肿大,质地变软,呈暗红紫色,切面流出大量暗红色液体。镜检下变化,见肝小叶中央静脉、窦状隙以及叶下静脉扩张,充满红细胞。慢性肝瘀血时,在肝小叶中央静脉和窦状隙发生瘀血的同时,肝小叶周边区肝细胞因瘀血性缺氧而发生脂肪变性,呈灰黄色.因此在肉眼观察时,肝脏切面呈现暗红色(瘀血区)和灰黄色(脂变区)相间的条纹,类似槟榔切面的纹理,故称为槟榔肝。长期肝瘀血可导致肝细胞萎缩、变性、坏死或消失,网状纤维胶原化和间质结缔组织增生,严重时发生瘀血性肝硬变。34:肺瘀血的原因、病理变化肺疲血多见于左心衰竭和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时。急性肺瘀血时,肺脏体积膨大,被膜紧张,呈暗红色或紫红色,在水中呈半沉浮状态。镜下变化,可见肺内小静脉及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满多量红细胞,肺泡腔内有均质嗜伊红物质和数量不等的红细胞,肺泡壁增厚。慢性肺瘀血时,肺泡腔中见到吞噬有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长期慢性肺瘀血可致肺间质结缔组织增生而硬化,如此时伴有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积,使硬化的肺组织呈棕褐色,称为肺褐色硬化35:出血概念、类型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外的现象,称为出血。1.破裂性出血是指由于血管壁或心脏明显受损而引起的出血。可发生在心脏、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2.渗出性出血也称为漏出性出血,是指由于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红细胞通过内皮细胞间隙和损伤的血管基底膜漏出到血管外。36:出血病理变化出血的病理变化常因出血的原因、受损血管的种类、局部组织特性不同而异。破裂性出血时,如发生的是外出血,容易察见。如发生的是内出血,发生出血的部位不同,其名称有所不同。较多量血液流入组织间隙,形成局限性血液团块,形如球状,称为血肿;血液流入体腔内,称为积血;脑组织的出血又称为脑溢血;肾脏和泌尿道出血随尿液排出称为尿血;消化道出血经口排出体外称为吐血或呕血,经肛门排出称为便血;肺和呼吸道出血排出体外称为咳血;鼻出血称衄血。37:出血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出血对机体的影响,可因出血发生的原因、出血量、时间、部位不同而异。38:血栓形成概念和种类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某些有形成分析出而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物质称为血栓。39:【图】血栓形成的条件1.心血管内膜损伤是血检形成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原因。2.血流状态的改变主要是指血流缓慢、停滞或形成涡流等,这是临诊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3.血液凝固性增高40:栓塞与栓子的概念血液循环中出现不溶性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栓子。41:栓子运行途径栓子运行的方向与血流的方向一致。来自大循环静脉系统内产生的栓子,随静脉血回流到达右心,再通过肺动脉进入肺内,最后在肺内小动脉分支或毛细血管内形成栓塞。来自右心的栓子也通过肺动脉进入肺内,栓塞肺内小动脉分支或毛细血管。来自门静脉系统的栓子,大多随血流进入肝脏,引起栓塞。在左心、大循环动脉以及肺静脉的栓子,随着血流运行,最后到达全身各器官的小动脉、毛细血管内形成栓塞。42:梗死概念因动脉血流断绝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发生坏死,称为梗死。形成梗死的过程,称为梗死形成。43:梗死类型及病理变化1.贫血性梗死因梗死灶的颜色呈灰白色,故又称为白色梗死。此种梗死常发生于心、脑、肾等组织结构较致密、侧支循环不丰富的器官组织。其梗死灶呈黄白色,形状与阻塞动脉
本文标题:兽医病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943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