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古代社会》读后感[原]2006-09-1823:02:06|分类:默认分类|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古代社会》是近代社会以来对于原始人类社会研究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一部巨著。恩格斯曾盛赞它为“一本象达尔文学说对于生物学那样具有决定意义的书”。○1著者路易斯•亨利•摩尔根是美国一位杰出的社会学家,《古代社会》一书是其亲自深入访问印第安人居留地,观察他们生活,探询他们风俗习惯,采集各种材料完成。书中详细阐述了他对人类原始社会发展规律所提出的一系列科学论断,对社会学、历史学均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亦为人类文化发展研究打开了一种新的视野。《古代社会》全书共分为四编,每一编内各自分有章节。第一编题为《各种发明和发现所体现的智力发展》,它由三章组成,总的概述了人类文化发展的过程,认为人类的进步是从发展阶梯的底层开始的,将文化的发展按其设想,划分为七个阶段:低级蒙昧社会、中级蒙昧社会、高级蒙昧社会、低级野蛮社会、中级野蛮社会、高级野蛮社会、文明社会,每一阶段各有其特征。认为人类在征服地球的过程中,通过五种相承的生存技术:天然食物的获取,鱼类食物的获取,淀粉食物的获取,肉类和乳类食物的获取,通过田野农业获得无穷食物最终控制了生活资料,并取得智力发展的永久支持。回顾人类发展道路,作者认为愈是落后阶段,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就愈大,而与之相应的所经历的时间也就愈长。第二编题为《政治观念的发展》,共十五章。分别以易洛魁人、加诺万尼亚族系诸部落、阿兹特克人、希腊人、罗马人、以及人类的其他一些部落为例,说明了人类在蒙昧阶段的后期和整个野蛮阶段之中,一般都是按氏族、胞族、部落组成,并形成了氏族——部落——联盟一种由低级至高级的发展方式,这些基本的古代社会的有机体的组成部分彼此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其内部成员亦有着各自相应的权利、特权和义务,而这些,恰是人类思想中政治观念形成、发展的基本。第三编题为《家族观念的发展》,此编共六章,论述了古代社会中存在的五种顺序相承的家族形态:血婚制家族、伙婚制家族、偶婚制家族、父权制家族、专偶制家族各自的产生、构成及特点,记录了人类家族婚姻形态的发展过程,以及其如何由蒙昧走向文明。第四编题为《财产观念的发展》,共二章。其通过描述人类对财产占有欲从无到有,以及蒙昧社会到高级野蛮社会中三种继承法(在本氏族成员中分配财产——在同宗亲属中分配——子女独享继承权)的发展过程,论证了人类财产观念的发展,说明了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历程。对于《古代社会》一书的理论观点,大约在于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对其的借鉴,已广为史学界所吸收、利用。对于其是否符合中国真实的历史情况姑且不论,是否有史料相证也可不论,摩尔根通过长期田野调查为我们所提供的现实材料以及总结得出的相关理论仍具有相当分量的可靠性与说服力。若以今天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状态与《古代社会》中所描述的印第安部落状况相对应,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存在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如在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的岜沙苗寨的苗人,约2000人,分别在月亮山附近的五个寨子里,主要从事稻作,辅之以狩猎。岜沙人有着自己特有的社会组织方式,即是“鼓”,一个“鼓”便是一个以血缘为纽带的基层单位,而岜沙村寨就是由“鼓”这个基层单位所组成,其中“寨老”是“鼓”中的自然领袖,有几个德高望重的又熟知祖先规矩的老人组成,寨老们按照祖先留下的“议榔”方式讨论并制定村寨中各种规章制度,即“榔约”。参照《古代社会》中“氏族就是一个由共同祖先传下来的血亲所组成的团体”○2(P62),“鼓”实际上就是一个氏族,而岜沙则是由“鼓”所组成的氏族聚落,并有着相应的功能属性。尽管其地域有限,人口有限,力量薄弱,资源贫乏,但无论从领袖选举,不成文的“议榔”立约,均可看出它仍不失为一种完备的社会组织形式。由于岜沙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与外界文明社会接触甚少,故而在生产、生活方式上与摩尔根调查的印第安部落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二者均处在一种社会缓慢发展的时期。此外摩梭族的“走婚”,四川省木里县俄亚地区的“安达”婚○3等,均可与《古代社会》中提及的伙婚制,偶婚制等家族形态相对应。但是也存在一些特例,如贵州从江县的山谷沟壑中有一个叫占里的侗寨,与一般村寨相比,其特殊之处在于对人口的控制。在占里,青年男女社交十分自由,但在成婚之日,新娘不能留宿夫家,三天后回到娘家,此后三至五年内均在娘家居住,只有农忙时节,或是重大事情需要媳妇出面时,女方才回到夫家,此种“不落夫家”的婚姻家庭形态很难从《古代社会》摩尔根所提出的五种家族形态找到一致的对应。而其产生的结果,就是使得占里人多早婚但不致早孕,据统计,其妇女的生育年龄多在22岁以上,且一对夫妇通常只生1~2个孩子,占里人对于人口膨胀所带来的后果早有认识,“崽多无田种,女多无银两”,“一窝树上一窝雀,多了一窝就挨饿”,并立下寨规:一对夫妇有50担稻田可养2个孩子,30担稻田只可养一个孩子。占里人一直谨遵寨规,将占里人口控制在适度范围内。1970年统计,占里全村人口729人,至1999年,占里人口为726人,总户数未见增长。尽管占里仍保持着男耕女织的古老生活方式,未见有现代生活的丝毫浸染,但其在人口问题上的认识、措施,却远远走在人类文明社会之前,与之相应的,占里的刑事案件发生率为零,生态环境也保持得相当良好,也许摩尔根所界定的现代文明在某些领域并无法囊括方方面面。从研究角度来讲,《古代社会》更应是一部社会学、人类学著作,但在某种程度上,其对历史研究视野的扩展亦有着相当重要的启示作用。摩尔根在论及部落的扩散时,曾提到“任何一个地方,如果能逐渐发展到人口过量从而移民运动的发源地,那就必然在生活资料方面特别富裕。”○4(P107)从黄河、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发源似乎恰可印证这一点,其亦可作为移民史研究的一个论点。实际上,《古代社会》的相当多理论观点,无论是否合适,在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中早已得到广泛的贯彻与应用。
本文标题:古代社会读后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954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