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西艺教学思想报告人:姚希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第六章:西艺教育思想一、西艺教育思想背景二、西艺教育思想变迁三、西艺教育思想影响西艺的起源西艺原为西学的一部分,西艺教育思想的根源,应该以这样两件事为起点:同治初元,开始倡导西学时,恭亲王奏请添设同文馆、天算馆,奏章中提到制造轮船机器诸法,天文数学诸科。左宗棠在请示在闽设立艺局等,这些就是后来的西艺之意。同治十一年[1872]曾国藩、李鸿章奏请派遣聪颖子弟赴美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所学内容也就是西艺。一、西艺教育思想背景同治光绪初年甲午1894-1895189919031907没有“西艺”的这个名词西艺指自然科学及应用科学西艺一词亦逐渐通行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重心民国职业教育日本速成生普通生增多受制于日本人,这样对于其变法自强的情形有较深的了解战争赔款,新政者开始普遍重视实业西艺暗含与西学之中,设同文馆、天算馆艺局等,即后来的西艺西艺的形成及发展背景二、变迁(一)西艺教育潜伏期(二)西艺教育渐脱西学而独立(三)西艺教育萌芽期(四)西艺教育极盛时期(五)衰落期(一)潜伏期同文馆设天文算学馆,其内容虽与后来之所谓西艺相似,但并无西艺之名;光绪初王之春、彭玉麟的《通商始末记》,薛福成的《筹洋刍议》虽力言变法,力言西人长于技艺,但亦只泛言西法西学,而不专指西艺。(二)西艺思想渐脱西学而独立1.首倡西艺光绪三十一年[1895],因先年中日战争败绩,国人急图自强,康有为集众千三百余人“公车上书”,主张废武科,设艺学;其所谓艺学,系专指西洋学术,实为西艺之首倡者。“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兵,而在穷理劝学,彼自七八岁人皆入学,有不学者责其父母,故乡塾甚多。其各国读书识字者百人中率有七十人……同治元年[1862],前督臣沈葆桢请废武科,近年词臣潘衍桐请开艺学,今宜改武科为艺科,今各省州县,偏开艺学书院,凡天文、地矿、医、律、光、重、化、电、机器、武备、驾驶,分立学堂,而测量、图绘、语言、文字皆学之。”他们虽然主张开艺学书院教授西艺,但范围实与当时之所谓西学者无大差异。2.首见于公牍光绪二十三年[1897]总理衙门会议御史陈秀莹请算学取士折,则以军备为西艺,其言如下:“……近来南北洋船政各处设立制造、管驾、武备、水师学堂,择其艺成者入练船习学,又拔其尤者,充补水师员弁,以造就人材,有裨实用。良以西艺亦非算学一端可尽。”——《近代中国教育史料》,第4册,第80页。62)(三)西艺思想萌芽期1.贵州学政严修经济物科光绪二十四年[1898]正月,贵州学政严修奏请开经济物科,其所试科目,“约以六事:一曰内政;二曰外交;三曰理财;四曰经武;五曰格物;六曰考工”——《光绪政要》卷二十四,第2页他所分的事项,实质上与当时所谓西学底范围无别,但总理衙门议覆的时候,则把它们括为算学、艺学两类,即除第五类格致中的算学外,余均属艺学。(这时西政与西艺是没有分开的)2.张之洞“政”与“艺”分开“……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西政也;算绘矿医,声光化电,西艺也。才识远大而年长者宜西政,心思精敏而年少者宜西艺;小学堂先艺而后政,大中学堂先政而后艺。西艺必专门,非十年不成;西政可兼通数事,三年可得要领。大抵救时之计,谋国之方政尤急于艺。然请西政者亦宜略考西艺之功用,始知西政之用意。”——《劝学篇》外篇,第8页可见,张之洞认为西艺只以自然科学及应用科学为限,而将社会科学列入西政之中。他虽把西艺、西政划分为二,但其主旨却不在于专倡西艺教育。3.留学教育的转向光绪二十五年[1899]七月因历来出洋学生只注意语言文字,无补时艰,谕令改习实学。向来出洋学生学习水陆武备外,大抵专意语言文字,其余各种学问,均未能涉及。即如农、工、商、矿等项,泰西各国讲求有素,夙擅专长,中国风气未开,绝少精于各种学问之人。嗣后出洋学生,应如何分入各国农、工、商等各学堂,专门肄业,以备回华传授。留学教育由方言军备思想而改为趋重实业技艺,却以此为始。自此而后,政与艺更区而为二,不再混合;而当时具报章性质之汇书如《政艺丛书》,具考证性质之汇书如《万国政治艺学全书》,均以政与艺对立。这两本书所谓西艺,虽曾涉及社会科学,但均以自然科学及应用科学为本位,故当时所谓西艺者,实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也。《政艺丛书》发刊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主持为顺德邓实。其叙例说:“下篇言艺之曰四:曰艺学文编,载本馆撰述,外间来稿,名人论著,以通考古今中外艺学之源,以阐明近日各国艺学之用;日艺书通辑,采奏议文牍章程规则之属艺而有精意者;日艺事通纪,排比中国各报言兴艺之事,翻译东西各报言新艺之理,凡农工商兵各务属焉;日西艺丛抄,取旧译新译,中人自著名言西艺之书,先录其精要有用者,次及其深奥难明者。”他曾作《西艺征经》、《西艺征史》、《西艺征子》三文,谓西艺均为中国古时所有,其内含有算学、天学、测量、化学、电学、光学、声学、矿学、农学、学堂、赛会、重学、汽学、力学、画图学、轮车、轮舟、火器、自鸣钟、仪器、机巧、铸象、照相、铸器等类。艺学丛考编辑大意说:“谈西学者以算、化为两纲:考算学第一,化学第二。格物博物亦西学之两纲也:格物学者,电、气、光、声诸学是也。考电学第三,气学第四,光学第五,声学第六,重学第七。不能尽者以格物学总括之:考格物学第八。博物学者,天地人物诸学是也,考天学第九,地学第十,身理学第十一,动物学第十二,植物学第十三,矿物学第十四。括之以图学、考图学第十五。普通诸学而别成专门以名家者有五:医兵农工商是也;考医学第十六,兵学第十七,农学第十八,工学第十九,商学第二十。““二十种之外,尚有多种,则附于其近者而各以类从焉。”此外尚有史学一种,乃最要之学而不可谓之艺学,4.京师大学堂分科变迁当时社会上对于西艺之内涵既蔚成一种时论,教育实施上当然要受其影响,由京师大学堂分科的变迁上可以知之。京师大学堂倡议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主其事者为工部尚书孙家鼐,只分天、地、道、政、文、武、农、工、商、医十科而无艺学之名。二十四年[1898],军机大臣与总理衙门所订的京师大学堂章程则分为溥通(普通)、专门二类,亦无西艺之名。光绪二十八年[1902]张百熙奏订学堂章程,则将大学分为政艺二科,以声、光、电、化、农、工、医、算等事隶艺科。并规定大学分政治、文学、格致、农业、工艺、商务、医术七科,其习艺科者则入农、工、医、格致四科。光绪二十九[1903]年张之洞等改订学堂章程,不分西政西艺,但主张各省速设实业学堂,谓“农工商各项实业学堂,以学成后各得治生之计为主,最有益于邦本”则已改昔日“西艺非要,西政为要”的思想,而倾向于政艺兼重。(四)西艺教育极盛时期因为张以职官奖励提倡日本游学,二十四年[1898]而后,去日本习速成师范者特多,所谓新政人材,既有供过于求之势,内外压力使的人们感到生产增加之重要。在国内既各种实业学堂与普通学堂同时进行。光绪三十三年[1907],因日本留学生习速成与普通者一万余人,入高等专门及大学者仅百分之四五,特与日本第一高等、东京高师、东京高工、山口高商、千叶医专五校约年收中国学生165人。五校之中,除第一高等为大学的普通预备科外,其余均为专业性质,已不复如从前之以专习速成法政、速成师范为本位了。三十四年[1908]七月,御史俾寿奏请选派子弟分送各国学习工业折,谓:“工艺为富强之要图,近来创办学堂者颇不乏人。惟工艺一科,仍多未能讲求。机器、军械、船政、电报各局委员多系未经学习,即或涉躐,亦难洞达。拟请····选送满汉子弟……分赴东西各国学习制造驾船枪炮商务矿务农政,各专一艺,庶可较有把握。”他的原意,不过要东西各国的留学生多习工艺而已,学部议覆,则更推广其意,而限制非习农工格致三科者不给官费。宣统元年[1909],因美国决退还庚子赔款一部分为兴学之用,特在国内设立预备学校(即清华学校),按照各省摊派赔款数目的多寡,招收学生入校,施以去美留学之预备教育,而对于去美学习科目之规定,则以8/10习农工商矿等科,2/10习法政理财师范诸学,此后该校考取校外专科生亦以习工艺科目为限。清华游学的全部政策亦为西艺的教育思想所支配也。(五)衰落期民国以后,西艺在国内教育界已不复为人重视,惟隐存于留学教育界,而支配留学生的学习科目而已,可称为衰落期。民国而后,则逐渐脱化为职业教育思想。三、影响西艺教育思想持续的时间很短,也就是甲午至清末的十余年,其当位时只是从庚子至癸卯的四五年间,在教育实际上所生的影响不大,但也不是全无影响。第一,对西洋物质文明原动力的认识,当军备与西学教育思想当位时,对西洋物质文明原动力的认识,只是些船政、制造等等陈列于外的皮毛而已;西艺教育思想当位,则进一步而认识西洋物质文明之所以发达,是由于他们的工艺发达,所以当时统治者主张多设实业学堂,对留学生则限制其专习实业。第二,因为认识到西洋物质文明的发达是由于工艺的发展,所以,光绪二十九年的奏定学堂章程,除专章规定实业学堂的办法,专条提出各地应速设实业学堂而外,并在普通教育的小学阶段加手工课程(钦定章程无之),而当时各地的实业学堂较普通教育反而要发达一些。第三,“为仕而学”的观念逐渐打破中国旧教育的主要目的培养官吏,人们入学也是为了做官,所以仕与学成为连带的名词。自西艺教育思想发达后,人们开始了解西方各国与日本的农工商矿等等职业都须受教育,而且要受专门的教育。清末以科名的手段奖励新教育,虽然也有“牙科翰林”、“兽医举人”的笑话,但各种职业界人士之应受专业教育的训练,则已逐渐为人所认识,实业学堂的学生亦逐渐增加。第四,从认识西洋工艺的优点也推而重视西洋技艺。随着西洋工艺品在中国的市场上的销售,我国种种新式工业的设施也相继产生。虽然新式工艺远不及欧美、日本,但是人们开始重视西洋技艺。另一方面,因为长期以来“西艺征古”与“士大夫不亲艺事”的传统思想在背后作祟,对于西艺虽然有一些认识,但是没有彻底效仿西方,实业学堂以及游学习艺等设施,大半是些纸上文章,所以数十年来,中国的工艺,仍不因西艺教育的思想而有长足的进步。敬请批评指正
本文标题:西艺教育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979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