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授课课件〗 语文课程论(第3章)语文课程性质与目标
中学语文课程论师范学院学科教育教研部郎镝第三章语文课程性质和目标教育学科知识┳教育学┳教育理论╋主体、对象┃┃┃┣比较教育学┃┃┃┣中外名家教育思想┃┃┃┣课程与教学论┃┣心理学┃┣学科教育学┳学科性质┣教育目的、要求、过程、原则、方法┣教学过程实施美育、德育┣语文教育史┣语文教育经验、教训┣现代教育的演变┣论争脉络和实质培养目标要求教学任务2.语文课程、课程论的发展1.语文课程课程论概述语文课程基本理论4.语文课程的理念与评价3.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语文课程标准解读5.语文课程设计7.高中语文教材分析6.初中语文教材分析语文新课程资源与教材张老师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不知不觉已经工作了一个年头,作为学校的青年骨干,被选出参加全省新教师晋级考试,在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时候,书中的一句话“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张老师很为难,不知道如何系统的回答,于是,张老师开始学习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这一部分。Let’sgo学前热身第三章语文课程性质和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语文课程本质的认识语文课程目标的把握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简析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简析二、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与目标重建一、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一、语文课程名称的确定第一节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中国文字中国文学古代没有独立语文课程,清末学堂的分科教学,单独设科读经讲经国语国文起源:学生在口头和书面上掌握切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对语言能力。小学中学使用“语文”——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即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意义:确立了现代语和现代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并重的教学思想。根据构词法,把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字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解释为语言文学或语言文章根据语文教材的演变的历史,解释为语体文根据语文内容的丰富性,解释为语言文化根据言语学派的理论,解释为言语“语文”改为“华语”官方解释: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所谓语文,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第一节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二、语文课程名称的歧义意义:不同角度揭示了“语文”包含的文字、文学、文章、文化等方面的内涵。学科性质是学科教学实践的基本依据,是学科教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是建立学科教育理论的逻辑起点。第一节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三、语文课程的性质学科性质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材规范教学规范教学目标国文一科没有什么,只是阅读和写作的训练而已——缩小论国文一科无所不包,大至民族精神,小至便条一张——放大论1963年以前,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研究,确认“语文”的范畴学科性质是学科教学实践的基本依据,是学科教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是建立学科教育理论的逻辑起点。第一节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三、语文课程的性质1963年以后“语文是学习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是“口头”、“书面”的结合,语言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语文是工具性。但没有界定清楚语言、语文、语文学科、语文课程等概念1996年制定《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交际工具”、“文化载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区分了“语文”和“语文学科”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2003《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的界定是课程标准在确认工具性同时提出强调。•第一次提出了语文学科对基本任务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概念。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基础地位。素养:介于素质和修养的一个概念。素质:心理学术语。先天的解剖生理学特点,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自然天赋。修养:人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习、教育、锻炼等过程培养起来的各方面的知识能力,后天形成的学科性质是学科教学实践的基本依据,是学科教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是建立学科教育理论的逻辑起点。第一节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三、语文课程的性质意义:回顾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提高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育的基本功能,是语文教育转型的基本标志。古代语文:综合性社会科学教育一部分——经史教化20世纪后:“讲经读经”、《国文》“五四运动”后:现代文进入,强调实用价值。新中国:确立“语文”学科,现代文主导。1963年:“基础工具”理论。信息时代:掌握工具、个性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把人的发展最为课程体系发展的根本教育的两种基本价值:内在价值、根本价值:促进人发展外在价值、工具价值:承担社会所赋予对人才选拔功能。21世纪的课程要求:追求教育民主,追求多元主义价值观,回归世界,关爱自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程基本取向第二节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与目标重建一、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课程目标是课程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课程目标特点确立新知识观确立新学生观明确性和模糊性三个维度、五个领域连续性和阶段性新课程价值观确立课程与生活联系第二节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与目标重建二、语文课程的目标重建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总的规定和要求,对一切教育教学有指导和制约作用,有高度的抽象性、原则性、概括性。培养目标:学校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具体要求,是具体的教育目的。课程目标: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学科内容的学习,外城规定的教学任务达到的目标。新课程基本取向第二节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与目标重建三、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层次划分(教育目的):总目标、阶段目标、学年或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等。语文课程目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综合性语文教育活动表现:导向、推进、控制、评价、管理作用前五项侧重素养宏观着眼,后五项侧重具体语文能力培养语文课标把道德教育、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放到首位突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体现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关于语文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求关于思维品质和科学精神方面的要求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探究过程和实践过程的过程和方法,探究过程和实践过程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第三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简析汉语拼音、识字拼写能力阅读方面的目标,课内到课外,形成语感到阅读方法,文学作品到文言文写作能力方面的目标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提出口语交际的目标。“合作精神”一、总目标使用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和审美性的统一,突出了新的教育思想:•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第三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简析一、总目标体现了“三个维度”、“五个领域”的交叉第三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简析二、阶段目标阅读、写作的基础:——“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用毛笔字临摹正楷字帖”、“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识字与写字识字与写字“师、生、文本”对话;“师为媒”强调阅读的独立自主性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感受阅读的兴趣”、“喜爱读书”、“养成习惯”“感受、想象、描述、倾向、提出判断、研讨性阅读”“培养良好的语感”扩大阅读面;规定课外阅读量;积累素材、加大阅读量阅读“写话、习作、写作”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把注意力放在写作实践上写作传统的听说综合性、情感性参与讨论、求教、发表;有信心、注意态度、倾听、尊重与交流、体现语言美“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品质”乐于研究;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综合性学习积累·整合选择目标、采取方法——语文学习的基本性质和基本方法关键词概括,“三维目标”第四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简析一、总目标积累·整合选择目标、采取方法——语文学习的基本性质和基本方法“思考·领悟“师、生、文本”对话;“师为媒”强调阅读的独立自主性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感受阅读的兴趣”、“喜爱读书”、“养成习惯”“感受、想象、描述、倾向、提出判断、研讨性阅读”“培养良好的语感”扩大阅读面;规定课外阅读量;积累素材、加大阅读量感受·鉴赏传统听说、现代合作——综合性、情感性参与讨论、求教、发表;有信心、注意态度、倾听、尊重与交流、体现语言美“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应用·拓展注意观察、探究意识——尝试新方法、追求思维创新;尊重他人,勇于提出新的观点研究性学习踏实、严谨的学风发现·创新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第四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简析二、必修课程目标“阅读·鉴赏”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表达·交流”三、选修课程目标“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新闻·传记”“语言·文字”“文化·论著”1.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2.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与目标重建语文课程的性质和逻辑起点语文课程名称沿革3.两套课标的比较小结1.语文课程性质和目标2.语文课程名称辨析3.语文课程中的素质、素养、修养4.语文课程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1.结合语文课程性质及目标评价高中语文课本。形式:读书笔记、小论文思考作业[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72[2]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生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索丰.韩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6、18[4]张志公论语文教学改革.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118、113[5]布鲁纳.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拓展性学习资料[6]张初吴.语文课堂最好是“自助餐”.语文建设,2003,2[7]吕叔湘.试谈语文教学改革.课程教材教法,1991,12
本文标题:〖授课课件〗 语文课程论(第3章)语文课程性质与目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989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