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疟原虫镜检陈国英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8.2一、概述(1)疟疾广泛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及温带边缘地区,是重要的虫媒传染病。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即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我国常见的为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和恶性疟。一、概述(2)疟疾的传播媒介是按蚊,人是疟原虫的中间宿主。疟原虫寄生于人体的肝细胞和血液的红细胞内,前者称红细胞外期,后者为红细胞内期。疟疾发作的临床症状是由红细胞内期引起的。末梢血液中查到疟原虫是疟疾诊断的三条标准之一。二、疟原虫在人体内的生活史疟原虫生活史分为按蚊体内的有性生殖和人体内的无性生殖两大部分,这里只将人体内生活史作一简要介绍。红细胞外期1疟原虫通过按蚊吸血进入蚊体内,经一段时间发育成熟后,成为具有感染性的按蚊,若再次叮人时即将其唾液腺中的子孢子注入人体,经血液循环进入肝细胞内繁殖。红细胞外期2间日疟原虫的子孢子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两种。速发型子孢子进入肝细胞后迅速生长发育,进行裂体增殖,成熟后将肝细胞胀破,完成红细胞外期的发育。每个受感染的肝细胞,含有数以千计的裂殖子,其释放进入血液后一部份被吞噬细胞消灭,一部份侵入红细胞内寄生。红细胞外期3间日疟原虫完成红细胞外期发育所需的时间约为8天,恶性疟原虫约为6天,三日疟原虫约为11天,卵形疟原虫约为9天。在此阶段的血液中没有疟原虫,受染者亦无临床症状。迟发型子孢子需经过一段或长或短的休眠期后再分批完成红外期发育,成为疟疾复发的根源。红外期疟原虫的发育只有一代,并不反复循环。恶性疟原虫无迟发型子孢子,所以没有真正的复发。红细胞内期1从肝细胞中释放的裂殖子,进入血液循环后很快侵入红细胞内形成环状体,又称早期滋养体。它们在红细胞内摄取血红蛋白等营养物质进行裂体增殖,最后发育为成熟裂殖体,内含一定数量裂殖子。当它胀破红细胞后,裂殖子释放至血液内,使感染者出现临床症状。进入血液中的裂殖子,一部份侵入正常红细胞,进行又一个周期的裂体增殖,一部份裂殖子被吞噬细胞吞噬。红细胞内期2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完成一个裂体增殖周期所需的时间因虫种而不同,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约为48小时,三日疟原虫约为72小时。经过一代或几代裂体增殖后,有一部份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后不再进行分裂,而逐渐发育长大成为配子体。红细胞内期3疟原虫在人体内持续存活的时间以恶性疟原虫最短,约为1年;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为1-3年;三日疟原虫最长,为3-5年,甚至可终身带虫。由疟原虫侵入到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其时间长短与入侵人体疟原虫的种类、虫株、原虫的数量及人体的抵抗力有关。恶性疟的潜伏期为7-27天,平均11天;三日疟通常为18-35天,平均28天;红细胞内期4间日疟则有长潜伏期与短潜伏期两种,短者11-25天,平均14天;长者6-9个月,最长者可达15个月。疟原虫在红细胞内按照生长、发育、繁殖的阶段不同而分为滋养体、裂殖体和配子体3个时期或阶段,各期疟原虫的形态变化很大。疟原虫的基本结构㈠核即细胞核或染色质粒。在正常情况下核呈鲜红色,呈圆形或不规则的颗粒状。核的结构致密,只有在个别发育阶段较为疏松,例如间日疟原虫雄配子体的核。有时因胞浆厚密或染色深蓝,使核呈暗红或紫红色。三、疟原虫形态特征三、疟原虫形态特征㈡细胞浆被染成蔚蓝色或深蓝色,随着虫体发育长大,细胞浆逐渐增多。间日疟原虫发育到大滋养体阶段,胞浆呈阿米巴样活动,胞浆内有空泡。三日疟原虫阿米巴活动不显著。三、疟原虫形态特征㈢疟色素颜色和颗粒的形状,因疟原虫种类而异。间日疟原虫的色素颗粒呈短棒状,黄褐色;恶性疟原虫的色素颗粒呈细砂状,黑褐色;三日疟原虫的色素呈砂粒状,深褐色;卵形疟原虫的色素与间日疟原虫相似。疟色素在虫体内散在分布或聚集成团块。三、疟原虫形态特征㈣被寄生的红细胞被间日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胀大、颜色变淡。疟原虫发育至阿米巴样体,红细胞出现薛氏点(Schuffner'sdots)。被恶性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大小正常或稍微缩小,红细胞上有时见到茂氏点(Maurer'sdots)。被三日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大小正常,红细胞上可见到齐氏点(Ziemann'sdots)。被卵形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稍胀大或不胀大,呈卵形或一端呈锯齿(伞矢)状,薛氏点出现较早,于环状体阶段便可查见。四、红细胞内期的疟原虫分期1滋养体滋养体有早期与晚期之分。早期滋养体因外形呈环状而又称环状体。以后虫体长大,胞浆增多,时有伪足伸出,并在胞浆中出现空泡和疟色素,此时称为晚期滋养体。四、红细胞内期的疟原虫分期2裂殖体晚期滋养体发育成熟(间日疟原虫约经40小时)后核开始分裂称为早期裂殖体,以后核经反复分裂,最后胞浆亦随之分裂,分别包裹在每个核的周边,形成一个个的裂殖子,此期称为成熟裂殖体。其体内除有数量不等的裂殖子外,尚有集聚成块状的疟色素。四、红细胞内期的疟原虫分期3配子体疟原虫经过一次或数次裂体增殖后,部分裂殖子侵入红细胞中发育长大,其核增大而不再分裂,胞浆不断增多而无伪足和空泡,最后发育成为圆形,卵圆形或腊肠形、新月形配子体。薄血膜上疟原虫的形态特征疟原虫均寄生于红细胞内,其基本结构为细胞核、细胞浆和细胞膜。环状体以后各期还有血红蛋白消化分解后的产物疟色素。各种疟原虫除疟色素以外均无色,血片制后需经染色才能识别。染色后的疟原虫细胞核呈红色或淡紫红色,细胞质呈蓝色或淡蓝色,疟色素呈褐黄色或黑褐色。涂制好的薄血膜,红细胞应平铺在血片上,互不重叠。由于薄血膜干燥迅速,疟原虫很快被固定,所以形态典型活跃。薄血膜中常见的血液成分中性白细胞酸性球血小板大单核球红血球淋巴球薄血膜中被疟原虫寄生红血球形态特征间日疟原虫被寄生红细胞胀大色浅,薛氏点鲜红色,细小,数多恶性疟原虫被寄生红细胞大小正常,色稍紫;茂氏点紫红色,粗大,数少薄血膜疟原虫形态间日疟环状体红血球:正常。大小:较大,约为红细胞直径1/3。胞浆:环状,浅蓝色。核:红色,一个,偶有二个。色素:没有。薄血膜疟原虫形态恶性疟环状体红血球:大小正常,颜色较深。大小:较小,约为红细胞直径1/5~1/6。胞浆:兰色,环状纤细,有时位于红细胞的边缘。常见多个同寄生一红细胞现象。核:红色一个,常有二个。色素:没有。薄血膜疟原虫形态恶性疟环状体薄血膜中小滋养体形态特征间日疟原虫小滋养体约为红细胞直径的1/3;环较粗大;核1个;2个核和一个红细胞寄生2个环状体,不如恶性疟原虫多见恶性疟原虫小滋养体约为红细胞的1/6;环纤细;核1~2个;一个红细胞寄生2个环状体的常见薄血膜疟原虫形态间日疟大滋养体红细胞:胀大褪色,出现形状大小相等,分布均匀,数目较多,鲜红色薛氏小点。大小:较大。胞浆:不规则,浅兰色,出现阿米巴伪足,有空泡。核:红色,一个。色素:有,细小杆状,黄葛色,分布不均匀。薄血膜疟原虫形态间日疟大滋养体薄血膜疟原虫形态恶性疟大滋养体红细胞:大小正常,颜色较深,可出现较粗、大小不一、分布不匀、数目较少红色茂氏小点。大小:较小。胞浆:兰色,圆形,坚实,体积小。核:一个,红色。色素:较细的黑褐色颗粒,常集成块。薄血膜中大滋养体形态特征间日疟原虫大滋养体虫体不规则,较大;阿米巴样空泡明显;疟色素细小,黄褐色恶性疟原虫大滋养体体小,圆形;空泡小;早期疟色素细小,金黄色,晚期结成块状,黑褐色薄血膜疟原虫形态间日疟未成熟裂殖体红细胞:胀大,褪色,可有薛氏小点。胞浆:较不规则,空泡小或消失,兰色。核:红色,分裂为二个以上。色素:黄褐色,分布不均匀。薄血膜疟原虫形态间日疟未成熟裂殖体薄血膜疟原虫形态恶性疟未成熟裂殖体红细胞:大小正常,颜色较深,可有茂氏小点。大小:较小。胞浆:规则,圆形或卵圆形,兰色。核:分裂为二个以上,红色。色素:黄褐色颗粒,常集成黑褐团块。薄血膜中裂殖体前期形态特征间日疟原虫裂殖体前期圆形或不规则;核分裂为2个以上,空泡消失;疟色素分布不匀恶性疟原虫裂殖体前期圆形,核分裂为2个以上;疟色素集成团快薄血膜疟原虫形态间日疟成熟裂殖体红细胞:胀大,褪色,可见薛氏小点。大小:个体较大。胞浆和核:裂殖子12~24个平均16个,排列不规则,核红色,胞浆浅兰色。色素:黄褐色常集于疟原虫的一边。薄血膜疟原虫形态恶性疟成熟裂殖体红细胞:大小正常,颜色较深,可见茂氏小点。大小:虫体较小。胞浆和核:裂殖子8~36个平均18~24个,排列不规则或呈二重排列,核红色胞浆兰色。色素:黑褐色,集中于中央或一侧。薄血膜中成熟裂殖体形态特征间日疟原虫裂殖体大于正常红细胞;裂殖子12~24个,通常16个,排列不规则;疟色素常集于一侧,黄褐色恶性疟原虫裂殖体小于正常红细胞;裂殖子较小,8~26个,排列不规则;疟色素成团快状,黑褐色薄血膜疟原虫形态间日疟大(雌)配子体形状大小:圆或椭圆,较大。胞浆:深兰色。核:一个,较小,深红色常偏于一边,核周可见明显不染色带。色素:黄褐色,均匀散在,数目较多。薄血膜疟原虫形态间日疟小(雄)配子体形状大小:圆形,虫体较大。胞浆:浅兰色。核:一个,较大,疏松位于中央,浅红色,周围有明显不着色带。色素:黄褐色,散在分布。薄血膜疟原虫形态恶性疟大雌)配子体形状大小:新月形,两端稍尖。胞浆:深兰色。核:一个,较小,致密,深红色位于中央,核周可见透明不染色带。色素:黑褐色,密布于核的周围薄血膜疟原虫形态恶性疟:小(雄)配子体形状大小:腊肠形,两端钝圆。胞浆:浅兰色或淡紫红色。核:一个,较大,疏松,位于中央,浅红色,核周可见不染色带。色素:黑褐色,疏松地分布于核周围。薄血膜中大(雌)配子体形态特征间日疟原虫雌配子体小于正常红细胞,圆形;核小,致密,深红色,偏于一侧,胞浆深蓝色;疟色素散在恶性疟原虫雌配子体新月型,两端较尖;核小,致密,深红色,位于中央;胞浆深蓝色;疟色素块围于核周薄血膜中小(雄)配子体形态特征间日疟原虫雄配子体大于正常红细胞,圆形;核大,疏松,浅红色,多位于中央;胞浆浅蓝色或淡红色;疟色素散在恶性疟原虫雄配子体腊肠形,两端钝圆;核大,疏松,淡红色,位于中央;胞浆浅蓝色或浅红色;疟色素围于核周大配子体与大滋养体区别虫体大小:几乎充满被寄生的红细胞核:一个,较大且致密,周围有一圈空白的不染色带胞浆:边缘清楚,不含空泡疟色素:颗粒较多较粗,均匀散在虫体大小:不超过被寄生红细胞的3/4核:一个,延长呈带状,周围无明显的不染色带浆:边缘不整齐,多有空泡疟色素:颗粒较少较细,分布不均匀三日疟原虫1)滋养体小滋养体略小于间日疟的小滋养体,核较大,胞浆较粗厚,有时可见色素。大滋养体常呈带状,极少呈圆形,核常呈条状,胞浆结实,一般不含空泡,色素颗粒粗大,深褐色,常沿边缘分布。被三日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大小正常或略有缩小、颜色正常。偶见淡紫红色微细的齐氏点,其数量少于薛氏点而多于茂氏点。三日疟原虫裂殖体未成熟裂殖体核分裂成2个以上,胞浆也分裂,色素渐趋集中,分布不匀。成熟裂殖体小于正常红细胞,含裂殖子6~12个,常为8个,形成菊花状,色素常集中于中央。裂殖子比间日疟原虫裂殖子大。三日疟原虫配子体形态与间日原虫的配子体相似,但虫体小于正常红细胞,色素颗粒粗大。卵形疟原虫滋养体小滋养体与三日疟小滋养体相似,核较大,胞浆较粗厚。大滋养体结实,空泡不显著,常呈圆形,极少呈带状,色素棕黄色,颗粒粗大。被卵形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大小正常或稍胀大,褪色,部分红细胞变为卵形或边缘像伞边缘的矢状,可见较多的薛氏点,且比间日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出现早,于小滋养体阶段已可见到,斑点也稍粗大。卵形疟原虫裂殖体与三日疟原虫的裂殖体相似,圆而结实,约占红细胞的3/4,一般不超过正常红细胞大小。成熟裂殖体含裂殖子6~12个,常为8个,一般排列不规则。裂殖子比常见三种疟原虫的裂殖子大。卵形疟原虫配子体:亦与三日疟原虫的配子体相似,一般不超过正常红细胞的大小四种疟原虫的小滋养体四种疟原虫的小、大滋养体四种疟原虫未成熟、成熟裂殖体四种疟原虫小配子体、大配子体间日疟原虫被寄生细胞明显膨大,褪色大滋养
本文标题:疟原虫镜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022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