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论政府在处理重大公共突发事件时的职能
论政府在处理重大公共突发事件时的职能(行政管理一班谭晨20112802320043)【摘要】政府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实际上是政府综合实力的体现,政府通过发挥其各项职能可使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所以政府在处理重大公共突发事件时扮演的角色对事件的处理结果起决定性的作用。【关键词】政府职能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作用与影响现阶段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快速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繁茂景象,但是随之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十年难遇的洪水,百年一次的雪灾,频发的校园枪击案,接连不断的恐怖主义爆炸事件……如何处理好这些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成了发展必须面对的一大问题,在这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下,要走好未来还须借鉴过去血与泪的经验。怎样才能发挥好政府的职能赢得发展,并不是没有答案,在已经发生过的事件中,我们将看到答案的方向。一、从中海油天然气泄漏事故看中国政府职能2011年12月19日在距中海油珠海横琴天然气处理终端约13海里处海底因外因所致管线损伤发生天然气泄漏。该事故是由19日上午在相关海域作业的渔民发现,当日9时,珠海海事局将此事故通报了该公司。发现这一事故后,该公司已及时关停了上游气田的生产装置,此事件未造成人员伤亡及环境污染,也未发现海洋环境污染,处于可控状态。管线泄压完成后,天然气泄漏对外部安全及环境风险将基本消除。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hinaNationalOffshoreOilCorporation,CNOOC,简称中国海油)是1982年2月15日成立的国家石油公司。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负责在中国海域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中国海油注册资本949亿元人民币,各类合同制员工5.1万人,总部设在北京。1、事故处理事故发生后该公司已立即启动海管泄漏应急预案外,珠海海事局、珠海航道局和珠海渔政管理等部门均已发出航行通告,疏散周围船舶并通过地方政府告知周边可能受到影响的群众。中海油公司及相关政府部门也已在事故发生地点周边设置了两道警戒线,并采取了其他安全措施。该公司已做好了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的准备。此次因事故停产期间,该公司每天损失2.67万桶油当量的天然气。目前,该公司正在和相关方面沟通,以减少此次事件对下游用户的影响。事故发生前备有有效的紧急预案,大大降低了突发事件的危害,政府在此次事件中发挥其职能,快速反应,联系企业,联系媒体,使得事件的不良影响没有再继续扩大,才有了该事件中零伤亡这可喜的结果。2、事件反思早在2011年6月中旬,在渤海已经发生原油渗漏事件,7月11日在惠州市大亚湾因设备故障炼油机械着火。短短半年时间发生三起重大事故,中石油的安全问题甚是令人担忧。而政府监督不力是造成这一连串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事故发生前的监管不力,和事故发生后惩罚不严,纵容了中石油安全事故连续发生。没有完整有效的防止体系,综合的防灾减灾战略,使得安全事故屡禁不止。中国本就是自然灾害贫乏区域,改革开放以来,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打破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天灾人祸更是接连不断。此时政府除了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从多反面进行预防,有力控制,减少公共突发事件的不良影响,更应顺应发展,适时地进行之职能转变。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与各类灾害抗争,从中也总结出一些供后人借鉴的经验,防灾减灾中,政府应遵循的原则与目标如下(1)确立安全第一天人合一的防灾理念①防灾减灾应以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②灾害发生后救人优先。灾害带来的巨大损失中,最为深刻影响深远的不是经济损失,而是造成的人员伤亡,所以在灾害发生时,政府发挥其职能时也应是以人为中心。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在应对事件时更应是以人为本。日本无法避震下的防灾意识,德国这一制造业大国追求零工伤的意识都是我们应借鉴学习的。(2)遵循六大防灾减灾基本原则①发展与减灾紧密结合原则在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政府多重视其经济职能,以及发挥其它职能来拉动经济增长。但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有时远远超过了经济增长。所以政府应同时发挥职能使得经济的增长与灾害的发生成负相关,经济发展的同时考虑如何减少灾害发生,减轻灾害损失,提升防灾能力,风险管理水平。防灾减灾不仅是政府的责任,这关系全民,政府也应充分发挥文化职能,提升全民灾害风险意识。②防灾优先与抗灾结合原则防治是治理灾害的根本,政府应有危机意识,提早防治,建立健全的防治机制和灾害应对系统。③责任共担与风险分担原则按照分工明确,各县所长,各尽其职,有机结合的思路,划分主体和各方的防灾减灾责任,并通过政府,市场主体,社会组织构建起能够尽可能恢复受灾损失的风险分摊机制④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原则中国政府重视防灾减灾的工程措施,而国民的灾害意识淡薄,使得灾害损失依然很严重。政府在积极建设工程措施的同时也应重视非工程措施的建设,全面的防灾减灾才更加有效。⑤综合治理与重点应对相结合政府不能只是在灾害发生时才开始着手想对策,在灾害发生前就应有长期的综合治理防止灾害的发生。在灾害发生时,也要抓住重点,全力应对。⑥重视应急管理与构建长效机制相结合政府在应急管理的方面著有成效,但长期机制薄弱,如国民普遍缺乏灾害意识,城乡多处处于不设防状态,城乡大多数居民对灾害心存侥幸,企业很少有防灾减灾投入,保险公司取消了保险的防灾防损功能等。再此基础上,政府还应建立相应的防灾减灾考核指标体系,使防灾减灾工作更明确有序。(1)防灾减灾指标投入(2)灾害发生频率与次数指标(3)灾害经济损失指标(4)灾害人员伤亡指标(5)其它指标3、小结我国政府在应对重大公共突发事件时发挥的职能有值得褒奖的之处,同时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1)政府的应重视文化职能作用,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从本质上防治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2)政府发挥职能不是单一的,统筹全局综合治理。政府行使职能需要多方的理解和支持才能确保有效性,需要政府联系多方,综合的发挥其职能才能有效管理和应对重大公共突发事件。(3)政府应确保职能发挥的长期有效性。政府应未雨绸缪,建立长期的风险管理机制,并严格监督执行,不能只是一纸空文。(4)根据需要及时转变职能。政府的职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生产力发展,社会需要改变的前提下应及时的调整政府职能中不适应的部分使政府职能可以有效的服务社会。二、从日本3月地震海啸核泄漏事故看外国政府职能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20公里。东京有强烈震感。地震引发的海啸影响到太平洋沿岸的大部分地区。地震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4月1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将此次地震称为“东日本大地震”。截至当地时间4月12日19时,此次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14063人死亡、13691人失踪。一连串的重大灾害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且波及范围广,引起全球普遍关注,各国政府也实施了相应的应对措施。1、东部大地震(1)特点:①是日本1875年地震观测以来的最大一次地震,震级9.0级为千年一遇的特大地质灾害。②灾害损失大。③地震和海啸影响范围大,达8万平方公里。④在不同地方连续发生强烈地震,同时震级大的余震不断。⑤海啸非常凶猛,高度超过历史记录,影响面积达507平方公里。(2)灾害应急处理①震后4分钟首相紧急决策地震前日本正在召开国会财政结算和预算会议,地震发生后政府迅速采取应急措施,在首相官邸地下一层24小时运作“首相府危机管理中心”在地震后4分钟马上设立“首相府邸对策室”内阁府紧急集合小组立刻集合,受灾地方政府根据地方政府危机管理应急预案在岩手县,宫城县,春森县,根据地方灾害指挥分别设立地方政府灾害对策指挥部震后3分钟日本气象台向沿海37个市村町发出了大海啸和海啸警报。正在参加国会预算会议的首相立刻停止会议从国会会议室赶往首相府邸,会议上宣布了四项指示:确认灾情和震情;确保居民安全和采取初期避难措施;确保生命线和恢复交通;竭尽全力向灾民提供确切信息。②媒体作用灾难发生后电视台立即停播电视节目开始实时转播灾情,政府与媒体通力合作,播报救灾状况,呼告全国人民抗灾救灾③自卫队救灾机制在1995年地震后,自卫队救灾由以往的被动等待灾情请求变为“自主派遣”。地震发生后,日本政府迅速做出反应,在首相官邸危机管理中心设立官邸对策室,并发出指示让所有内阁成员到官邸集中,并指示防卫大臣北泽俊美派自卫队参与救灾活动。数小时以后,日本首相菅直人发表电视讲话,就救灾工作做出部署。日本政府发言人说,政府正在派遣自卫队前往地震灾区救援。防卫省也设立地震灾害对策本部,负责与受灾的日本各地进行联系,并下令在灾区的自卫队随时待命。3月11日傍晚,日本政府在首相官邸召开了紧急灾害对策总部会议,包括菅直人在内的全体内阁成员悉数出席,会议决定日本的自卫队军舰和战斗机受命赶往灾区,参与搜救。此外,日本自卫队已派遣8000名救援人员展开救援行动。④信息公开政府将地震相关信息全面公开,为方便民众了解最新动态,设立相关网页,由政府,专家,社会组成立体的信息网。(3)小结在地震海啸中丧生和失踪的人数将近3万,而地震的直接损失小这得益于①政府长期的防震建设②政府完备的应对措施③政府与多方的全力配合④民众的防震意识此次灾害的主要影响是毁灭性的海啸和严重的核泄漏事故造成的。日本政府的防震减灾措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2、核泄漏事故(1)事故起源地震后日本沿海四座核电站均受不同程度影响,最严重的是世界最大核电站,福岛第一核电站,3月12日——3月15日福岛第一核电站4个机组先后发生爆炸,并出现放射性物质外泄情况(2)政府层面应对措施3月11日,日本首相菅直人根据《原子能灾害对策特别措施法》发布“原子能紧急事态宣言”。3月12日,确认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到外部,堆芯燃料正在融化。3月13日,日本政府命令福岛核电站反应堆制造商之一的东芝公司帮助解决核电站问题。3月14日,日本向美国核管制委员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正式提出请求希望得到帮助。3月15日,日本政府与东电公司联合成立的“福岛核电站事故对策合总部”由菅直人亲自担任部长,以期能高效处理这一事故。3月18日,国际原子能机构专家小组抵达日本,在获得日本政府同意后展开调查并提供技术援助。(3)针对核泄漏事故采取的主要措施①释放反应堆内压力,向堆芯注水降温②使用直升飞机和高压水车为核电站机组注水冷却③堵住泄漏高辐射浓度积水处理冷却废用④采用氮气冷却防止再次爆炸(4)针对核泄漏造成的核辐射所采取的应对措施①确定核泄漏事故等级3月13日,日本政府初步定为4级3月18日,5级(属于具有场外风险的事故)4月12日,7级(最高级,等同于切尔诺贝利事故)②确定紧急避难范围积极疏散范围内民众3月11日,3公里避难3月12日,10公里避难3月15日,20公里避难紧急疏散群众20万③加强对空气土壤水以及农作物等辐射监测加强与群众风险沟通(5)小结日本政府处理核泄漏问题与处理311地震相比的表现有许多不足,引起日本民众与其它受害国家的强烈不满。①对待问题反应快处理慢②对内对外沟通不足,信息发布滞后。③处理方式不得当,力度不够,效果不好。④灾前的预防不到位。日本政府对东电公司监督不力缺少必要法制措施和责任追究制度是导致这场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日本政府对巨大灾情的考虑不充分没有处理此类问题的有效措施。政府与企业在应急管理中的职责划分不明确,政府与企业的利益冲突致使错过了处理核危机最佳时机,使灾难蔓延。日本政府以邻为壑的将带有辐射的废水倒入海中,也使各国政府都降低了对日本政府的信誉评估。对信息有所隐瞒,使得国际方面得不得及时准确的消息无法制定相应的对策。在此次事件中,也有好的方面,如请求国际援助来弥补国内技术不足,虽然强压事故等级却很快的疏散居民,政府倾力而为进行灾后恢复等。【参考文献】新华网百度百科《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郑功成:《国家综合防灾减灾的战略选择与基本思路》薛澜,沈华:《日
本文标题:论政府在处理重大公共突发事件时的职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073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