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认真识图,回答下列问题:1、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是_________。2、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是_________。3、结束魏晋南北朝分裂局面的王朝是_________。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东汉魏蜀吴西晋十六国魏东晋宋齐梁陈隋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北25-220220-266221-263222266-316304-439534581386317-420420479502557589唐439-581南朝420-589北朝439-581温故知新北周陈隋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学习目标1、掌握隋朝的建立与统一2、掌握大运河的开通及意义(重点)3、掌握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和影响(难点)4、掌握隋朝灭亡的原因自学课本P2-P3内容,大字精读,小字略读,思考下列问题:1、隋朝建立:隋朝年建立,都城在,国君是,建立的方式是.2、南北统一:年隋朝灭掉南方的(政权)后,结束了南北方长期分裂的局面。3、开皇之治:隋文帝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实施后,隋初经济繁荣,经济繁荣的表现有哪些?4、开通运河: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时间开始开凿?大运河的中心和南北两个端点分别是哪里?大运河有哪四段组成?大运河连通了哪五大水系?【三点、四段、五河】大运河开通有什么作用?学生自学1、隋朝的建立和统一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建立方式:统一时间:统一意义:581年杨坚长安隋文帝杨坚自学检测一外戚夺权【笔记】589年灭陈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重点时间:开国皇帝:都城:国号:年号:谥号:陈周北北齐建康长安邺淮水长江黄河后梁东海南海长安北周隋朝581年杨坚长安隋开皇隋文帝589年,隋灭陈。南北统一。陈隋文帝杨坚2、隋文帝在隋朝统一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统一?措施:①经济上: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②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有哪些?时间项目隋初隋盛世结论(表现)人口3000多万人4600多万人垦田1900多万顷5500多万顷粮仓长安太仓洛阳含嘉仓、兴洛仓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开皇之治】隋炀帝(杨广)(604—618年在位)604年七月,隋文帝病危,杨广派人入宫将父文帝杀死,又假称文帝诏赐兄杨勇死,缢杀之;遂即位,为隋炀帝。(1)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政治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最主要】经济目的:搜刮江南财富。军事目的:为攻打高丽转运军事物资便利。个人目的:贪恋江都美景。3、隋朝大运河的开通重点在图中画出1、最北端2、中心3、最南端4、四段5、五条河(2)大运河的开通概况说一说大运河的三点、四段、五河重点、考点路线——新开凿河段——在原有河道基础上修建的河段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运河名称通航时间全长苏伊士运河1869年190.25公里巴拿马运河1914年81.3公里隋朝大运河2700公里610年隋朝大运河与世界著名运河的比较直到今天,大运河仍是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2)大运河开通的作用?“天下转漕(水上粮食运输),仰此一渠。”“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唐皮日休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即时演练1、隋文帝统治时期国家统一安定,经济繁荣,史称()A.文景之治B.开皇之治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2、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作用()A.巩固隋朝的统治B.方便隋炀帝南巡C.促进南北经济交流D.加强北部的边防BC自学指导二自学课本P3-P4内容,大字精读,小字略读,思考下列问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居看重_______,不太注重________。2、隋文帝和隋炀帝为科举制的开创各做出了什么贡献?3、科举制的诞生有什么作用(意义)?4、隋朝灭亡的时间、亡国之君是谁?亡国的原因(根本原因)是什么?算一算,隋朝从建立到灭亡共存在了多少年?学生自学如果你是主考官,下面哪个人有资格做官。李富贵的简历出身:高门权贵的子弟学识:写文章一塌糊涂,平庸之极人品:欺善怕恶,为富不仁张有才的简历出身:一贫如洗,草根阶层学识:出口成章,真才实学人品:为人正直,敢于直言魏晋南北朝时期,自学检测二1、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看重_______,不太注重________。门第出身才能九品中正制[笔记]难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先在各郡设置中正,其职权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共分为九等,但因中正者一般都是上品,二品又有干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完全把持了选官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的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这种选官制度的弊端是什么?背景:1、官员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效力。2、选拔官员的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2、文帝和炀帝分别为科举制诞生做了哪些工作?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科举制的雏形。[笔记]创立进士科。科举制的正式确立。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变化:从只看重门第,到凭才学做官。[笔记,第3页问题思考]重点3、科举制创立的作用(影响、意义)?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②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③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重点4、隋朝的灭亡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暴政(罄竹难书)[笔记,第4页最上面]“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暴政表现:荒淫的宫廷生活、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长城和驰道、乘龙舟南巡、征讨辽东隋炀帝暴虐无道的统治,导致了山东地区首先爆发农民起义,随即蔓延至全国,隋朝统治面临瓦解。______年,隋炀帝被部下在江都杀死,隋朝灭亡。618隋亡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治者要勤政爱民,爱惜民力。【笔记】即时演练1、《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这里指科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对这种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扩大了官员选拔的范围B.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C.推动了教育的发展D.由皇帝直接任命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2、繁荣一时的隋朝很快灭亡。隋朝被推翻的根本原因是()A.开凿大运河B.隋炀帝游江都C.隋炀帝旳暴政D.皇族内部的争权夺利DC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水上运粮食全靠大运河。在古代,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水运粮食比起陆运,装载量的大,速度快。1、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水运粮食在古代为什么这么重要?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8分钟)2、隋朝和秦朝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笔记]①结束分裂,统一全国。②时间短暂,二世而亡。(秦14年,隋37年)③都有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秦:万里长城,隋:隋朝大运河)④都有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隋:科举制、三省六部制)⑤暴政引发农民起义而亡。⑥历史地位:都是承上启下。易混点课堂小结隋朝建立:581年、杨坚、长安贡献:开通大运河589年统一全国开创科举取士制度灭亡:618年灭亡课堂小结当堂训练1、隋朝的建立者是()A.苻坚B.杨坚C.杨广D.杨勇2、隋朝完成统一的时间是()A.581年B.589年C.605年D.618年3、隋朝统一全国的原因有()①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民族大融合③江南经济的发展④大运河的开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BBA4、隋文帝是隋朝的开国皇帝,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天才政治家、一生用兵如神的军事家、一位举世无双、无与伦比的战略家。下列关于隋文帝的表述中,有一个是错误的,它是()A.指挥大军灭掉陈朝B.加强中央集权C.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D.征发大量民工开凿大运河5、隋朝末年,一位商人要去大运河的中心城市,请问他的目的地是()A.涿郡B.洛阳C.扬州D.余杭DB6、古人评论说“隋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是()A.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B.解决了北方缺水问题C.巩固了隋朝的统一D.方便了帝王的游玩7、有人说:“……这种考试制度对社会上所有阶层的人都是公开和平等的。”该制度正式诞生于()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AB8、“运河水,荡悠悠,隋炀皇帝下扬州。一心只把琼花看,万里江山一旦丢。”隋炀帝乘“龙舟”从洛阳巡游到扬州,要经过大运河的哪几段()①通济渠②永济渠③邗沟④江南河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③D.①④9、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面对隋朝特点的简短总结中,哪个最为全面且符合实际()A.经济繁荣B.短暂而繁荣C.二世而亡D.节俭盛行CB10、阅读下列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唐皮日休《汴河怀古》请回答:(1)诗中“此河”是指什么河?(2)“水殿龙舟事”又是指什么?(3)你认为此河的开凿有何“功”?(4)假设你是一名隋朝的运粮官,要从余杭押运一批粮食到洛阳,请简述你的航线。(1)隋朝大运河(2)隋炀帝南方巡游(3)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4)江南河-邗沟-通济渠课堂小结隋朝建立:581年、杨坚、长安贡献:开通大运河589年统一全国开创科举取士制度灭亡:618年灭亡板书设计
本文标题: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088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