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往来文书 >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章 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教
TheDominantReligiousinAncientChina-BuddhismandTaoism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教2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产生的社会现象。它既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属于上层建筑。什么是宗教?34佛教传入与中外文化的融合TheIntroductionofBuddhismintoChinaandtheBlendingofChineseandForeignCultures5佛教,在中国史书上曾有“释教”“佛陀”“浮屠””浮图”等多种译名。它创建于印度,以四大(地、水、火、风)为空,以人生为苦,以追求精神解脱为最高目标,即求得所谓看破红尘式的“觉悟”。佛教是西汉末年经中亚从印度传入的。6ThisshowsthatBuddhismwasintroducedintothehinterlandandthewesternfrontierareasofChinaduringtheperiodbetweentheWesternHanandEasternHandynasties.ThiswasthebeginningofSino-foreignculturalcommunicationscenteredontheexchangeofChineseandforeignBuddhistcultures.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和西部边疆地区,从此开始了以中外佛教文化交流为中心的中外文化融合。7佛教创始者,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国王净饭王的太子,全名乔达摩·悉达多(公元前565年-486年)。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也就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磐。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82化得最好影响最深历时最久139这不仅表现在时间跨度大,从两汉之际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直到宋元明清近2000年的时间里都有中外佛教文化的交流活动,而且许多参与这一活动的僧侣都有三、五年、十几年,甚至长达二三十年的求法、传法经历。历时最久东晋僧人法显《历游天竺记传》、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记》。10BuddhistculturalexchangesbetweenChinaandothercountriesinvolvedtheimportandexportofcultureonalargescale.中外佛教文化交流,既是一次大规模的文化输入活动,也是一次大规模的文化输出活动,影响最深11中国在输入印度佛教文化的同时,也输入了印度的其他文化产品,如印度语文、佛教艺术、医学、天文、数学、哲学等。另外,印度佛教造像和开凿石窟的风气也为中国僧侣所借鉴。就文化输出而言,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经过中国僧人的消化、吸收与改造,又很快传播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国,对这些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实际上起着佛教再传基地的作用。影响最深12WemaysaythatBuddhistculturalexchangeservedasa“channel”or“window”forotherformsofculturalexchangebetweenChinaandothercountries.ThepartthatBuddhismplayedintheseotherculturaltiesareworthyoffurtherattentionandstudy.中国佛教文化交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通道”和“窗口”,它们起到的文化纽带作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影响最深13ByChineseBuddhism,wemeantheblendofBuddhismand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ontheonehand,andontheotherthemergingofvarioussectsandschoolswithinBuddhism.佛教的中国化,一是指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另一方面是指佛教内部各宗派之间的融合。化得最好14在艺术观点上,中国佛教造像、画佛、造塔,最初都是从印度传入。佛学的儒学化,不是过去的那种依附式的“化”,而是从形式到内容上与儒学融会贯通,是佛儒的一体化。化得最好15道教的兴起与多种文化的融合TheRiseofTaoismandtheBlendingofVariousCultures16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也构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主体。正是农耕与游牧的互通、互补,促进了农耕人与游牧人的相互交流。一方面,游牧人虽处于较低层次的社会发展水平,但其游牧生活却使他们具有善骑善舞和成为异域文化传播载体的明显优势,这就为农业文明接纳游牧文明提供了条件和增添了新的生命活力。另一方面,农耕人的先进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乃至生活习俗又推动了游牧人自身社会形态发生历史性的飞跃。17经济的多元融合与民族的多元融合是一个主题的两个侧面。在中国,一般说来,汉族是农耕地主体,少数民族是游牧的主体,农耕与游牧的交流,也就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共同创造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中国道教与一些世界性宗教的排他性不同,其产生和发展就是一个在宗教形式下兼容并蓄的文化体系,从所包涵的文化品种之多,可以说中国道教是“会通之学”的一个典型形态。18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古代特有的宗教。产生于东汉中叶。该教把老子和《道德经》加以神化,尊老子为教祖,奉若神明;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作宗教性的解释。其教义主张人经过一定修炼可以使精神、肉体两者长生永存,成为神仙。道教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吸取方仙道、黄老道以及经学、墨家等宗教或学派的某些观点和方法逐渐形成的。道教从产生时起就表现出宗教“杂家”面貌。19TheculturalcompositionsofTaoismareofgreatvariety,includingTaoistthought,architecture,medicine,music,fineartsandliterature.道教的文化结构是多门类的,其中包括道教思想、道教建筑、道教医学、道教音乐、道教美术、道教文学等。21ThecomprehensiveTaoistculturecreatedaculturalpattern,combiningTaoismandtheTaoistschool,TaoismandConfucianism,andTaoismandBuddhism.道教文化内容的复杂,主要是指道教思想是由道教和道家、道教和儒学、道教和佛学多种文化相结合所构成的文化模式。2223道教吸取儒家思想,建立了道教的宗教伦理学。从它产生时起就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极大关注。他们一直注重研究儒家《五经》,从中吸取资料,建立道教的伦理制度和伦理思想。道教的伦理制度,主要是建立森罗严密的等级制度,是道教融合儒家思想,以加速和实现自身封建化的重要举措。道教的伦理思想,就是把儒家的忠孝思想和性命学说写入条文,作为道教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2425佛教、道教与传统文化ChineseBuddhismandTaoismand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26BuddhismandTaoismhaveaccumulatedvastquantitiesofclassicsanddocuments,andleftovernumeroushistoricalrelicsandtreasures.Theyhaveinfluenced,tovaryingdegrees,boththeancientandmoderncultureinideology,scienceandimagery.佛教和道教积累了大量的经籍文书,留下许多文物宝藏,对中国古代,乃至近代的观念文化、科技文化和形象文化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有过不少重要的贡献。27再如建筑学,由于道教建筑多采用中国传统的院落式,与世俗建筑更加接近,为世俗建筑提供和积累了不少新颖设计、布局、工艺以及独特的处理方法。中国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文化影响最大。以思想史为例,中国佛学诗隋唐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潮,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承前启后的思想“网结”和纽带。28佛教和道教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形象文化的发展首先是在传统中国画中出现了文人佛、道画的新品种。29其次,是在传统文学中产生出一批以佛、道为题材的著名作品,这些作品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和新的命意遣词方法。另外,佛教的《维摩经》、《百喻经》等,推动了中国晋、唐小说的创作;佛教的俗讲、变文对后来的平话、小说、戏曲等中国通俗文学的形成,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禅宗语录不仅为宋明理学家所仿效,也影响到后来的民间文学作品。THANKYOU!
本文标题:中国传统文化第四章 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137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