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高三物理习题课教学探讨习题课教学现状12345▲就题论题▲就题论理▲借题发挥▲多题归一如何上好物理习题课知识重演≠知识重现强调结果突出过程1.不同教学阶段习题教学的目的应不同☆☆☆☆☆☆☆☆☆☆☆☆☆☆☆●目的有序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只有分步侧重才能达到能力的“全面”和“深化”。习题教学除了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复述、转化和具体应用,达到巩固、活化、深化所学知识的目的。实现对学习和教学的反馈,还应通过解答一系列有序的问题,从各个方面全面理解某一知识,完善对知识的建构。●“态度”是否属于习题教学的教学目标?●“习惯”能否属于习题教学的教学目标?△思维习惯△审题习惯△表达习惯●良好的解题习惯的养成●解决问题的方法3.从新课程角度审视习题教学的目标和内容2.习题教学要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构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搜索脑海中老师讲过的例题类型,看本题和那种类型的例题吻合,套用解答这种例题的公式,或者直接用这例题的结论进行解答。——思维方式是“回忆”△对待复杂问题的态度是“分析”还是“回忆”根据题目的文字叙述,把它转化为具体的物理情景,并进一步转化为具体的物理条件或数学条件,明辨题目情景所体现的物理变化特征,思考物理条件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选择恰当的物理规律,运用合适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思维方式是“分析”“套用解决问题的类型”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情况下的自觉迁移不理解的情况下的生硬模仿●良好的审题习惯从题目的陈述中正确辨析出题目所给的具体条件或具体要求的过程。一水平放置的水管,距地面高h=l.8m,管内横截面积S=2.0cm2。有水从管口处以不变的速度v=2.0m/s源源不断地沿水平方向射出,设出口处横截面上各处水的速度都相同,并假设水流在空中不散开。取重力加速度g=10m/s2,不计空气阻力。求水流稳定后在空中有多少立方米的水。本题关键在于把题目的陈述转化为平抛运动的具体条件1.审题的基本要领是转化:2.审题的核心是正确展示物理问题的情境把题目的文字表述转化为物理情景;把情景转化为具体的物理条件(或要求);把物理条件(或要求)转化为数学条件(或要求)。审题时正确地展示物理问题的情境,构建相应的物理模型是最关键的一步,是审题的核心。▲审题的要领▲展示物理情境的策略(1)作过程或状态示意图,将物理情境图式化(2)作平面侧视图,将物理情境平面化(3)作函数图象,将物理情境形象化(4)运用类比等效,将物理情境熟悉化、简单化▲▲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审明题意确定对象分析过程建立模型选用规律布列方程求解作答实际问题物理问题数学问题问题结果检验讨论高三复习习题课流程让学生建立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良好的思维程序:逐字逐句细致审题将“文字表述”转化成“物理情景”确定研究对象建立模型分析过程画出草图物体受力图运动示意图找到特征挖掘出隐蔽条件寻找规律列出方程推得结果讨论意义习题课模式一“梳理归纳”模式知识方法概括介绍典型范例讲述分析学生巩固强化训练解答结果判断反馈解答错误分析评价解答正确新的训练1、流程(“讲-练-讲”)3、问题:学生思维积极性不高且比较肤浅,学生对新情景新背景的问题常束手无策,课堂上容易走神常犯困。2、优点:预设性强,教师容易把握,课堂容量大,同类问题学生易得解题思路。习题课模式二“问题拓展探究”教学模式分析评价原有认知情态价值问题情景学生进行讨论解答学生解答结果判断错误失败正确成功构建新的认知情感价值结构拓展问题1、教学流程(学生说题-解题-评价-拓展-训练)2、优点:问题系列化,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能力方法能得到内化和提高。3、问题:课堂讨论占用时间较多,很多是课前难以预设的,对老师和学生的水平有一定的要求,有时会完不成教学任务。起始问题一:如图所示,质量为M=4kg、长度为L=4m的木板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处于静止状态。现在木板的左端放一质量为m=1kg、体积不计的木块,已知木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4,木块与木板间最大静摩擦力为fm=kμmg(k=1.2)。若力F始终作用在A上,F为多大时才能把A从B上拉出?解法1:Fμmg学生解答解法2:Fkμmg=4.8N解法3:(F-μmg)/mμmg/M分析评价:取F=5N,am=0.2m/s2,aM=1m/s2。正确解答:隔离分析法特殊化拓展:若Mm,且力F始终作用在A上,F为多大时才能把A从B上拉出?比较性拓展:原题中,若F不是始终作用在A上,则F作用时间至少为大才能把A从B上拉出?相似性拓展:原题中,若F不是作用在A上,而是作用在B木板上(如图所示)。(1)力F始终作用在B上,F为多大时才能把B从A下拉出?(2)若F不是始终作用在B上,则F作用时间至少为大才能把B从A下拉出?一般化拓展:原题中,若水平面不光滑,且木板与水平面间动摩擦因数μ2=0.1。F不是始终作用在A上,则F作用时间至少为大才能把A从B上拉出?相关链接:求拉力F所做功求v0的取值构建新的结构习题课模式三“预设探究”教学模式预设问题结构学生超前解答教师批改反馈师生分析建构学生内化练习2、优点:简单问题学生自己会解决,优秀学生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对培养优秀学生较理想。3、问题:基础差的学生,自学时间不够,作业量多无法完成,教学效率较低。1、教学流程(“学案导学”)习题课选题与讲题原则习题教学精心选题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解调动吸引学生不追求题海战教学必须互动引导质疑探究体验多题归一抽取规律聚合思维习题课题目的讲解知识陷阱知识墙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渗透思想方法构建物理模型反思总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1、讲什么?习题课基本操作2、怎么讲?4、谁来讲?3、何时讲?5、为什么这样讲?6、讲完怎么办?实际问题物理模型数学模型状态分析过程分析作用分析关系分析规律分析物理解题程序模型化解题的基本步骤情境规律模型文字讨论结果运算操作关联决策抽象分析特点示意图审题建立物理图景弄清题意挖掘隐含条件解题联想物理模型确定研究对象选择研究过程正确运用规律讨论结果合理性分析受力情况分析运动情况找临界、关联点依据题设条件抓守恒量分段多解、舍解解题思路理解情景、建立模型:追及对传送带:匀加速方程匀速方程对煤块:匀加速过程列方程对传送带、煤块:找关联(时间、空间、速度)例.一水平的浅色长传送带上放置一煤块(可视为质点),煤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初始时,传送带与煤块都是静止的。现让传送带以恒定的加速度a0开始运动,当其速度达到v0后,便以此速度做匀速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煤块在传送带上留下了一段黑色痕迹后,煤块相对于传送带不再滑动。求此黑色痕迹的长度。用几何图形分析:煤块与传送带之间动摩擦因数为μ,初始都静止。传送带以恒定加速度a0开始运动,速度达到v0后便做匀速运动。求黑色痕迹的长度。v=0(1)黑色痕迹等于带、煤的位移差(2)带的位移分匀加速、匀速两部分(3)带的匀加速位移可由运动学公式求(4)带的匀速运动时间t2需通过煤来求(5)煤只有一个μg匀加速运动过程,总时间(t1+t2)可由末速度v0求得(6)t1可以通过带的匀加速运动末速度为v0求得因此,解题顺序为:②v0=a0t1(求得t1)③v0=a(t1+t2)(求得t2)①μmg=ma(求得a)221ttax21煤(求得x煤)④2010tvtvx21带(求得x带)⑤煤带xxx(求得痕迹长)⑥v带=v0aa0t1v0匀速v煤=v0v0av0v0t2用物理图象分析:②0=a0t1(求得t1)③v0=a(t1+t2)(求得t2)①μmg=ma(求得a)221ttax21煤(求得x煤)④2010tvtvx21带(求得x带)⑤煤带xxx(求得痕迹长)⑥v煤tv0O带t1t1+t2由于物理图象能把物理情景和物理规律两个方面的信息融在一起,因此比较容易建立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要解得梯形与三角形面积之差,在高(v0)已知的情况下,必须求解t1和t2的值,这为解题提供了明确思路。图象中很清楚,t1和(t1+t2)分别是以红、蓝斜线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的底,这就很容易想到以下步骤②和③。煤块与传送带之间动摩擦因数为μ,初始都静止。传送带以恒定加速度a0开始运动,速度达到v0后便做匀速运动。求黑色痕迹的长度。v煤tv0O带t1t1+t2v=0v带=v0aa0t1v0匀速v煤=v0v0av0v0t2用物理图象分析的优点物理图象能把物理情景、物理规律、研究对象各方面的信息融在一起,描述简洁,因此比较容易建立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利于发掘有效信息,有利于形成解题思路。关于物体运动的几何图形,能体现不同状态、过程的物理情景和不同研究对象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但描述是割裂和复杂的。例.一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位于一方桌的水平桌面的中央。桌布的一边与桌的AB边重合,如图所示。已知盘与桌布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现突然以恒定加速度a将桌布抽离桌面,加速度方向是水平的且垂直于AB边。若圆盘最后未从桌面掉下,则加速度a满足的条件是什么?(以g表示重力加速度)拆分:1.什么叫“圆盘最后未从桌面掉下”?——即到桌边停下2.圆盘经历怎样的运动过程才能到桌边停下?——先在桌布带动下加速,与桌布分离后在桌面上减速,直到停止。3.画出物理情景示意图:4.分别写出圆盘和桌布在第一个过程中的动力学方程对圆盘:对桌布:11`mamg112xa2v221atx21121taxaa1t:x1xl/2aa1t:x1xl/2aa1t:x1xl/2a2x2a2x2a2x25.写出圆盘在第二个过程中的动力学方程6.由图找出两段过程之间的关联,即盘没有从桌面上掉下的条件7.联立以上各式解得22`mamg2222xavlxx2121121xlxga12212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好处1、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2、磨练了学生的性格,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4、培养学生形成规范的解题表述。ABa1221xx22121lx1112xxlaaga12212例题:在水平轨道上有两列火车A和B相距s,A车在后面做初速度为v0、加速度大小为2a的匀减速直线运动,而B车同时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a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两车运动方向相同.要使两车不相撞,求A车的初速度v0满足的条件.例:一质量M=1g的物体从光滑斜面面上h=1.8m处A点由静止释放,滑到斜坡底端B点后沿水平的滑道再滑行一段距离到C点停下来,已知物体与斜面和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2,斜坡与水平滑道间是平滑连接的,整个运动过程中空气阻力忽略不计,(g=10m/s2)(sin37°=0.6,cos37°=0.8),试求:(1)物体从斜坡滑下的加速度为多大?(2)物体滑到B点时的速度大小?(3)物体在水平地面滑行多远?v0PS1xm+qSUoLdvθUθOPMx荧光屏OBBMNKddS1S2ⅠA1A3A4OⅡ60°30°+qRAOPDQφv0+q①分析A的运动过程;②A、B最终速度的大小和方向;③分析B的运动情况;④对地而言,A向左运动的最远处离出发点多远?⑤A向左运动到最远处经历的时间;⑥对地来说,A向右加速运动的路程是多少;⑦A向右加速运动的时间;⑧A、B达到共同速度时,A在原出发点左侧还是右侧⑨相对地来说,从运动开始到A、B达共同速度的过程中,B移动了多少距离?⑩尝试着用两种方法计算在此过程中,系统的内能增加了多少。例、将质量为m=3kg的物体A(可视为质点)放在置于光滑水平面上、足够长、质量为M=5kg的木板B的右端,A、B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给A、B以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初速度vo=2m/s,使它们运动,试分析A、B两物体的运动情况。例:一半径为R的绝缘圆形轨道竖直放置,圆形轨道的最低点B与一水平轨道相连,轨道都是光滑的,轨道所在的空间存在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从水平轨道上的A点由静止释放一质量为m的带正电的小球,使小球恰好能在竖直面内完成圆周运动,已知小球受的电场力等于小球
本文标题:高中物理习题课探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155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