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城市景观之路:通向生态与人文理想
俞孔坚给部级领导干部的讲座——通向生态与人文理想作者:俞孔坚发表:《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北京图书馆,2005.7,p271-313 编者按:俞孔坚教授受邀参加“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演讲题目为《城市景观之路——通向生态与人文理想》演讲文章已被收入国家图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2005年7月出版的《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一书中,李岚清副总理亲自为此书做序。本次活动由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国家图书馆承办。本文版权归国家图书馆所有,景观中国授权发布,其他单位媒体未经许可不得转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多专业资料尽在景观中国介绍人致词 各位领导、各位部长: 大家早晨好! 今天是2004年第十一期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我们邀请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俞孔坚教授为我们作题为《城市景观之路——通向生态与人文理想》的演讲。 俞教授是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首席设计师。先后应邀在英国、美国等八个国家以及国内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讲学。发表专著与论文百余种,设计作品及个人先后多次获得国际和全国性的奖项。 俞教授是少壮派的专家,是我们组织部长讲座以来最年轻的一位学者,而且有独立的见解,曾经主持和参与了五十余项较大的国际国内城市规划设计,被聘为建设部城市规划高等教育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担任《城市规划》等学术期刊编委。俞先生提倡“天地—人—神”和谐的设计理念。 下面我们欢迎俞先生为我们演讲。 俞孔坚教授演讲实录 非常荣幸有机会把这几年来我的一些思考,特别是实践中得出的一些认识,给各位部长交流一下。大家手头的那本书叫做《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下面讲完以后,我恐怕还须写一本书叫《与部长交流》。就是说,我特别愿意跟在座的各位交流,因为你们的一个观念,你们的一个决策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资料由景观中国编辑整理,仅供读者学习参考。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多专业资料尽在景观中国能会改变中国。您们的观念特别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这个阶段,尤其重要。关于《城市景观之路—通向生态与人文理想》,我要谈两个方面的理想,一个是人文的,即到底我们需要有什么样的人文的城市?第二个是生态的,即怎样建设一个生态健康的城市?我的报告有一个副标题,这个副标题取自我发给大家一篇文章,我刚刚在《建筑学报》(2004年8期)发表的一篇文章,叫《续唱新文化运动之歌:白话的城市与白话的景观》,就是希望从思想文化方面能够解决我们城市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今天讲五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内容讲的是边缘上的中国,以及中国复兴与所面临的危机的关系,这是中国当代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大视野和大背景。现在,大家都在谈中国的复兴,中国的强盛和中国的和平崛起,但我今天要谈的是危机,任何一个民族的复兴如果没有危机意识,这个复兴肯定是不可能发生的、也是不能持久的。 第二部分是关于边缘上的中国所面临的两大危机,第一是中国的民族身份危机,第二是人地关系危机。然后要讲讲危机背后的主观根源是哪些?即为什么会产生这两大危机,它有客观的因素,那是很难改变的,但我们的主观因素是我们可以克服和改变的。 第三部分,面对危机,面对主观根源,路在何方?出路就在思想上要有一次深刻的革命,深刻的认识。从思想文化角度来说,八十五年前的“五四”并没能进行到彻底,所以我们今天要续唱这支开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新文化运动之歌。第四个部分要讲的是如何在城市建设中来续唱新文化运动之歌,这个歌就叫《白话的景观与寻常的城市》,“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也就是生态与人文理想之歌。 最后一部分,关于方法论,这首新文化运动之歌是这么唱了,理念有了,那么在方法论上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城市的问题?这个方法论叫“反规划”,我提的这个“反规划”是针对现在我们做的城市建设规划——“正规划”方法论的反思。提出首先应该进行不建设规划,通过不建设规划来建立区域和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来实现一个生态与人文的城市的理想。下面就进入正题。 1.危机意识与复兴 解放前有一本漫画叫做《三毛流浪记》,在座各位都很清楚。当年三毛离开农村,向往城市—大上海,远远看到城市,过了河,向往城市里什么呢?有米饭吃,有好生活过。但他真正到了上海以后,发现这个城市原来是这么的乱,比他想象的要差的多:警察到处抓人,不但吃不饱肚子,还经常有皮肉和精神之苦。这是《三毛流浪记》所描绘的当时对城市的憧憬以及城市的现实。而我们现在正是大量的人经历了类似三毛的经历。大量的农民离开农村,涌入城市,但他们所向往的这个城市会是什么样子,你可以看到。我去年到杭州去讲课,在飞机下降时,从1000米左右高空看到的杭州湾,整个杭州湾的景象(图1)。你可以看到这块土地几乎没有一寸是完整的。杭州湾是这样,长江三角洲是这样,珠江三角洲是这样。然后再下降,进入杭州城,这是天堂,谁能相信这是传说中的杭州。我为什么特别举这个例子?因为这是天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吗,可是连“天堂”都地狱这般,何况其它城市(图-2)?可以看到进入城市以后,然后住进这个酒店,这是比较好的一个酒店。进入酒店以后,看到一个告示,首先告诉你,随时可能停电。然后再进入房间,房间里也有这么一个倡导绿色消费的告示。但又看见在床头柜上放了一张条子,上面写着“二十分钟的中药泡澡,十分钟的背部按摩,七十八块钱”。我讲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我们只满足“二十分钟的中药泡澡,十分钟的背部按摩”,我们都在做小决策和片刻的快乐。谁都没有顾及、谁都不去管大地上发生了什么,谁也不从10000米,1000米高空看看大视野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每个城市的市长都在做眼前的五分钟的快乐,五分钟的城市—小决策,他不知道他应该站在更大的视野去看看,在高空去看看,在国土去看看,这个土地已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是未来的北京城的景象,电脑模拟的,这是已经建成的上海。你可以看到这是我们的理想和这样理想下的城市。我们的理想甚至和当年三毛没有太多的差别—一个农村小孩所憧憬的高楼大厦的城市理想,那么这个理想它存在什么问题?图-1飞机上看杭州郊区:几乎看不到一块完整的土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资料由景观中国编辑整理,仅供读者学习参考。4图-2杭州城区:“天堂”都地狱这般,何况其它城市? 我今天讲复兴与危机边缘上的中国,中国当代城市的大视野。所以说我们要离开五分钟泡脚,站在高空去看看,我们的视野里是什么?中国是一个正处在边缘上的大国,这个边缘指的是传统与现代化的边缘,经济与社会转型的边缘,是一个蓬勃发展而又充满危机的时代。“危机”两个字在中文中意味着危险和机遇同在。没有危机意识,就不可能有复兴。处在这样的时代,处在这样的中国,在这样剧烈变化的边缘中,我们如果不是愚昧无知,看不见眼前的前景和机会的话,无疑是悲观主义的;装做看不见危险,则是不道德的。我们要看到危机的存在,然后认识怎么来复兴。复兴来源于危机,这是总结历史而来的。关于危机和复兴的关系有一种说法,世界上到目前为止,有过两次文艺复兴,一个是本来意义上的欧洲的文艺复兴,发生在十五世纪到十七世纪,来源于当时的黑死病的危机、黑死病的恐怖。当时欧洲有三分之一的人死于黑死病。由于这个危机从而使人类摆脱了宗教的蒙昧,开始走向科学,开始寻找人性,去寻找科学。当然还有其它的危机,也正由于这种生命个体的生存危机和全社会劳动力缺乏的发展危机意识,最终成为工业革命和后来西方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原动力。 第二次“文艺复兴”是发生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同样来源于危机意识。美国当时它受到的危机是来自德国战争武器的威胁,来自与纳粹和法西斯的战争危险,和后来苏联的冷战威胁,这时候包括核威胁。唤起了那种国家面临毁灭、地球面临毁灭、人类面临毁灭的危机意识。由于这样的危机意识,导致了美国人发明了这么多高科技,包括从雷达开始,一直到后面的电脑和网络技术,导致信息时代的到来。这个复兴最大的特点是把人的创造力和创业精神发挥到了极至。所以你现在看到硅谷,沿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多专业资料尽在景观中国本资料由景观中国编辑整理,仅供读者学习参考。6美国西部101公路,两边都是高科技的企业,拉动了整个美国的经济。要知道,这些高科技企业的最大订单都曾经来自美国军方。所以这第二大文艺复兴也源于危机,这种危机是国家和生命的安全危机。 中国的复兴可以认为是第三次文艺复兴,好多人有这种说法,包括胡适当年就开始说中国的文艺复兴要到来了。现在我认为是真正的将要到来了,但它必须有的前提是中国人意识到了中国当代面临的两大危机,这两大危机如果认识到了,它就可以产生具有世界意义的第三次文艺复兴,真正的中国的文艺复兴。意味着中国的大国时代、平民时代和自由时代的到来。那么,这两大危机是什么呢? 2.两大危机:民族身份与人地关系 与中国城市有关的第一大危机是当代中国民族身份的危机。我们到底是谁。第二个就是人地关系的危机,就是我们能不能在这个地球上继续待下去。 2.1 民族身份危机 首先我讲一下民族身份,所谓的民族身份就是梁启超所说的中华民族与文化“以界他国而自立于大地”的个性与特性。当代中国我们要重新回答这个问题。历史上没有这个问题,我们民族的身份很明确,我们是黄种人,我们有康熙大帝,有乾隆大帝,有故宫,有长城,这都象征着这个民族是中华民族,是个封建帝国,身份是很清楚的。从政治学意义上说,民族身份是形成国家、现代化民主政治过程的政治资源,表现在国家的核心情感和象征上。从文化景观和人文地理学意义上说,它是指一个地方有别于其它地方的地理特征,即认定自己属于某一个地方。那我们是不是认定我们自己属于某一个地方呢?有没有物理特征来表明中华民族这群人有他的个性?我们的景观、城市是我们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你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建筑,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你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城市。所以,我们有理由说,城市和景观是一个民族及其文化的身份证,也就是说,我们盖的每一栋楼实际上就象征了、代表了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现在恰恰在这一点上我们出现了身份危机。 我是谁?可以看到,这是街道上你们到处可以看到的一张广告(图-3)。韩国美女广告或者是美女用的是韩国形象,然后用韩国人的技术来造中国的美女。这个美女之争最近已经很多了,包括选美、选模特之争。最近还有一宗法律案件,夫妻俩结婚好几年了,老婆很漂亮,一直认为是很漂亮,结果生了个孩子,很丑,丈夫结果就怀疑这老婆是不是对她不贞了,后来一查老婆倒是很忠贞,但不是他所见到的,她做过整形手术,是假的美女。这个时代连美女都是假的了。所以说身份没有了,人失去了真实,也就失去了身份。好在人的基因还没有作假,所以,儿子暴露了母亲的身份。图-3我是谁?当代中国城市如同人造美女一样,在追求异常和化妆中失去了自我 那么我们日夜与之为伍的城市也是这样。象征我
本文标题:城市景观之路:通向生态与人文理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208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