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古典文化常识中国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萧鼓,渔谯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中国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武夷岩茶,铁观音,屯溪绿茶,祁门红茶,信阳毛尖,君山银针,普洱茶,滇红茶。中国四大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中国四大名亭:安徽滁县醉翁亭,北京南郊陶然亭,湖南长沙爱晚亭,浙江杭州西湖湖心亭。中国四大书院:湖南石鼓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百鹿书院,河南应天府书院。中国四大名镇:湖北武汉汉口夏口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河南开封朱仙镇。中国四大佛山:四川峨嵋山,山西五台山,安徽青阳九华山,浙江舟山普陀山。官名古代职官情况异常复杂,而且各朝都有变化,可以中央、地方两方面大致掌握。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中央一般设六部分管政务,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弄部、工部,部长官称尚书,副职为侍郎。地方官职:大政区称郡、州或称省,长官分别称郡守、太守(或刺史)、巡抚。基层政权称县,县官称县令或知县,间乎大政区和县之间高州(或府),长官称知州(知府)。纪年纪年有:(1)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如:赵惠文王十六年),(2)干支纪年法(如: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3)年号纪年法(如:德右二年二月十九日),(4)年号干支兼用(如: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季节,一季三个月顺次称孟、仲,季,如盆春(一月),仲春(二月),季春(三月)。每月的特殊日子有特定称呼,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一昼夜分十二时辰,用十二地支称呼,每时辰两小时。每夜分五更9鼓)每更两小时。此外,鸡鸣指早上三、四点,日出时叫旦、晨、朝,黄昏,人定即亥时相当晚上9-11时。夕、暮、黄错,人定即亥时相当晚上9-11时。科举职官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拜:授给官职。除:免去旧职任新职。出:出任。升:提升官职。迁:调动官职升官。革:革除官职。罢:罢免、停职。免:免除官职。黜:废黜、贬退。谪:降职远调。削:革职罢官。废:罢免或废黜。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斥:屏弃不用。去:去职,被调离左迁:降低官职调动。擢:提拔、选拔。授:封给官职。古代文化常识地理山川1.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2.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3.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4.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5.古今地名:大都--北京大梁、汴梁、东京、汴京--开封京口--镇江姑苏、吴郡--苏州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诚--南京临安、钱塘--杭州会稽--绍兴淮上、江都、维扬--扬州长安--西安奉天--沈阳直沽--天津地名(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2)八荒:八是指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荒,是荒远之地。八荒指离中原极远的地方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3)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杨州、梁州、雍州。一般指中原地带。陆游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4)五湖:指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5)四海:①泛指海内之地,即全国,四海之内皆兄弟也。②指我国周边环绕的海:东海、西海、南海、北海。(随时代变化,四海所指亦有变。)我们来自五湖四海(泛指全国各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6)江南:泛指长江以南。江左(江东):即长江以东。长江在芜湖、南京之间作西南偏南、东北偏北流向,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古人习惯上叫。即今苏南、浙江及部分皖南地区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7)江表:长江以外,泛指长江以南地区。(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9)关中:古代在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京畿地区叫关内或关中欲王关中。(10)关西: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为关西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11)崤函:古代崤山函谷关的合称据崤函之固。(12)塞外(朔北、漠南):塞,指长城要塞。塞外是指长城以北地区,内蒙古中、西部一带昭君出塞。即到了塞外。(13)百越(百粤):秦时百越地域相当于现在的广东、广西一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14)姑苏(吴县):江苏省苏州市的别称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15)京口:古城名,故城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曾是东吴孙权等朝建都古城。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6)山、水之阴阳:山之阴--太阳照不到之面,即山北如山阴(古地名)后入会籍,又入绍兴山之阳--太阳正照之面,即山南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水之阴--河水南岸如淮阴在淮水之南岸水之阳--河水北岸如汉阳、洛阳在汉水,洛河北岸。(17)五岳:因历代帝王曾在此五座大山中祭祀而得名。泰山(东岳,又叫岱山,岱宗,山东)、衡山(南岳,湖南)、华山(西岳、陕西)、恒山(北岳,河北)、嵩山(中岳;河南,少林寺在此)。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18)赤壁:山名。在湖北省蒲圻县的长江南岸,与洪湖隔江相望赤壁之战。苏轼在赤壁(今黄罔)怀古,写前后《赤壁赋》与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古代节日及有关习俗元日: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王安石有《元日》诗: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上元: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社日: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寒食: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绵上之山隐居,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变为寒食节。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清明: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杜牧有《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上巳: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端午: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杜甫有《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七夕:七月七日。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楼,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中秋: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重阳:九月初九。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古人认为此日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腊日:腊是祭祀名,岁末祭众神叫腊(所以十二月叫腊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腊日,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来驱逐瘟疫。杜甫有《腊日》诗:腊日年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除夕: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礼仪习俗1.年龄称谓不满周岁、婴儿-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总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像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天命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致改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90岁-背之年70~80岁-耋。80~90-岁耄。100岁-期颐2.避讳:封建社会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和写出,用改字、缺笔、空字,用同义词等方法加以回避。如以俟观人风者得焉人风即民风。3.谦辞和敬辞:窃:私下、私自。敢:冒犯、冒昧地。蒙:承蒙。请:请允许我、请让我。枉驾:有劳大驾。惠赐:指对方给以了好处。中华女性称谓多自古至今,中国女性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爱戴。由此,在古籍诗文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对她们的尊称、敬称,美称和雅称。“女士”,源于《诗经》“厘尔女士”,孔颖达疏“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即对有知识、有修养女子的尊称。“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记载:“看她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杰的光景。”这是对旧时女人的泛称。“女郎”,古乐府《木兰辞》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巾帼”,源自《晋书》,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当时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对方不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他不如一个女人。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女史”,指古代有学问并当过掌管宫廷王后礼仪、典籍、文件工作官员的女子。“裙衩”是古代妇女的衣着装饰,泛称女性。多在小说、戏剧中出现此词。《红楼梦》第1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衩。”“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学作品中常见此称谓。《诗经·周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妙龄少女”,指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绝代佳人”,指当世无双的美人。“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故对年轻美丽的女子总是冠以“玉人”、“璧人”、“佼人”、“丽人”、“玉女”、“娇娃”、“西施”、“尤物”、“青娥”等称。“扫眉才女”,指有文才的女子。“不栉进士”,指才华横溢的女子。“冶叶倡条”,指轻狂娇艳的女子。“软玉温香”,指温柔年轻的女子。“道旁苦李”,指被人抛弃的女子。“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古乐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之句。美丽而坚贞的妇女被称为“罗敷”。貌丑而有德行的妇女被称为“无盐”。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令媛”、“女公子”。称别人的妻子为“太太”、“夫人”,此外还有“会阃”、“室人”、“令间”之称。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内子”、“内助”、“中馈”、“糟糠之妻”等等。在女子称谓中,“母亲”是最伟大而高尚的。清《冷庐杂识》中载:《尔雅》对母亲称“妣”,《诗经》称“母氏”,《北齐书》称嫡母为“家家”,《汉书》列侯子称母为“太夫人”。其他记载还有:帝王之母称“太后”,官员之母称“太君”,一般人之母称“妈妈”。古人名号古人士大夫阶层,除姓名外,还有字、号、谥号、斋名等不同名号。如: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斋名聊斋,因未做官,死后无谥号。字:亦称表字屈原名平。字原;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号:指人的名字之外另起的称号东坡居士是苏轼自号;青莲居士是李白的别号谥号: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朝廷根据死者生前事迹,给予一个称号以褒贬善恶,这个称号叫谥号王翱谥号为忠肃,称王忠肃公;北宋人陈尧咨,谥号康肃,称陈康肃公尧咨庙号:帝王死后,要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名号,称庙号。从汉代始,第一个皇帝称太祖(高祖、世祖),以下为太宗、世宗等汉高祖--太祖高
本文标题:中国古典文化常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240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