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4_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点击图标播放视频消灭私有制,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12根据社会需要有计划地调节社会生产,没有商品和货币3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在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4过渡时期的国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之后,阶级和国家逐渐消亡基本设想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所有制经济形式分配形式运行状态私有制公有制商品生产与交换无商品生产与交换无计划、无政府有计划发展资本家:按资本雇佣工人:按劳动力价值按劳分配1、列宁时期:1917年十月革命,实行高度计划和集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时代:形成了在公有制基础上高度集权的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这个模式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仿效了样板。苏联的探索苏联模式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高度集权的行政体制对外关系上:严重的官僚主义苏联模式的特点:1.探索的历史背景(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将进入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党面临如何在中国这样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课题人口众多:5亿经济文化落后发展极不平衡全新的课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2)总结“一五”计划的经验教训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暴露出不少问题选择了苏联模式这是必要的,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完成了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特别是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是,“一五”计划实施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二是1956年出现全局性的冒进,造成国家财政紧张。•三是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后遗症。(3)直接的导火线:苏共二十大1956年2月25日,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最后一天,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从根本上否定斯大林,要求肃清个人崇拜在各个领域的流毒和影响,这个报告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严重的思想混乱。1956年10月,先后发生了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揭了盖子揭捅了娄子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突然袭击造成混乱以苏为鉴,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开始对正在进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深入的思考,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一、解放思想,破除了迷信,为毛泽东探索的起步创造了思想前提。•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斯大林一直被公认为国际公产主义运动的领袖、真理的化身。在世界各国共产党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以及对斯大林的批判,打破了斯大林领导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完美无缺的神话,使毛泽东从多年的迷信束缚中解脱出来。破除了斯大林的迷信,也就破除了对苏联经验和模式的盲从,为毛泽东开始他的探索之路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苏共二十大的影响•二、明确了“以苏联为鉴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苏共二十大暴露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错误,加之赫鲁晓夫上台以后实行的改革措施,更进一步加剧了毛泽东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且提出:现在应当破除对于苏联和斯大林的迷信了,应当反对教条主义,不要再硬搬苏联的一切了,应当用自己的头脑思索了。应该探索在我们国家里建设道路了。全党开始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事业。•三、苏共二十大使毛泽东在经济方面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毛泽东在提出以苏联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并总结了近些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论十大关系》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借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1)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手段为主要的运作方式。(忽视价值规律,产业结构不合理)(2)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民主法制遭到践踏,迷信和个人崇拜之风盛行。1936—1939年,大清洗运动中385万获罪,83万处死。)(3)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体现出严重的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作风。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毛泽东认为它对我们最重要的教益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他明确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走俄国人的路”——最初探索“走自己的道路”——崭新探索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对于照搬苏联的经验,毛泽东“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党政不分,权力过分集中;所有制形式过于整齐划一,计划管理高度集中,忽视价值规律,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1950年后苏联工业增长速度下降,农业发展缓慢。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一五”期间,我国学习苏联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结果出现农、轻、重之间比例严重失调,使人民生活受到了影响。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现在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但是,我们工作中间还有些问题需要谈一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吴冷西:《十年论战》(上)(1956年毛泽东在政治局的谈话),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1956年2月后,毛泽东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先后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的汇报,在这个基础上,经过中央政治局的几次讨论,毛泽东集中概括出关于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思想。同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论十大关系》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0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经济工作0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0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0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0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07党和非党的关系0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0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09是非关系『十大关系』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论十大关系》是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一九五六年四月的《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我们自己的建设路线,原则和苏联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1958年3月),《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9页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苏共二十大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暴露出一些严重的矛盾和问题。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也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1956年匈牙利布达佩斯街头爆发冲突•关系: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是一对矛盾,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就是在这两种因素的矛盾中通过它们之间又统一又斗争而实现的。•处理方法:毛泽东认为,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需要•消极因素•积极因素正确对待处理消极因素与积极因素1.党内的因素、党外的因素2.国内的因素,国外的因素3.直接的因素,间接的因素。•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一般来说,积极因素是处于主导的、统治地位的,占有压倒的优势,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必定胜利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我们的任务是创造条件,大力促使消极因素比较多、比较快地向积极因素转化,并同时尽力防止积极因素向消极因素的逆转。•总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方针,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背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完成以后,国内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巩固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大量人民内部矛盾逐步成为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苏共二十大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弥漫着动荡不安的气氛,相继发生了波兰和匈牙利事件,帝国主义乘机掀起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浪潮。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波匈事件对我国也有一定影响。•由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出现了一些失误,以及少数干部存在着官僚主义作风,严重脱离群众,引起了部分群众的不满。1956年秋冬,在一些农村、工厂、学校出现了“闹事”的情况。•面对新出现的矛盾,许多党员和干部思想上缺乏准备,工作处置不当,造成矛盾激化。这表明,在全党和全国工作重心由革命转向建设的时候,面临着一个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问题。•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还存在着矛盾?又是什么性质的矛盾?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只有正确回答和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1956年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做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讲话的基本思想是把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毛泽东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1.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此,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特点:“又相适应又相矛盾”•一方面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另一方面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之间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其中,相适应的一面是基本方面,相矛盾的一面是非基本方面。由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因此“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要求各级党委要抓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全党要学科学、学技术、学新本领2.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人民内部矛盾敌我矛盾非对抗性矛盾对抗性矛盾分清是非分清敌我两类不同性质矛盾3.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
本文标题:4_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254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