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章1、污染大气中的·OH主要来自于亚硝酸的光解。(√)2、以气态形式存在的碳氢化合物是形成伦敦烟雾的主要参与者。(×)3、一般化学键的键能大于167.4kJ/mol,因此波长大于700nm的光量子就不能引起光化学反应。(√)4、大气中硫酸盐和硝酸盐等气溶胶可作为活性凝结核参与成云过程。(√)5、光化学反应的总量子产率可能大于1,甚至远大于1。(√)6、氟的生物活性度不高,对许多生物都没有明显的毒性。(×)7、大气化学是直接或间接地由太阳辐射引起的光化学反应引起的。(√)8、海陆风及城郊风都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9、对流层中SO2的转化去除不是靠光解反应。(×)10、大气中的光化学烟雾与酸雨之间不存在实际关系。(×)11、大气对污染物的扩散能力主要受风(风向、风速)和气温的影响。(×)12、光化学烟雾发生时往往白天、夜间均会连续出现。(×)13、中国酸雨的主要致酸物质是硫酸盐。(√)14、海陆风及城郊风都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15、一般化学键的键能大于167.4kJ/mol,因此波长大于600nm的光量子就不能引起光化学反应。(×)16、一般大气层越稳定,则越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17、对流层的臭氧浓度南半球比北半球高。(×)18、大气中的光化学烟雾与酸雨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19、大部分碳氢化合物以气溶胶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20、碳氢化合物是大气中重要的污染物,相比较而言,开放程度大的链烯烃活性高于较为封闭的环烯烃,含有氧原子的碳氢化物活性高于链烷烃。(√)21、大气中的非甲烷烃极大部分都来自天然源。(√)22、污染物进入平流层后,则会很快被光解消失。(×)23、污染物进入平流层后,则会长期滞留。(√)24、物质发生光分解反应时,分子的化学键能越小,需要光子的波长越短。(×)25、硫酸型烟雾发生时往往白天、夜间均会连续出现。(√)26、光化学反应的总量子产率总是小于初级量子产率。(×)27、大气中的非甲烷烃极大部分都来自人为源。(×)28、物质发生光分解反应时,分子的化学键能越大,需要光子的波长越短。(√)29、以气态形式存在的碳氢化合物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参与者。(√)30、中国酸雨的主要致酸物质是硝酸盐。(×)31、山谷风有利于山谷地区的污染物扩散。(×)32、大气对污染物的扩散能力主要受风(风向、风速)和大气稳定度的影响。(√)33、氟有高度的生物活性,对许多生物具有明显的毒性。(√)34、在纯的NO2光解体系内,总量子产率大于初级量子产率。(√)35、大气稳定度是影响大气扩散能力的一项重要气象因子。(√)36、单个初级过程的初级量子产率不会超过1,只能小于1。(√)37、逆温将会使大气的状态更为稳定,更加明显地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38、大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因子是影响大气污染的主要气象因子。(√)39、光化学反应的总量子产率不会超过1,只能小于1。(×)40、自由基具有很高的化学活性,但其氧化作用却较弱。(×)41、自由基具有很高的化学活性,也具有强氧化作用。(√)42、在NO2光解体系中存在O2,则总量子产率小于初级量子产率。(√)43、对流层臭氧的浓度随纬度、经度、高度和季节变化而变化。(√)44、硫酸型烟雾一般发生在白天,夜间消失。(×)45、对流层和平流层中SO2的转化去除主要靠光解反应。(√)46、氟化物主要以气体和含氟飘尘的形式污染大气。(√)47、CO2是大气中唯一能够由天然源排放而造成高浓度的气体。(×)48、不论液相、气相均能发生自由基反应,且产物常为另一个自由基。(√)49、甲烷是大气中唯一能够由天然源排放而造成高浓度的气体。(√)50、光化学烟雾一般发生在白天,夜间消失。(√)51、硫酸型烟雾一般发生在冬季、气温低、湿度高和日光弱的天气条件下。(√)第三章1.决定水体中生物的范围及种类的关键物质是二氧化碳。(×)2.当水体无溶解氧、有机物含量丰富时,有机物质的电位则为决定电位。(√)3.水体中的腐殖酸能加速有机物如PCB、DDT和PAH的迁移和分布。(×)4.在水环境中,配合离子和有机低分子的专属吸附作用都特别强烈。(×)5.决定水体中生物的范围及种类的关键物质是氧。(√)6.持久性污染物水溶性差,而脂溶性强,易于在生物体内累积,并通过食物链放大。(√)7.水体中金属离子的化合价越高,则一般配合物越稳定。(√)8.天然水中若有S2-存在,则许多重金属都能和其结合沉淀。(√)9.水环境中存在S2-,几乎所有重金属均可从水体中除去。(√)10.水体与大气接触再复氧的能力是水体的一个重要特征。(√)11.厌氧性湖泊,湖下层的元素都以还原形态存在。(√)12.重金属在天然水体中主要以腐殖酸的配合物形式存在。(√)13.水体中金属离子的单齿配位体比多齿配位体稳定。(×)14.天然水环境,溶解氧是“决定电位”物质。(√)15.当溶质浓度范围固定时,水中颗粒物对重金属的吸附量随颗粒物浓度增大而增加。(×)16.一般金属化合物在水中的迁移能力可以用溶解度来衡量。(√)17.天然水的pE随水中溶解氧的减少而增大,随其pH减少而降低。(×)18.水中颗粒物对重金属的吸附量随粒度增大而增加。(×)19.水体中金属离子的多齿配位体比单齿配位体稳定。(√)20.在水环境中,有机离子和无机高分子的专属吸附作用都特别强烈。(√)21.光量子产率与所吸收光子的波长无关。(√)22.水体的pH、Eh对腐殖酸和重金属配合作用的稳定性无影响。(×)23.持久性污染物水溶性差,脂溶性弱,不易在生物体内累积放大。(×)24.大多数有机物都能被MnO2催化而彻底光解。(×)25.腐殖酸能键合水体中的有机物如PCB、DDT和PAH,从而影响它们的迁移和分布。(√)26.有机物累积的厌氧环境,溶解氧是“决定电位”物质。(×)27.有机物累积的厌氧环境,有机物是“决定电位”物质。(√)28.厌氧性湖泊,湖下层的元素都以氧化态存在。(×)29.大气中的气体分子与溶液中同种气体分子间的平衡服从Henry定律,但溶解于水中的实际气体的量,可以大大高于Henry定律表示的量。(√)30.在用氯化作用消毒原始饮用水过程中,腐殖质的存在,可以形成可疑的致癌物质——三卤甲烷(THMS)。(√)31.天然水环境,有机物是“决定电位”物质。(×)32.当溶质浓度范围固定时,水中颗粒物对重金属的吸附量随颗粒物浓度增大而减少。(√)33.水中颗粒物对重金属的吸附量随粒度增大而减少。(√)34.天然水的pE随水中溶解氧的减少而降低,随其pH减少而增大。(√)35.水体的pH、Eh等都影响腐殖酸和重金属配合作用的稳定性。(√)36.大多数有机物都能被TiO2催化而彻底光解。(√)37.水合氧化物胶体对重金属离子有较强的专属吸附作用。(√)38.生物降解作用是引起有机污染物分解的最重要的环境过程之一。(√)39.光量子产率与所吸收光子的波长有关。(×)40.一般情况下,天然水中存在的气体有氧气、二氧化碳、硫化氢、氮气和甲烷等。(√)41.天然水中各种矿物质的溶解度和沉淀作用遵守溶度积原则。(√)42.光量子产率小于或等于1。(√)第四章1.土壤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与金属离子的性质及胶体种类无关。(×)2.农药对光的敏感程度是决定其在土壤中的残留期长短的重要因素。(√)3.土壤粘土矿物的含量越多,农药在土壤中通过质体流动移动的距离越小。(√)4.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土体越松软,农药在土壤中通过质体流动移动的距离越大。(×)5.金属硫蛋白(MT)是动物和人体最主要的重金属解毒剂。(√)6.农药与土壤间的吸附系数越大,则农药在土壤中的质体流动距离越小。(√)7.土壤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与金属离子的性质及胶体种类有关。(√)8.1、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含量一般是根际高于土体。(√)9.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农药在土壤中通过质体流动移动的距离越小。(√)10.金属结合肽是动物和人体最主要的重金属解毒剂。(×)11.土壤粘土矿物的含量越多,农药在土壤中通过质体流动移动的距离越大。(×)12.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含量一般是下层土高于上层土。(×)13.农药与土壤间的吸附系数越小,则农药在土壤中的质体流动距离越小。(×)14.植物络合素(PC)、金属结合肽与细胞内重金属结合,可提高金属离子的活性,增强其毒害作用。(×)15.植物络合素(PC)、金属结合肽与细胞内重金属结合,可降低金属离子的活性,减轻或解除其毒害作用。(√)16.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含量一般是上层土高于下层土。(√)17.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含量一般是土体高于根际。(×)第五章1.消化管是人体吸收污染物质最主要的途径。(√)2.呼吸管是人体吸收污染物质最主要的途径。(×)3.环境氧分压越低,微生物反硝化越强。(√)4.非脂溶性高解离度的污染物质经膜透性好,容易通过血脑屏障,由血液进入脑部。(×)5.污染物质的脂溶性越弱及在小肠内浓度越高,被人体小肠吸收的速度也越快。(×)6.非脂溶性的污染物质经膜透性好,容易通过血脑屏障,由血液进入脑部。(×)7.在污水处理工程中常设反硝化装置使气态无机氮逸出。(√)8.水溶性小、脂溶性大的化合物,胆汁排泄良好。(×)9.污染物质及其代谢物质各机体外转运的器官以肾和肝胆为主。(√)10.环境中砷的微生物甲基化在厌氧或好氧条件下都可发生。(√)11.蓄积部位中的污染物质,常同血浆中游离型污染物质保持相对稳定的平衡。(√)12.人体的血流速度越大,机体对污染物质的吸收速率越大。(√)13.高脂溶性低解离度的污染物质经膜透性好,容易通过血脑屏障,由血液进入脑部。(√)14.甲基汞容易被生物吸收而在食物链中逐级传递放大。(√)15.水溶性大、脂溶性小的化合物,胆汁排泄良好。(√)16.人体的血流速度越小,肠粘膜两侧污染物浓度梯度越大,机体对污染物质的吸收速率越大。(×)17.无机汞化合物容易通过血脑屏障,由血液进入脑部。(×)18.污染物质的脂溶性越强及在小肠内浓度越高,被人体小肠吸收的速度也越快。(√)19.甲基汞脂溶性大,化学性质稳定,容易被生物吸收,难以代谢消除,能在食物链中逐级传递放大。(√)20.甲基汞合物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很难进入脑部。(×)21.污染物在机体的主要蓄积部位是血浆蛋白、脂肪组织和骨骼。(√)22.污染物质的脂溶性越弱及在小肠内浓度越低,被人体小肠吸收的速度也越快。(×)23.肾排泄和胆汁排泄都是污染物质的重要排泄途径。(√)24.肝、肾细胞内含巯基氨基酸的蛋白,易与锌、镉、汞、铅等重金属结合成金属硫蛋白复合物,显著降低重金属的浓度。(×)25.肝、肾细胞内含巯基氨基酸的蛋白,易与锌、镉、汞、铅等重金属结合成金属硫蛋白复合物,显著增加重金属的浓度。(√)26.进入人体的污染物质难与血液中的血浆蛋白质结合。(×)27.污染物质的脂溶性越强及在小肠内浓度越高,人体消化道吸收污染物也越快。(√)28.无机汞化合物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很难进入脑部。(√)29.污染物质都会沿食物链传递进行生物放大。(×)30.人体的血流速度越大,肠粘膜两侧污染物浓度梯度越大,机体对污染物质的吸收速率越大。(√)31.污染物质的脂溶性越弱及在小肠内浓度越低,人体消化道吸收污染物也越快。(×)32.酶促反应的竞争抑制不能通过加大底物的浓度来解除。(×)33.污染物质的脂溶性越弱及在小肠内浓度越高,人体消化道吸收污染物也越快。(×)34.酶促反应的竞争抑制可以通过加大底物的浓度来解除。(√)35.酶促反应的非竞争抑制可以通过加大底物的浓度来解除。(×)36.污染物质及其代谢物质各机体外转运的器官以肾和大肠为主。(×)37.酶促反应的非竞争抑制不能通过加大底物的浓度来解除。(√)38.胆汁排泄是原形污染物质排出体外的一个次要途径,但为污染物质代谢物的主要排出途径。(√)39.甲基汞脂溶性小,化学性质不稳定,易于代谢消除。(×)40.甲基汞合物容易通过血脑屏障,由血液进入脑部。(√)41.污染物质常与血液中的血浆蛋白质结合。(√)42.在污染物质的分布过程中,污染物质的转运以
本文标题:环境化学判断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257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