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与控制
职业病识别与防治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与控制一、基本概念二、常见工艺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三、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治的原则与措施四、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防治(粉尘、电焊烟尘、苯系物、噪声、高温)第一部分:基本概念职业病危害因素定义:在职业活动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可能对职业人群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或条件,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职业病危害定义: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由职业病危害因素导致。其中最典型的危害就是职业病。6职业病职业病广义:由于工作环境中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狭义: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7职业病种类(《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国卫疾控发〔2013〕48号)职业病种类职业病有:10类132种1.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尘肺病13种、其他呼吸系统疾病6种2.职业性皮肤病:9种(含其他)3.职业性眼病:3种4.职业性眼鼻喉口腔疾病:4种5.职业性化学中毒:60种6.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7种7.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含其他)8.职业性传染病:5种9.职业性肿瘤:11种10.其他职业病:3种★1957年规定的职业病名单中仅有14种。★1987年11月修订颁布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处理办法的规定》中列为法定职业病名单有9类99种。★2002年修订为10类115种。★2013年12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国卫疾控发(2013)48号)修订为10类132种。我国法定职业病范围历史沿革9法定职业病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而引起列入国家规定的职业病范围(目录)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形成劳动关系,个体劳动不纳入职业病管理的范围认识职业病职业病防治是指预防、治理和治疗职业病。防,在于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为劳动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防止职业病的发生;治,首先是对职业病危害进行积极治理,其次是保障职业病病人的医治、疗养和康复,包括职业健康、职业能力在内的职业素质尽可能的恢复。第二部分:常见生产工艺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职业病危害因素按来源分为生产工艺中产生的危害因素劳动过程中的危害因素生产环境中的危害因素1.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举例)1)化学因素有毒物质:①金属及类金属:铅、汞、锰、磷、砷、硫;②有机溶剂:苯、甲苯、二硫化碳、四氯化碳;③有害气体(刺激性气体:氯、氨、氮氧化物;窒息性气体:一氧化碳、氰化氢、硫化氢)④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三硝基甲苯、苯胺;⑤高分子化合物生产过程中的毒物:氯乙烯;⑥农药: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类生产性粉尘:SiO2粉尘、石棉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2)物理因素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红外、激光等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等3)生物因素:如附着于皮毛上的炭疽杆菌、甘蔗渣上的真菌、医务工作者可能接触到的生物传染性病源物等。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2)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状况不相适应等4)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5)长时间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1、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与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3、密闭空间;4、由不合理生产过程中所致危害。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联合作用。生产性粉尘粉尘:粉尘是指直径很小的固体微粒,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天然形成,或在生产和生活中由于人为原因而生成。生产性粉尘:在生产过程中形成,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按粉尘性质可分为:无机粉尘(含矿物性粉尘、金属粉尘、人工合成的无机粉尘);有机粉尘(含动物性粉尘、植物性粉尘、人工合成有机粉尘);混合性粉尘(混合存在的各类粉尘)。生产性粉尘一、无机粉尘矽尘:游离二氧化硅超过10%的无机性粉尘;煤尘;石墨尘:碳元素为主的矿物质(含游离二氧化硅较高),石墨矿开采、碳素制品制造;炭黑尘:含炭黑为主的粉尘,炭黑制备、橡胶制品、稀有金属冶炼;石棉尘:石棉开采、耐火保温材料、建筑材料、刹车制动品制造;陶瓷尘;滑石尘:采矿、滑石粉加工应用;水泥尘;云母尘:云母开采、电器设备制造;铝尘:采矿、铝提炼、铝制品;电焊尘;铸工尘;其他尘二、有机粉尘木尘、棉尘、茶尘、谷物粉尘、烟草尘、皮毛粉尘、桑蚕丝尘等生产性毒物生产性毒物的定义:在一定条件下,接触较小剂量即可破坏生物体正常生理机能,造成某些暂时性或永久性病变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或使用的各种有毒物质,通称为生产性毒物。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1)呼吸道。呈气体、蒸气、气溶胶状态的毒物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由于肺泡总面积大(50~100m2),空气在肺泡内流速慢、肺血流丰富及肺泡壁薄等都极有利于毒物吸收。肺泡上皮对脂溶性、非脂溶性分子及离子都具有高度通透性,所以呼吸道是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最重要的途径。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2)皮肤。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毒物经皮肤吸收而致中毒者也较常见。某些毒物可透过完整皮肤而进入人体。毒物可通过表皮屏障到达真皮再进入血循环,也可通过毛囊与皮脂腺或汗腺直接吸收,但后者的总面积仅占表皮面积的0.1%~1.0%左右,所以经皮屏障吸收是主要的。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3)胃肠道。对于生产性毒物来说,胃肠道吸收一般只有在不遵守个人卫生制度或发生意外时(如误服)才有意义。但也应该注意到,不少进入呼吸道的难溶的气溶胶,如金属烟,则可能在溶解之前即被清除出来并吞人胃肠道。这部分毒物是经呼吸道进入而在胃肠道吸收。物理因素噪声振动高、低气温;高、低气压。电离辐射:α、β射线;X、γ射线。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工频电场等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在职业卫生工作中,根据经验或通过工程分析、类比调查、工作场所检测、资料复用以及实验研究等方法,把工作场所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甄别出来的过程。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是职业卫生工作的首要环节,也是职业卫生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工作。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的目的和意义确定危害因素的种类、来源、形式或性质、分布、浓度或强度、作用条件、危害程度;确定职业病危害监测指标;分析影响劳动者健康的方式、途径、程度,确定健康监护指标;为职业病诊断提供证据;明确职业病危害控制的目标,指导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的实施;是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环节;为职业卫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如职业病危害申报。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内容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来源。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类比调查)、工程分析等方法,识别每一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的具体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或生产环境,以及每一具体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或生产环境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发生方式等。2.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布。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类比调查)、工程分析等方法,识别每一具体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或生产环境所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影响到哪些具体工作地点。3.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影响人员。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类比调查)、工程分析等方法,识别分布于不同工作地点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会对哪些作业人员产生有害影响。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重点环节1原辅材料:种类与数量;形态:气体、液体、固体、气溶胶;理化特性:挥发性、熔点、沸点;储运、装卸;加料、投料;杂质(金属矿料、石油气等:铅、砷、磷、硫、氨);产地(煤炭、原油);向供货商索取辅材料的MSDS(MaterialSafetyDataSheet,物料安全数据表或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毒性资料、质检报告资料等,有助于了解原辅材料的化学成分、理化性质、健康危害等有关情况。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重点环节2生产过程生产原理:化学过程:化学反应、物料转化;物理过程:压力、温度、机械挤压切割;生产条件;生产方式;设备及选型;工艺水平:密闭性、自动化程度。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重点环节3产品副产品种类、数量;形态;包装、储运;废品废物(废气、废液、废渣)。(一)机械制造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1铸造:原料:石英砂、铝硅酸盐耐火材料(混合)、铬铁矿砂、锆砂、镁砂等;合金辅料:胶合剂:滑石粉、煤粉、石墨、水玻璃、膨润土、黏土生产工艺:造型:填料、震实、展压、紧实;手工、气压:粉尘、振动、噪声烘干:燃煤:粉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高频加热:电磁场、高温熔炼:高温热辐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金属烟雾、金属氧化物粉尘;浇铸:同上铸件清理:吹扫、打磨粉尘:切割、打磨噪声、振动(一)机械制造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2锻压原料:金属料坯生产工艺:加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煤尘、炉渣尘锻压:金属氧化物尘、噪声、振动(一)机械制造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4机加工原料:工件,乳化液、切削液(润滑)生产工艺:车、铣、刨、磨、钻危害因素:噪声、振动(一)机械制造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3热处理(退火、正火、淬火、回火):改变金属性质如硬度、韧度、弹性、导电性原料:酸、碱、金属盐、硝盐、氰盐、有机溶剂(甲醇、乙醇、丙烷、丁烷、丙酮等)、金属坯件生产工艺:加热:高温热辐射淬火:局部高温引起的烟雾(一)机械制造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5焊装(1)手工电弧焊:原料:焊件、焊条(焊芯:钢、碳、锰、硅、铬、镍、硫、磷等;药皮:氧化铁、锰、钛或大理石、荧石)生产工艺高温电弧熔结:电焊烟尘(氧化物颗粒)、电焊烟气(锰、铬、镍氧化物、氟化氢)、电弧光(紫外辐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高温(一)机械制造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2)氩弧焊原料:金属焊丝、氩气生产工艺:高温电弧熔结:金属氧化物尘(偶尔烟气);臭氧、氮氧化物;高温、紫外辐射;放射线(钍钨电极)(一)机械制造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3)等离子焊(弧区温度达10000度以上)原料:工件、电极生产工艺:等离子弧高温切割、熔结:紫外辐射、放射线;臭氧、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光气(特殊情况);高温热辐射、噪声、高频电磁场;电焊烟尘(金属氧化物)(一)机械制造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4)二氧化碳保护焊原料:二氧化碳、电极、工件生产工艺高温电弧熔结:紫外辐射、高温热辐射;电焊烟尘;氮氧化物、臭氧等(稍低)(一)机械制造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6涂装原料:树脂类、油脂类;溶剂(汽油、苯系物、乙醇、乙酸乙酯、酮类);颜料形态:液体(挥发性)、固体或粉末储存:桶、罐生产工艺:调漆;手工、自动喷涂(溶剂挥发物)、静电喷涂、电泳涂装辅助工艺:喷涂前表面处理机械除锈:喷砂(产生粉尘、噪声、振动)化学除锈:酸(产生酸雾)除油:碱(碱雾);磷化(磷酸盐);烘烤(高温)(一)机械制造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7表面处理(1)电镀(镍、铬、锌、铜、锡、合金):电镀是指在含有欲镀金属的盐类溶液中,以被镀基体金属为阴极,通过电解作用,使镀液中欲镀金属的阳离子在基体金属表面沉积出来,形成镀层的一种表面加工方法。镀层性能不同于基体金属,具有新的特征。根据镀层的功能分为防护性镀层,装饰性镀层及其它功能性镀层。原料:抛光砂、除油剂(种类繁多)、电镀液(氰化物盐、氯化物盐、碱)、侵蚀液(硫酸、盐酸、硝酸、氢氟酸等)生产工艺:磨光:粉尘除油:溶剂、酸碱、侵蚀:酸雾、氟化氢雾电镀:氰化物蒸汽、碱雾、金属盐雾、电磁场(一)机械制造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2)化学镀:化学镀是一种不需要通电,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利用强还原剂在含有金属离子的溶液中,将金属离子还原成金属而沉积在各种材料表面形成致密镀层的方法。与电镀相比,化学镀技术具有镀层均匀、针孔小、不需直流电源设备、能在非导体
本文标题: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与控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271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