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农产品认证与品牌培育
1农产品认证与品牌培育金发忠(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2005年4月18日)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就农产品认证与品牌问题和大家作个介绍和交流。大家都知道,在农产品方面,质量安全是热点,认证认可是着眼点,品牌效益是落脚点。也有同志说,质量安全管理是基础,认证认可是手段,品牌效益是目的。就我的看法,质量安全管理是隐性的措施,认证认可是感性的手段,品牌效益是理性的选择和追求。所以,我今天将围绕农产品认证与品牌问题,和大家讨论、介绍四个方面的情况。一、关于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理论与原则问题中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非常特殊。这种特殊性表现在农产品生产的个体规模小,品种分散多样,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较低,标准化和品牌化基础较差,法制不健全,市场化准入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起来,进出口农产品贸易量基本持平。针对这些情况,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模式,运用什么样的理论,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对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政府来说,也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分析和评价中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特别是“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应当说是提出了一些大的工作思路,运用了一些最基本的理论,遵循了一些最基本的原则。概括地讲,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最基本理论就是全程控制理论,也就是推行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管理;最基本的管理导向和趋势是从追求产品合格到追求过程合格,从追求过程合格到追求产品安全,从追求产品安全到追求过程安全,采取的是三步走战略。对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评价,也经历了从定量评定到定性评定,从符合性评价到心理满足度评价转变,突出的是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一)运用的最基本理论一是全程管理理论。这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基础理论。农业部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启动之初便明确提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管理的指导思想,打破了过去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分行业、分环节管理的理念,强调以生产源头和过程控制为重点,以产品管理为主线,以市场准入为切入点,以保证最终产品消费安全为基本目标。打通了农业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上的行业阻隔、环节鸿沟,真正体现了新时期农产品生产的目的是满足消费,消费需求是农产品生产和管理的最高目标。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农业部门质量安全管理视野和观念的一次大解放。二是过程追溯理论。这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向是超前的、大胆的理论运用。从保证消费安全和防患于未然,要求整个农产品生产过程行为应当达到可追溯,实现节节相对,环环相扣,并要求所有生产行为要有记录,事后可再现管理的轨迹,从中寻找管理上的不足与问题,以便采取补救和纠编措施。追溯理论的运用,比较好地树立了农产品生产者的责任意识,也构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严肃性和真实性,比较好地保证了农产品生产管理的可靠性和质量安全水平的置信度。三是关键点控制理论。客观地说,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多种多样,危害的因子五花八门。在众多的危害因子中,我们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住最为主要的危害因素,这既是一个方法问题,更是一种策略和技巧。纵观国内、国际通行做法,那就是推行关键点控制理论,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进而以点带面,推而广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从一开始就运用了这一理论,并明确提出了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重点是抓好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污染控制、畜产品“瘦肉精”污染控制和水产品氯霉素污染控制。通过关键点的控制,举一反三,触击全部。四是“两手抓”理论。两手抓的理论,既是一个哲学问题,更是一个方法问题,在农产品2质量安全管理过程中,从一开始也就充分运用了这一理论。具体表现是:在整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推进过程中,既强调以市场准入为突破口,又明确指出从生产源头入手抓过程控制;既强调抓保障体系建设,又强调抓生产管理;既强调以农业部门为主推动,又强调多家配合,充分发挥各部门的管理和技术优势;既强调国内生产控制为重,又强调口岸检测把关不放松;既强调狠抓专项整治,又强调建立长效机制;既强调治本措施抓污染源控制,又强调应急管理抓检验检测。应当说,在整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中,比较好地运用了“两手抓”理论。(二)遵循的最基本原则第一,源头治理原则。这一原则的确立,打破了长久以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反弹琵琶的方法,强调从源头入手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终端产品检测固然重要,但农产品是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和产生的,解决问题的根本还是应当着眼于污染源头控制。应当说这是一种管理思路的创新和工作方法的改革。随着这一原则的确定,农业部剖析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污染的三大源头。一是动植物病虫害。应当说是污染源头的源头,病虫害减少了或者没有了,化学性污染也就解决了,提出必须加强病虫害防治;二是产地环境污染。包括土壤背景铅、砷、镉等污染,也包括灌溉用水、大气和城市生活垃圾与工业“三废”污染,提出必须实施产地净化措施,采取环境普查,选择性地分区种植、养殖;三是农业投入品污染。包括违禁药物的使用和农业投入品的不科学、不合理使用。提出采取专项整治,该禁用的要停止生产,该限止使用的要严加管理,该合理使用的要加大培训和技术指导与检查。第二,市场准入原则。不合格、不安全农产品不准上市销售,这是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最为有效的措施。在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了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过程中,积极推行市场准入制度。目的就一个,有证据证明合格、安全的农产品方可销售。这在大中城市特别见成效。最近几年,几乎所有的省会城市都出台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办法,明确规定不合格、不安全的产品不准上市。具体的办法很多,有的规定经检测合格的方可上市,认证合格的方可上市;也有的规定产销双方认定的基地产品方可上市。形式多样,方式各异,效果是一样的,就是要通过市场销售这一关口,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安全管理,保证消费安全。应当说这一原则广为大家所采用,效果明显。第三,过程控制原则。在抓好两头即污染源头管理和终端产品市场准入的基础,农业部提出了过程控制的原则,关口前移,重心落脚在生产环境的监管。而且强调这是一条最根本的保障性措施。按照国际惯例,不但要求终端产品要安全,而且必须保证过程要规范,要将质量安全风险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将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根据这一原则,农业部加大了工作力度,以标准化生产为措施,以示范基地建设为载体,以无公害生产技术培训为手段,狠抓过程控制,有效提高了农产品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和生产保证能力。第四,产销衔接承诺原则。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和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生产、销售环节质量安全控制行为自律,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经过大量的调研和试点,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之中,农业部创造性地提出了产销衔接承诺原则。也就是通过农产品市场的两端,即农产品生产者或基地与农产品经销商或批发市场建立一种质量安全自律机制,在购销过程中确定双方的质量安全责任,并通过产销合同的形式予以责任主体化和具体化,以弥补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法制方面的不足。北京、上海、深圳、郑州、大连等城市做得比较好,有特色,有成效。北京市从2001年11月1日开始,推行了蔬菜产品的“场地挂钩”、生猪产品的“场厂挂钩”。即北京各大蔬菜批发市场与各地的蔬菜生产基地挂钩,北京的各屠宰场与各养殖厂挂钩,签订购销协议,互认互保质量安全。通过合同承诺方式,有效地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二、关于“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总体上讲,政府行为,应当是依法的、治本的、长效的,否则就容易流于形式。农业部在农3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应当说是下了决心,花了功夫,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上从一开始就立足于治本和长效机制的建立。具体体现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推出、启动和实施上。而且在这个计划实施过程中,重点突出了“食品”和“行动”几个字,关键在引号的巧妙使用,重在见实效上。(一)行动计划启动的背景(四个大的方面)一是当时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相当突出。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由于农药、兽药、渔药、饲料及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加上农产品的不科学收获、屠宰、捕捉和加工,以及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的不合理排放等原因,导致农产品生产污染严重,农产品出口因质量安全问题被拒收、扣留、退货、销毁、索赔和中止合同的现象时有发生,许多传统的大宗出口创汇农产品被迫退出国际市场,形势严峻、问题突出。二是食用农产品中毒事件频繁发生。特别是蔬菜农药残留的群体性中毒事件和生猪“瘦肉精”污染群体性中毒事件接连发生,问题突出。尤其是90年代后期,农产品因有毒有害物质超标造成的餐桌污染和引发的中毒事件接连不断,社会反映十分强烈。三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高度关注。从1999年开始,中央和地方各级两会代表、委员关于治理餐桌污染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建议、提案成倍增长,其中2001年全国人大、政协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建议、提案多达70多件,仅全国人大30名以上代表联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议案就多达9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四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观需要。从政府部门来说,保证广大老百姓的菜篮子、米袋子的消费安全,也就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体现。(二)行动计划的推进过程根据1999、2000年和2001年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严峻形势,农业部按照国务院领导指示精神,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于2001年4月26日,正式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并率先在北京、天津、上海和深圳四个大城市进行试点。试点工作以源头控制和市场准入为切入点,计划用2-3年的时间基本实现四城市主要食用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无公害管理。按照当时(2001年3月)国务院领导的指示,提出要用1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四大城市低收入阶层和下岗职工都能吃上放心菜、放心肉。通过农业部和四城市人民政府的共同努力,四个城市试点工作非常成功,蔬菜农药残留合格率有了明显的提高,“瘦肉精”检出率呈直线下降趋势,食用农产品中毒事件得到了有效遏止。2002年7月,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并在国务院全国菜篮子工作会议召开的当日,正式印发了《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作为落实全国会议的实施行动。之后,全国各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全面推开,并稳步推进。(三)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总体上是要达到三个目的,实施三个方面的管理。1.要达到的三个目的:首先是要建立起一套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也就是要通过加强生产管理,推行市场准入及质量跟踪,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检测、认证体系,强化执法监督、技术推广和市场信息工作,尽快建立起一套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二是要保证与广大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食用农产品消费安全。也就是要突出抓好“菜篮子”产品和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三是要攻克关键的危害因素,抓好主要污染源控制。集中解决蔬菜中农药残留超标和激素滥用问题,特别是有机磷污染问题和茶叶中农药残留及重金属超标问题;畜禽饲养过程中药物滥用和畜禽产品药物残留超标及动物疫病问题,特别是“瘦肉精”污染问题;水产品生产过程中药物滥用和水产品中有害有毒物质超标及贝类产品的污染问题,特别是氯霉素污染问题;以及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问题。2.要实施的三个管理:一是从源头入手,抓好生产过程管理。要通过强化生产基地建设,净4化产地环境,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实施全程质量安全控制;二是从消费入手,抓好市场准入。建立例行监测制度,推广速测技术,创建专销网点,实施认证标志管理,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承诺制度;三是从长效机制入手,抓好保障体系建设。突出加强法制建设,健全标准体系,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加快认证体系建设,加强技术研究与推广,建立公共信息网络,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增加投入,保证各项推进措施落到实处。(四)行动计划实施的目标和措施非常明确,就是要在农产品质量安全
本文标题:农产品认证与品牌培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27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