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乡村文化特色的传承与彰显――以南京城乡统筹规划实践为例 童本勤
乡村文化特色的传承与彰显——以南京城乡统筹规划实践为例童本勤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2011.122010年南京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域统筹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南京行动纲要”,2011年南京市规划局以涉农街镇为单元,在农村地区全面组织开展城乡统筹规划活动,我院全过程参与了这次活动。城乡统筹统什么?用地统筹用地整理结合万顷良田工程、镇村布局调整、国土部门规划梳理用地,适度集约建设用地规模,整理现有土地资源,最大化发挥土地价值。人口统筹人口整理结合上位规划确定合理人口规模、镇区村庄人口分配,把有效减少农民作为城乡统筹的重要任务,进行镇村体系调整,通过农民进镇区、进社区,加快就地城镇化进程。产业统筹产业整理在用地整理、人口整理过程中,结合产业发展规划,落实产业在空间上的布局,并且和社区分布结合,促进就业,提高农民创业增收,使用地和人口的整理可行可控可持续。规划重点:以“农地重整、村镇(庄)重建、要素重组”为基本路径,促进城乡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覆盖,城乡发展空间集约利用。目前乡村建设的现实和困惑:大量村庄合并拆迁,农民上楼,城乡一体化正逐步趋向“城乡一样化”,原来独具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的村落正逐步走向消亡,“乡村不像乡村,城市不像城市”。因此,在我院编制的规划项目中,我们将“乡村文化特色的传承与彰显”作为重点研究的问题。黔江区的农村危旧房改造长寿区的农村危旧房改造南川区的农村危旧房改造丰都县的农村危旧房改造美好乡村的学习典范:在我院编制的规划项目中,我们将“乡村文化特色的传承与彰显”作为重点研究内容。1、构建新型镇村体系(一)镇域层面适度集聚,依托现有村庄发展,控制合并力度,保持宜人的规模。(针对不同的地区,村庄整合的力度应该不同。)保证农业生产,新社区选址要靠近产业集中区、靠近规模耕作区,保证耕作半径,方便农业生产。因地制宜,新社区优先选址有一定建设基础、依山滨水,环境优美、具有历史文化资源的村庄发展。2、尊重自然地形地貌,统筹用地布局依据高程、坡度、坡向、水系、植被、村庄分布、道路等分布情况,进行基于GIS的多因子叠加分析,增强用地布局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3、因地制宜布置村庄,村庄以低层为主,控制建筑尺度,尽量避免多层农民住宅建筑。4、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镇域文化空间组织。历史文化资源分布清真寺清真女学老街加强历史文化资源、自然山水资源的串联整合二、镇区层面竹镇镇区现状在空间上呈跨河发展形态,形成老镇、新区两片。南部新区用地发展较快,北部老镇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但展示利用不够。1、总体思路1)以“南京市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名镇”为目标,确立“保老镇、建新区”的总体发展战略;2)严格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建立了历史镇区、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文化等构成的保护体系;3)展示水系格局,强化特色景观体系构建。30公顷历史镇区格局的保护和展示划定历史镇区,展示和强化历史镇区“牛角状”的边缘轮廓。保护耿跳河、耿阳河的走向,保护历史镇区11条历史街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改善保持街区传统居住的主体功能,强化沿街传统商业功能,在街区内部适当引入文化休闲、家庭旅馆等现代服务功能,结合各类传统和现代节庆活动集中展现竹镇历史风貌和民俗文化。2、首次系统梳理了镇区的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建构了竹镇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图三步两个桥旧址竹镇老街文物和历史建筑的保护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保护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竹镇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以及竹镇清真寺、清真女学、邓子恢旧居等重要文物古迹。通过编制竹镇老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遴选一批历史建筑,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保护。3、组织慢行交通系统结合历史镇区、商业中心区、沿河地区的开发,设置休闲步行街和滨河休闲步行通道,改善镇区的慢行交通环境,提高居民生活品质。4、建筑风貌引导按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镇区、传统风貌协调片、现代居住风貌片和现代工业风貌片进行风貌引导。充分运用民族建筑的特色元素,塑造富有多民族融合气息的城镇景观风貌。滨河景观带示意图传统风貌协调片示意现代居住风貌示意5、建筑高度控制将规划区内建筑高度划分为9米、15米、24米3个区段。9米以下建筑区——老街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新建和改建的建筑高度不宜高于2层,建筑高度不得超过9米。15米以下建筑区——主要包括历史镇区。18米以下建筑区——主要是指风貌协调区。24米以下建筑区——主要是历史镇区以外地区,新建建筑不宜高于6层,建筑高度不得超过24米。三、新社区层面(乌江五一新社区)良好的区位条件五一新社区位于乌江镇十里农庄带上,周边绿化环境和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区位条件良好。适度的人口规模现状人口211人,根据上位规划,五一新社区为保留扩大型社区,规划人口1000人。适于有机生长的村庄基地条件基地内部地势平坦,大小水塘散布。塔张村前庄村塔张村现状131人33户前庄村现状81人20户浦乌路规划石乌路区位图现状用地图规划范围现状基地照片1、生态文明构建美丽乡村针对规划区现有自然村落,规划采取缝合织补的手法,自然延续原有村庄肌理。新建住宅在原有村庄得到整治之后,采取有机生长的方式,协调地植入原有环境之中,最大限度维持村庄原有肌理,使历史和人文要素得到自然的延续。现状村庄规划总平面“织补肌理、有机生长”的空间布局理念规划形成“一带、两轴、三节点、十院落”的绿化景观结构。田园风光带:充分贯彻环境田园化的设计主题,以田园绿廊分隔各居住组团。道路景观轴:村庄道路两侧的绿化以乔木种植为主,灌木为辅,做到见缝插绿,以利夏有树荫,冬有阳光。组团开敞空间:中心绿地和各公共开放空间布置环境设施小品,为村庄景观环境的建设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院落景观:规划形成社区院落、组团院落与居民内部院落空间三个层级的院落空间体系。1、生态文明构建美丽乡村“田园景观、品质生活”的生态景观规划理念在规划中最大限度利用自然生态环境本底,以鱼塘、农业用地及天然林地间隔出各组团,使自然环境最大化地融合于社区居住之中,房前屋后都留给农民种菜的田地,形成处处见自然的田园化生活环境,也为农民创造生活便利、人性化的社区空间。1、生态文明构建美丽乡村利用区位优势,打造特色产业五一新社区是乌江十里农庄产业带的服务站,并且是丘陵经济林果种植服务基地。规划中积极利用五一新社区自身优势资源,强化休闲旅游功能,同时与自身农业特色产业相协调,形成农庄旅游、林果种植、田园宜居的现代农村新社区。五一新社区2、产业特色构建富裕乡村产业与居住相融的创新布局模式既要让农村居住生活集中起来,达到一定规模、最大限度的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又要考虑农民的切实需求及解决他们的生活来源问题,规划着力打造“旅居一体”的活力社区,将旅游度假功能与社区居住功能紧密协调,完美融合,共享优美的环境与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并以此丰富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2、产业特色构建富裕乡村总平面分区布局规划分为保留村庄整治区、新建社区组团、旅游度假设施、旅游商业服务片区,力求形成组团相对隔离又相互共融的完整片区。生态田园保留村庄整治新建社区组团旅游度假设施旅游商业服务2、产业特色构建富裕乡村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主要集中于规划区中部,结合主入口,形成旅游服务设施一条街,主要包括餐饮、购物、娱乐、洗浴及农家乐等,既能够对旅游度假起到足够的服务支撑,又能一定程度上补充或丰富村民一般公共配套设施。2、产业特色构建富裕乡村延续村落传统布局充分尊重居民生活习惯,并根据村庄整体风格、地形、外部环境条件以及传统文化习俗等来确定建筑风格、建筑群组方式及户型。注重建筑的美观和适用性,充分体现超前性,并通过建筑群体的组合创造具有特色的村庄形象。3、文脉传承构建文化乡村农民住宅设计遵循适用、经济、安全、美观和节地、节能、节材、节水的原则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本次住宅设计贯彻“一户一宅”的政策,住宅的设计采用院落式布局,建筑高度2-3层,并根据村民实际需求设计了四种户型供当地选择。3、文脉传承构建文化乡村旅游度假建筑与农村住宅的协调统一旅游度假建筑既要体现其应有的建筑形式,又要与当地农村住宅的基本形式相统一,做到传承地域文脉的同时,创造新时代的乡村休闲度假文化。3、文脉传承构建文化乡村地域文化的培育和营造乡村文化特色彰显除在物质形式维度的建设之外,还需要加入非物质维度,营造的不是物质上的存有,而是更为立体的生活。以台湾为例,发挥民众潜力,创造多样化的空间和环境特色,鼓励村民参与自建,是乡村文化特色彰显的长期任务和关键所在。谢谢!期待着我们的乡村越来越美丽!更富有特色!
本文标题:乡村文化特色的传承与彰显――以南京城乡统筹规划实践为例 童本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274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