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传染病预防与日常生活
.1传染病预防与日常生活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城镇化和人口流动的加速,使传染病的流行趋于全球化,传染病的流行将继续突破传统地域与空间的限制,全球性传播的进程加快,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如艾滋病、疯牛病、SARS、人禽流感、甲型HIN1流感等),一些旧传染病重新蔓延(如淋病、梅毒、肺结核等),目前,我们面临新、旧传染病流行的双重威胁,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仍是当前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WHO认为21世纪人类又回到了同传染病斗争的时代。关键字:传染病预防控制一.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等)和寄生虫(原虫或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二.传染病的种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于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通过,自2004年12月1目起施行。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37种。2008年将手足口病列入丙类传染病,2009年将甲型HIN1流感列入乙类传染病,目前我国法定传染病共有三类39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即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26种,即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IN1流感。丙类传染病11种,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三.传染病流行的三个主要环节1.传染源。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传染源包括下列4个方面。(1)患者。急性患者藉其排泄物或呕吐物而促进病原.2体的播散;慢性患者可长期污染环境;轻型患者数量多而症状多不典型,不易被发现。在不同传染病中不同类型患者其流行病学意义各异。(2)隐性感染者。隐性感染者由于无症状、体征或症状不明显而不易被发现。在某些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中,隐性感染者是重要传染源。(3)病原携带者。慢性病原携带者不显出症状而长期排出病原体,在某些传染病(如伤寒、细菌性痢疾)中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4)受感染的动物。某些动物间的传染病,如狂犬病、鼠疫等,也可传给人类,引起严重病变。还有一些传染病如血吸虫病,受感染动物是传染源中的一部分。2.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机体的途径。传播途径由外界环境中各种因素所组成,从最简单的一个因素的传播途径到包括许多因素的复杂传播途径都可发生。常见传播途径有:(1)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这类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空气、飞沫、灰尘进行传播。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广泛存在于患者的呼吸道黏膜的分泌物当中,它们很容易在患者咳嗽、打喷嚏、甚至说话时被散播到空气里,并附着在飞沫或灰尘上,含有一定浓度病原体的飞沫、灰尘进入健康人体内后,就很可能使其致病,形成新的传播。容易通过上述方式进行传播的传染病主要有肺结核、非典型肺炎、流感、白喉等等。(2)消化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包括痢疾在内的很多消化道传染性疾病,都可能过食物、饮用水,或者老鼠、苍蝇等进行传播。被患者污染过的水及食物中都会存有大量病原体,如果健康人吃了这类食物,就可能使自己造成感染,老鼠、苍蝇等也可以成为病原体传播的帮凶。要想杜绝这类疾病的传播,采取分餐制、注意饮食卫生是十分必要的。(3)蚊虫传播:此类传播的元凶主要是蚊子、跳蚤、白蛉、恙虫等吸血节肢动物,曾流行一时的疟疾、斑疹伤寒等,都是通过这种途径进行传播的。(4)血液、体液传播:通过输血、共用注射器、性接触等传播的疾病均属此列,艾滋病就是通过这一途径进行传播的。3.易感人群。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易感者的比例在人群中达到一定水平时,如果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则传染病的流行很容易发生。在普遍推行人工自动免疫的干预下,可把易感者水平降至最低,使流行不再发生。.3四.传染病的预防的主要措施1.传染病的预防(1)管理、控制、消灭传染源:对于传染病患者要做到四“早”,即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对于传染病患者的接触者,应分情况采取检疫、医学观察、留验等措施,或药物预防和免疫预防。对病原携带者,进行适当治疗、健康教育,调整工作岗位,并随访观察。对动物宿主,按其经济价值分别考虑采取治疗、宰杀、消毒等措施。同时,应加强国境卫生检疫,对出入境的人员、动物、货物、交通工具进行检查和卫生处理。(2)切断传播途径:对呼吸道传染病应加强室内通风、换气。对消化道传染病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措施,特别是注意饮水、食品卫生,加强粪便、垃圾、污物的处理。对虫媒传染病应采取消灭传播媒介的措施。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可分为疫源地消毒和预防性消毒,疫源地消毒又可分为终末消毒和随时消毒,应根据病原体在外环境中的存活能力不同,选用适宜的消毒方法、消毒剂和适宜的浓(强)度。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除四害活动,对控制消化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也起到重要作用。(3)保护易感人群:保护易感人群的常见措施有(1)一般措施:平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可以增加抗病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少食不卫生的食品或可能不安全的生食;营养均衡,不挑食。在传染病流行期,注意保护自己,避免同患者接触。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可以戴口罩;消化道传染病流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2)特异性免疫措施:主要是通过接种疫苗来获得针对这种传染病的免疫力。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注射抗毒素、含抗体的血清以及人体免疫球蛋白(也叫丙种球蛋白)。可在人群中流行的传染病有很多种,但现在能够使用的疫苗种类却不太多。很多疾病如丙型肝炎、戊型肝炎、艾滋病等都还没有疫苗可用。因此,保护易感人群主要还是靠一般措施提高自己的抗病能力,改善环境,养成个人良好的卫生习惯等。2.不同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呼吸道传染病:不随地吐痰,保持住房和公共场所空气流通等,个人戴口罩。消化道传染病:作好床边隔离,吐泻物消毒,加强饮食卫生及个人卫生,不吃未洗净的蔬菜、瓜果,饭前便后洗手等,作好水源及粪便管理。.4血液传染病:应有防虫设备,并采用药物杀虫、防虫、驱虫。体表传染病:做好个人卫生,不与带有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接触。五.普及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知识冬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好发季节。学校这种人员比较密集、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一旦出现更是比较容易传播,会对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冬春季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有所了解。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脑、猩红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两类新病种。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传染病,此类疾病的主要特点有: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染。急性起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可伴随有头痛、全身关节酸痛、结膜充血、咽痛、咳嗽、皮疹等症状。预防措施:1.接种疫苗。有计划性地预防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发生的有效措施。2.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要保持学习、生活场所的洁净,饭前便后、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以及外出归来一定要按规定程序洗手,不随地吐痰。勤打扫环境卫生,勤晒衣物和被褥。3.保持教室、宿舍内空气流通,在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前往空气不流通、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病人等传染源的接触。4.注意均衡饮食、坚持锻炼、充足休息。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增强身体的抵抗力。5.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尽量不吸烟,不喝酒,不食辛辣食物,以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保护自然免疫能力,增强抵抗病菌入侵能力。5.切莫讳疾忌医。尽量减少与病患者接触,与病人接触时需戴多层棉纱口罩,注意手的清洁和消毒。在发现身体不适或有类似反应时,要尽快诊断和治疗。同时对发病的房间及时消毒,有条件的也可以通过食醋熏蒸来进行预防。综上,预防是远离疾病的最好手段。因此自觉地摒弃不良生活习惯,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减少疾病诱因和提高生命质量,可以达到预防各种疾病发生的目的。历史上传染病曾给人类造成很大的灾难,新中国成立后,在“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指引下,许多传染病得到控制、减少或消灭,但有的传染病如病毒性.5肝炎等仍然广泛存在,已经被消灭的传染病仍有死灰复燃的可能,新发现的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也仍将对人类造成危害。因此,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不能放松。参考文献:(1)书名:《传染病护理》作者:饶和平浙江大学出版社(2)书名:《传染病防治与日常生活》作者:范晓清人民军医出版社(3)书名:《传染病防治知识问答》作者:张晓宇李志强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4)书名:《科普通鉴:疾病预防》作者:张广东李建中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文标题:传染病预防与日常生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318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