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17年全国《考试大纲》三“语言文字运用”第(4)点“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中规定了考生必须掌握的九种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要求学生在辨认概念的基础上,能根据语境判断出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修辞效果怎样,还要求能熟练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一)比喻(1)构成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2)分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四种。明喻句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暗喻句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博喻:连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说明。例: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3)修辞效果: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地表达了……(4)注意事项:本体和喻体之间须有相似点;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比喻与比喻义的区别:比喻,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其比喻的意义,是临时的运用。比喻义是指通过词的基本义的比喻用法形成的已经固定下来的意义。如“包袱”(例:你带着这么沉重的包袱上课,注意力能集中吗?——此指思想上的负担)。(二)比拟(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1)分类:拟人、拟物。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2)修辞效果:使句子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比喻和比拟的区别:比喻:喻体一定出现。比拟:拟体一定不出现。例如:(1)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跳舞。(2)做人不可翘尾巴。(3)家是什么?家是一个温馨的港湾,旅途疲乏了,可以好好休息,再起航。(4)天转晴了,地面的低洼处贴上了一面面的小镜子。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后主《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王实甫《西厢记》:“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三)借代(1)特征: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2)分类:A.特征代本体。例如:花白胡子坐在墙角吸旱烟。(“花白胡子”代“老年人”)B.具体代抽象。例如: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本本”代“革命理论”)C.局部代整体。例如:几千双眼睛都在盯着你。(“几千双眼睛”代“几千个人”)D.器物代本体。例如: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枪”代“军队”)E.形象代本体。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F.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结果)G.材料代本体。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青铜”代“镜子”)(3)修辞效果: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借代与借喻的区别: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本体与喻体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可以换成明喻的形式。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解析】句中的“完美的苍蝇”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解析】年少:年轻。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兜鍪(dōumóu):指千军万马。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坐断:坐镇,占据,割据。东南: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休:停止。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四)夸张(1)特征: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2)类型:A.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B.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C.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运用夸张要适度,不能浮夸。(3)修辞效果: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五)对偶(1)特征: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2)类型:A.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B.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C.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3)修辞效果:便于吟诵,易于记忆;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六)排比(1)特征: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2)种类:A.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幸福就是“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的那种惊喜,“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那种孝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那种亲密。B.句子排比。例如:生活如山,感恩为径,寻径登山,方知山之高大;生活如海,感恩为舟,驾舟入海,方知海之宽广;生活如歌,感恩为曲,和曲高歌,方知歌之动听。(3)修辞效果:加强语势,强调内容,节奏鲜明,长于抒怀。(七)反复(1)特征: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2)类别:A.接连反复。例: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B.间隔反复。例: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有两个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3)修辞效果:用于说理性文章,起强调作用;抒情写景,感染力强。例:终于自由啦!终于自由啦!感谢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啦!(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此句三次咏叹“终于自由啦”,表达对自由的期盼和渴望。(八)设问和反问(1)形式: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是“无疑而问”;反问是无疑而问,答案蕴于问话之中。(2)答案: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否定形式表示肯定。(3)修辞效果:设问是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反问是加强语气,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能激发读者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九)辞格综合运用的三种情况1.兼用——一个语句,从这个角度看用的是某种辞格,从另一个角度看用的又是一种辞格。例如: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反对党八股》比喻、引用兼用。)2.联用——一个语句中接连使用了两个以上的不同辞格。例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科学的春天》先引用、再排比、后拟人联用。)3.套用——一个语句,从总的来看用了某种辞格,而分解开来看,其中又包含着其它辞格。例如:在那天边隐约闪亮的不就是黄河?那在山脚缠绕不断的自然是汶河;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却是沮涞山等著名的山岭。(《泰山极顶》排比中套用反问、比喻、拟人、夸张。)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人生四然:来是偶然,去是必然,尽其当然,顺其自然。——莫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雨伞你注定一生与乌云为伴,时时为别人遮风挡雨,却湿透你自己。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与语言运用结合例:扩展语句、仿写、续写、拟写或评析广告词、编写手机短信、拟写对联、画文转换等☆与古诗鉴赏结合☆与现代文阅读结合(一)赏析类(二)表达类(一)赏析类规范答题:1.明确手法2.阐释手法3.(结合诗文)阐明表达效果(一)赏析类(2014·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题目。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周晋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5分)答: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评分标准:手法2分,效果3分。南漪钓隐:花园的名字“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春天的天气,催人欲睡,词人午后醉入梦乡,醒来后,又觉室内异常清静,空气似乎凝滞了一般。这种环境,使人愁闷。于是词人打起帘子,明媚的阳光伴随清新的空气涌入室内,心情为之一畅。“卷帘尽放春愁去”。春愁乃无形之物,帘儿一卷,它竟象鸟儿一样被放了出去。这句写得富有特色,作者成功地赋予抽象之物以形象的感觉。“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寂寞的词人,只有与黄鹂相对而语,将寂寞之情绪却写得趣味悠然,恼人春色日初长,在长长的白天里,词人没有诗朋酒侣,极感无聊。黄鹂而可与语,真奇想也。这一是烘托出无侣之孤寂,另外反映出闲愁之仍在,前面所谓“尽放春愁去”,其实并未放尽。词情宛转,妙在含蓄。由于春愁难排,更由于无人与语,词人遂移舟访友,很自然地过渡到下阕。“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词人已离开室内,融入大自然的怀抱。暮春时节,柳絮纷飞,在阳光映照下,境界极美。在那飘着絮影、沁着萍香的地方,自然充满了春意。着意寻春春不见,原来春天却在这里。词人一腔喜悦溢于言外。至此,那无尽春愁,才真正被放了出去。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周晋)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结笔写出访牟氏花园。“移舟去”,写得闲婉。词人只抓住园中一个景物——硕果轩旁的大梨树一株;只写一桩雅事——树下题诗。正当他和园主人酝酿构思,可是诗句未成,突然下起雨来。特别是借写梨花滴到墨汁之中,使得写出的文章也带有梨花之香,这一结尾给人以美的遐想。词人虽云“未成新句”,实际上新句已跃然纸上。这难道不让人叹赞吗?(2010年广东卷)19.请在画线部分任选两处,指出其所用修辞方法,并分析所用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①处运用了拟人,将阳光、风、生物人格化,形象地说明了这些新能源的不自由。①其实它们受着许多束缚,满肚子委屈。③处运用了排比,形象地说明了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能源的观念上因循守旧,增强了说服力。③建筑商说还得改图纸,施工队说太麻烦,物业部门说不美观。(二)表达类(2013年重庆卷)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两种自然风景,另写两句话。要求:运用拟人手法,句式与例句相同。例句:身后的那片鲜花,可能是听了小草讲的笑话,乐得咧开了嘴,嬉闹在明媚的阳光里。(2013年重庆卷)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两种自然风景,另写两句话。要求:运用拟人手法,句式与例句相同。例句:身后的那片鲜花,可能是听了小草讲的笑话,乐得咧开了嘴,嬉闹在明媚的阳光里。例2.头顶的云儿,可能是听了风的吟哦,高兴得翻腾起来,舞动在澄净的天空里。脚边的流水,可能是听说了鱼儿在海里的故事,激动得笑了起来,奔跑在夹岸青山中。例1.眼前的那棵绿柳,也许是听了微风说的情语,羞得低下了头,幸福在美丽的春景里。头顶的那朵白云,抑或是听了鸟儿传的家音,急得迈开了脚,寻找在碧蓝的天空里。参考答案:夕阳西下,晚霞如飘扬在天空中的轻纱,暮色温柔。奶奶牵着孙子的小手,伫立巷口,翘首盼望那远游归来的身影——是儿子,是父亲。背后,深巷幽幽,低吟着等候着的悠悠心曲。(二)表达类1.看内容或色调2.促联想(类比联想、对比
本文标题:修辞手法运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332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