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总结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导言: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p.0)一.研究对象1国家与法的理论(各个不同利益的阶级对待国家政权的态度和主张,理论观点)2政治哲学问题(各个流派和不同人物的政治思想都体现着哲学智慧,浑然一体)3社会模式/理想国的理论(社会总体结构与相互关系的理论或设计,包含社会各个方面)4治国的方略和政策。5伦理道德问题。6政治实施理论和政治权术理论。二.研究方法1.按思想家或代表作来进行的列传式的研究。2.按宗派或流派来进行的研究。3.以每个时代普遍关心的热门问题或政治思潮为中心来进行的综合性的研究。4.按时代来进行的研究。5.对各种政治思想进行比较研究。6.对政治思想中重要概念和范畴(如礼、德、法、刑、仁、义、爱、赏、罚、势、术等等)的含义进行梳理和分析的研究。第一章商与西周神佑王权政治思想(p.1)第一讲,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孕育与萌芽1.条件与前提a.多元的政治文明。b.氏族血缘国家。c.社会的发展(激起社会矛盾:阶级和民族矛盾)其一,神其二,政务其三,战争2.中国政治传统的成熟a.殷商中后期(政权:政治大一统;观念:王权强势影响力;文字:形成)b.特征:形成氏族血缘国家(强调王的权利;政治大一统)c.观念:德;礼3.周公制礼作乐礼:代表着封建等级秩序礼: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4.殷商,西周神权改革A.上帝的权威和祖先崇拜a.上帝主宰自然、社会和人世间的所有事情,是最高神。b.殷民尊神,率民以事神c.帝的地位至高无上,具有绝对权威性。d.祖先崇拜。(商晚期,天上有帝、人间有王,帝祖关系:帝祖二元——帝祖合一)B.王权专制思想王权对现实的主宰,以及“余一人”(承天,继祖,救民)思想的形成。C.周公的政治思想a.明德慎罚的思想:彰明德行,谨慎刑罚b.敬天保民思想:天的崇拜和保民思想D.周公尊天敬德政治思想a.尊王敬天的政治观念1、“惟命不于常”,对上帝理论的修正;2、依“德”求民主,对天命观的修正;3、以民情视天命b.敬德、保民、慎罚思想德:是一个综合概念,溶信仰,道德,行政,政策为一体。依据德的原则,对天,祖要诚,对己要严,与人为善,于民则为“保民”。1.“德”的主要内容(1)敬天;(2)敬祖;(3)诚心诚意接受先哲的教诲;(4)对小民要怜惜、怜悯;(5)慎行政,尽心治民;(6)无逸;(7)行教化;(8)做新民;(9)慎刑罚;(10)尊王命。2.保民方法(1)不要贪图安乐;(2)慎行政;(3)体察民情;(4)把民众当作自己的镜子,以民为镜。3.慎罚:以德为本,以罚为补E.天子独尊的王权专制思想(1)把王说成是上天和天的人格体现,“天之元子,民之父母”;(2)强化尊祖敬宗的观念;(3)宣称天子至德。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思想的世俗化转型(p.12)第二讲,中国政治思想人文主义的转换1.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含义A.人文----非神----自然----阴阳(秩序)/五行(功能)B.人文----非神----民/人----德中西不同理解(西方:公民--人文主义,公民传统;中方:民本/重民--社会本位,集体传统)2.人文主义在中国早期政治思想中的表现A.自然主义的人文主义(人是自然物,趋利避害,好逸恶劳;----法家和道家)B.人本主义的人文主义(人是区别于自然物的一种特殊存在,人有情,物无情;----儒家和墨家)C.抽象的人文主义(政治理性,更具体)3.百家争鸣的条件,议题和结论A.政治理性与政治传统互异:诸子百家思想互异相同:统一在君主议题上相通:为君治提供工具互补:儒道,儒法互补B.各种思想的融合混沌未分;互相区别;互相渗透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及其特点a.政治上各国鼎立,b.经济发展不平衡,c.思想意识上百家争鸣。5.诸子学说兴起背景a.礼崩乐坏---宗法政治秩序的崩溃b.生产力的发展,新兴阶层出现c.政治思想活跃,思想解放,政治空隙较大d.数不清的问题摆在眼前,社会历史需重新认识e.各国的政治变革和相互竞争需要理论的指导6.天人关系,神民关系,君民关系a.人受天道支配,顺乎天道才能人事兴旺b.民是神之主,先民而后神,神依民而行事,民和而神降福。c.君民关系核心在“利”,民之向背是统治之本。7.君主专制思想的强化a.君命无二,君权独占性与君权一元性b.将宗法的专制家长制引入政治关系中,8.礼,法,刑,政的政治作用a.含义:礼:由传统和习俗形成的行为规范法:由人明确制定的的具有强制性的规定刑:强制手段政:指政权b.作用:礼:主旨在于别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内外,大小(习惯传统)法:因事而作,针对性的政治规定(引导禁止,有赏有罚)刑:禁止,惩罚(暴力)政:掌握政权是争夺经济利益的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第三章儒家伦理为中心的政治思想(p.30)第三讲,先秦儒家的政治思想一:判定是否为儒家思想的标准1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先王之道为旗帜;2以六艺为法;3崇尚礼仪(以礼治国,以礼来区分君臣、等级等);4宗师孔子;5推崇西周礼乐制度;6有基本范畴(仁、义、礼、智、忠、孝、信、爱)二:儒家思想产生的前提条件1周天子权势衰微,诸侯征伐,礼乐制度破坏;2尊卑有序,贵贱有序的社会关系受到挑战,主张克己复礼,注重自身修养;3学术流入民间,打破学在官府的格局,私学出现;孔子的思想(p.30)一:鬼神方面敬畏之心,尊神事鬼二:人性方面1性相近,习相远;2能力三:平等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四:仁的理论孔子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仁的内涵,把仁看作是最高德目,并以此为依据形成了“仁政”的理想政治。关于仁的内涵,他认为主要有两层:一:是克己复礼为仁,复礼被认为达到仁的标志,取决于个人道德修养。二:仁者爱人,包括两个方面:忠和恕。三:人的特征是厚重敦朴,根本是孝悌。对内孝悌,对外忠恕,最终在思想和行为上符合礼的要求,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仁”含义:所有人具备的内在规定性(对仁无含义解释,将一些必要的德性归纳在一起,把人的必须品质当做人的必要的德行,是实用理性的体现)。五:礼的理论礼的含义:是指人们必须遵循行为规范。(孔子认为礼治是治国的根本手段)起源核心:尊敬和祭祀祖先。理解:(1)礼是约束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是约束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统治者应遵循礼的规范治理国家(2)礼:主要指周礼,封建等级秩序。(3)仁与礼是相辅相成的:仁是道德境界,礼则是实现这种道德境界的唯一途径;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对政治有信心,对人生有希望,没有对人生挫折的抱怨,只有些许的遗憾,处在思想的综合状态,是中国社会转型的转折)六:德治主张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德治,把道德的良善作为政治的目的。道德的良善主要是社会大众道德的善化。统治者以德治国也是引导民众趋于良善的最有效的途径七:政治理想与统治者的自我认识1政治理想“有道”政治思想特点:a.所有的人都按照礼制规定,贵贱有序,上下有序,各出其位,各称其事。b.不要使礼之“分”走向破裂和对立,要在“分”之中注之以“和”与“仁”。政策:富民足君和先德后刑。2:统治者自我认识孔子“有道”和“无道”论述把统治者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批评推至新阶段。孔子肯定现存的社会基本秩序,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同时又不满足于现状,对实际政治持批判立场,希望改善和改良。孟子的仁政思想(p.46)一:孟子其人其事1《孟子》是记载孟子言辞之书,是自己及其弟子编写而成的语录。2名轲,字子舆,人称“亚圣”。3宋元注重孟子,汉唐注重荀子。二:思想主要内容1人性方面:A:人性—善—社会政治基础;(观察人性独特:把各种各样的外在因素排开后叫做人的本质属性,道德最重要的体现是无功利性;无功利的关爱人的行为是人的本性)B:人性善(人皆有不忍之心)(表现为对所有生命的关爱,想建立的理想社会是建立在人的爱的基础上的一种相互的爱)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是仁义礼智四种美德最基本的基础和动力来源,恻隐是核心。2仁政方面A:建立在君主的“仁”上,君主只能在一个真正有爱心的人的基础上,才能施行仁政,君主表现为不忍。B:君主对人不仅在口头上,更要与民忧乐。C:制度效果(养民):比较自由,相对幸福的生存。D:仁政说(王道、王政、先王之道、尧舜之道)1、理论前提——性善。2、内容:(1)给民以恒产(措施:制民之产,恢复井田制);(2)赋税徭役有定制(平均地税,不违农时);(3)轻刑罚;(4)救济穷人;(5)保护工商。3君,民,国家关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4能否行仁政关系国家兴亡。3王道、霸道及其统一1、王是作为统一的君主,而霸则指诸侯;2、王道即仁政(得民心、行德、服民),霸道即以力取人;3、战争应该是以仁伐不仁,以仁义为基础。4民本思想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C:独夫民贼,失去民心,人推翻之。5义利关系与得民之道(1)对于统治者来讲,先义后利;于民而言,先利后义。(2)民贵:A民的向背关系国家的兴亡;B民是统治者的财用之源。(3)得民之道:A得其民要得其心,抓住民欲;B考虑民的喜乐,与民同乐,与民同忧。6大一统思想孔子:以周天子为核心的天下大一统体系;孟子:以圣王为核心,圣人施行仁政,不注重用兵;荀子的礼治思想(p.57)一:荀子其人其事1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赵国人。著有《荀子》2荀子主体思想属于儒家,同时又批判地吸收了诸子百家的思想。3思想中法家思想浓厚,是儒法相结合的思想家。二:性恶论与化性起伪1自然而性---趋利避害---(人性)2以伪(人为)的手段使之为善---(目的)3性的本质是各种“情”的集合体,它对外物的反应表现为“欲”。4恶的本性表现如下:第一,人的感官欲望;第二,好利;第三,排他性和嫉妒心;第四,权势欲望。所以,社会政治生活的任务不是使人的本性得到满足,而是要时时刻刻抑制人恶的本性。5化性起伪必须依赖礼仪和君师、法制和刑法。三:国家权力起源1人的自然状态---性恶,自利,财产有限,争执出现,须权力调节。(有人者出)2善人出现(有才能之人)3礼的出现(孔子:周礼;荀子:普遍的礼,礼作用—定纷止争,维持秩序)四:礼的理论1礼---普遍的社会规范(本体秩序)----万物之纲纪;2礼的实质在于分(区分,区别)3合:(结合起来,共同生活)4礼的精神在于和(和而不同,和谐)5礼的起源:其一,客观上人与人之间利欲的冲突,利欲冲突是社会动乱的根源,动乱的结果则是人的贫穷;其二,圣人的创造,即先王制礼,来调节社会的动乱。6礼的作用:不但是做人准则,更是为政的大节。是确定人与人之间的分界,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是人们在政治上的遵循。7礼法关系:礼是起着指导作用的一般原则,法是为了实现礼的原则而运用的手段,礼是第一重要的,是制定法律的遵循,主张礼法并用。8礼治与人治:实行礼治的关键在于人,为政由人。9礼治的具体内容:第一,法后王,就是全面恢复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二,尚贤使能(标准:一道德,二才能);第三,富国富民。五:人治主义和道义至上论1法:一般指圣王的制度和政策,相当于礼的具体规定和精神体现。2在化性起伪时教化起决定作用,前提是君主以身作则。3政治问题最终都要被意识形态化,归结为宗教人伦问题。荀子在政治上坚持道义至上论。六:用人之法荀子认为君主应专权,但不可独治。君臣分工,各有职守。主张上下尊卑,等级有序,不是世卿世禄,而是选贤任能,要求立制度为公,防止君主之私。第四章道家以法自然为中心的政治思想第四讲:道家与道家思想(p.111)一:道家与道家思想1道家与道教:共同点:A.体现中国属性(讲道)B.推崇老子,《老子》C.讲清静无为东汉末年,道教兴起:一分为二:A.修身无为;B.趋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346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