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高三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复习课件(20)
成才之路·语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推荐作品狱中杂记第五单元高考导航1学习目标2课前预习3课堂互动4随堂练习5高考导航(2014年高考浙江卷)(原文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上)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随人而.问章句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B.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无如寡人之用心者.C.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亦以.卒后嗣之愿云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解析】本题考查“而、者、于、以”四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而”,第一个表承接关系;第二个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却”。B.“者”,定语后置的标志,“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是“者”的定语。第二个是代词,……的人。C.“于”,均为介词,对。D.“以”,第一个是连词,用来;第二个是介词,凭借。•【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平时要注意梳理和积累《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叙述欧阳行周的成长历程,评定其文章特点,最后交代为文集作序的缘由,有借作序为其立传之意。读此可知欧阳行周为人为文之一斑。•B.欧阳行周年少时酷爱山水与读书,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父母也为他的将来忧心忡忡,但他天资聪颖,文笔超群,终于成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C.欧阳行周写文章语词清秀,思维敏捷,能言人所未言,说理精辟,立论周密详尽,擅长抒情,叙事委婉曲折,是韩愈、李观等人的同道。•D.作者痛惜欧阳行周英年早逝,未能充分施展才干,又叹其身后萧条寥落,将敬仰、追念故人的深情寓于叙事、议论之中,颇能感人。•【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B项表述不当。原文“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中的“爱”是“与……交好”的意思,即欧阳行周少时在乡里没有交好的朋友,并不是“乡人都不喜欢他”。•【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这类题一般以“选非”的形式考查,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黑白、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等。学习目标•1.识记生字,掌握重点词;•2.了解作者及其为文主张;•3.了解封建社会狱治的黑暗。课前预习1.读准字音遘.(gòu)者有瘳.(chōu)痼.(gù)疾梏.(gù)扑晷.(guǐ)刻主谳.(yàn)口呿.(qū)舌挢.(jiǎo)渫.(xiè)3.词类活用(1)鲜不疫.矣(疫,名词活用为动词,生瘟疫)(2)必械.手足(械,名词活用为动词,戴上刑具)(3)则械.系不稍宽(械,名词作状语,表工具,用刑具)(4)吾生.若(生,使动用法,使……生)4.特殊句式(1)此疫作也。(判断句)(2)不问罪之有无。(宾语前置句)(3)狱旧有室五。(定语后置句)(4)行刑者先俟于门外。(状语后置句)•5.走近作者•方苞(1668~1749),字凤九,号灵皋,亦号望溪,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三年(1704)进士。康熙五十年(1711),因“《南山集》案”牵连被捕。《南山集》的作者戴名世富有民族气节,是方苞的同乡旧友,方苞曾给《南山集》作过序,《南山集》的木板又藏在他家,因此被牵连下狱。后来经过大官僚竭力营救,才得免死;被编入汉军旗下为奴。由于他素来有文学名气,才得在皇帝的南书房当差。康熙六十一年(1722)任武英殿修书总裁。雍正元年(1723)免除奴籍,并升为内阁学士。乾隆年间,升礼部侍郎。著有《望溪文集》。•方苞以他的文章与文论,被人尊为桐城派的始祖。其实方苞本人生前并没有自树宗派的想法;不过他的文章与文论,对以后的桐城派作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就居于桐城派创始人的地位。•他论文提出“义法”之说。“义”就是要言之有物,“法”就是要言之有序,“义法”就是既要有内容,又要讲形式,而且形式的变化应该合乎内容的要求。但我们联系他的写作实践来看,方苞的文论和其他论说性文章,大都缺乏深刻的内容,倒是他的叙事、抒情的短文,却有一些生动可取的佳作。•6.丰富视野•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又号忧庵,安徽桐城人。二十岁起,做了十多年书馆教师;后来给官僚做幕友,给书坊编选、批注文章选本。康熙四十八年(1709)考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参加《明史》的编纂工作,这时他已五十七岁。他富有民族思想,所作史传,有不少是记述抗清志士和遗民事迹的。公元一七一一年冬,御史赵申乔告发他的《南山集》有“狂悖”的话,公元一七一三年,清圣祖亲自下令杀害他,牵连被杀的共有三百多人,是清初文字狱中有名的“《南山集》之狱”。所著《南山集》遭到禁毁,百余年后才有人辑录他的遗稿刻印出来,已经远远不是原貌。课后互动•(一)自主思悟•1.狱中疫病发作的原因是什么?体现在哪些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主要是因为牢房环境恶劣。具体体现在牢房不能采光通气,粪便臭气与食物气味混杂其中;狱中系囚过多,且贫者只能席地而卧。•2.作者将大盗积贼、杀人重囚和轻系者及牵连佐证者的命运放在一起写,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将两种不同罪行的人的不同命运作对比,更突出无辜者的不幸和刑狱的不公、黑暗,表现了作者对无辜者的同情,对黑暗刑狱的憎恨。•3.第②段主要写了哪几种人敲诈勒索钱财的行径?他们分别是怎样施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主要有三种人:一是行刑者,二是主缚者,三是主梏扑者。•行刑者对死囚的勒索就按其不同的对象而提出不同的要求,富者、贫者、绝无有者都无法逃避其威胁,极刑、绞缢、大辟样样都是勒索的对象。主缚者也利用其职权,威逼、欺凌犯人。“不如所欲,缚时即先折筋骨”。主梏扑者也滥施淫威,完全看贿赂的多寡来决定惩罚的轻重。•4.“孟子曰:‘术不可不慎。’信夫!”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作者力求以冷静的态度记载贿赂公行,并通过自己与施刑者的对话剖析他们的心态。最后引用孟子的话,才算是发一议论,于客观记叙中抒发愤懑之情。•(二)深入探究•1.本文描写了清王朝刑部监狱的怎样的现象?•归纳篇中揭露监狱的黑暗与残酷,重要的有下列几点:一、监狱中的起居与卫生条件极端恶劣,不顾犯人的死活,以系囚的人多为有利可图,因此往往造成疾疫大作。二、刽子手、主缚者以及专管上镣铐和打板子的狱卒,都以自己执行的职务作为敲诈勒索的手段,穷凶极恶,无以复加。三、在监狱里任职多年的役吏,私自篡改文书,偷换奏章,改填姓名,玩忽人命,贪赃枉法,无所不为。四、在狱中住久了的屡次犯罪的坏分子,与差役、狱卒相互勾结,狼狈为奸,以监狱为牟利之所。•从以上事实来看,这种监狱对那些蒙冤的小百姓来说,简直是人间的活地狱;对那些强徒恶吏来说,则是为非作歹的乐园;对整个社会来说,毋宁是产生罪恶的渊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切都发生在当时最高司法机关(刑部)与它直接管理的监狱里,那么对于当时整个社会政治的黑暗腐败,也就不难概见了。•2.作者借这些现象表现了什么主题?•一方面,揭露狱吏贪赃枉法、滥施酷刑;另一方面,表达了对囚犯中的无辜者含冤蒙屈、痛苦无告的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3.作者是怎样把多方面的材料组织起来的?•作者不管是从狱吏还是系狱者入笔叙述都紧紧围绕主旨的两个方面去写,实际上狱吏的凶狠、贪婪、枉法,囚犯免死、枉死的根源是共同的一个“利”字,这是组材的线索。•4.本文主题有何普遍意义?•本文表现吏之毒与民之苦,吏毒则民苦,而造成二者矛盾的根源是一个“利”字(当然是不当之利),这既是清朝监狱黑暗的根源,又是封建王朝黑暗的根源,实质上也是绝大多数黑暗时代罪恶的根源,可以说文中之“狱”是黑暗时代的缩影,是“利”之恶的典型。随堂练习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窦.穴(dòu)遐.迩(xiá)老胥.(xū)罹.此果报(lí)B.户牖.(yǒu)寤.寐(wù)矜.疑(jīn)繁华靡.丽(mí)C.刑械.(jiè)狱讼.(sònɡ)大辟.(bì)偶拈.一则(niān)D.桎梏.(ɡù)绞缢.(yì)冥谪.(dí)不羁晷.刻(ɡuǐ)【答案】A(B项“靡”应读“mǐ”,C项“械”应读“xiè”,D项“谪”应读“zhé”)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与饮食之气相薄.薄:迫近。惟大辟无可要.要:要挟。B.俾.困苦不可忍俾:使,让。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易:改动,变动。C.行刑者先俟.于门外俟:等候。然犹质.其首质:购买。D.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引决:自裁,自杀。不次.年月次:按顺序排列。【答案】C(C项,质:抵押)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旁四室则无之,而.系囚常二百余见死而.由窦出者,日四三人B.主缚者亦然.其上闻及移关诸部,犹未敢然.C.又某氏以.不孝讼其子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D.其乡人有杀人者,因.代承之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答案】B(B项,然:代词,这样。A项,而:连词,表转折,可是/连词,表承接,相当于“然后”。C项,以:介词,表原因,因/连词,表目的,来。D项,因:副词,于是/介词,表原因,因)4.下列句中的“狱”与其他各句意思不同的是()A.狱.具矣B.狱.旧有室五C.余在狱.,犹见某姓D.狱.中人群指曰:“是以某某易其首者。”【答案】A(A是案件,其它是监狱)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B.每薄.暮下管键与饮食之气相薄.C.期.有得耳方期.我决斗某所D.胥某一夕暴.卒暴.秦之欲无厌【答案】B(两个“薄”都当“迫”“迫近”讲)•6.下列句子中的“械”字,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②求脱械居监外板屋•③惟极贫无依,则械系不稍宽•④别置一所以羁之,手足毋械•⑤左右邻械系入老监•⑥三缢加别械•A.①③④/②⑤⑥B.①③⑤/②④⑥•C.①④/②⑥/③⑤D.①④/②③/⑤⑥•【答案】C(动词/名词/名词作状语)7.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项是()A.牖.其前以通明B.皆利.系者之多C.予我千金,吾生.若D.然犹质.其首E.狱中人群.指曰【答案】A(“牖”是“凿窗户”的意思,BD意动,C使动,E名状)•8.下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方苞(1668~1749),清代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五年进士。他是桐城派古文的创始人。为文主张一种“义法”,要求作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提倡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并讲求词语的“雅洁”。这些主张在当时很有影响。•B.以方苞为首的“桐城三祖”是方苞、刘大櫆、全祖望,其中以方苞成就最高。•C.康熙五十年(1711),方苞曾因《南山集》案被牵连入狱。本文是作者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三月,在刑部狱中写成的。本文名为“杂记”,其实作者在篇章结构的安排上也是颇具匠心的,全篇有条不紊,层次厘然。•D.本文作者用亲身体验、观察和了解到的清王朝刑部监狱的种种黑暗现实,揭露和鞭挞了清初监狱中骇人听闻的黑暗与腐败。作者
本文标题:高三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复习课件(20)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372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