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高考小说阅读试题如何进行主题类探究
高考小说阅读试题如何进行主题类探究小说的探究,可以探究人物、情节、环境、主题。无论从哪个层面展开,背后都离不开对小说主题的把握。主题类探究,可以对多义主题探究,也可以是基于主题的拓展性探究;像标题意蕴、句子含意、启发感悟等,都叫主题类探究。这是小说探究题出现频率最高的题型,即便是情节类、人物类探究题,也只是主题类探究的变式而已。考生应在对小说主题准确、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这种主题类探究题的探究要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狼来了凌鼎年七丫村附近有座狼山,狼山之所以叫狼山,没有什么典故,也没有什么历史传说,仅仅因为这山上早年有狼,村民们就把这山称之为狼山,后来叫顺叫习惯了,狼山之名也就写进了《娄城志》里。名不副实的是,这叫狼山的山,早就没有狼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组织过多次搜山打狼,后来不要说狼,连猪獾、狗獾、果子狸、刺猬等野生动物也极少能见到。狼山上没有庙宇,没有民居,没有名胜古迹,更没有人住,有的只是老树、灌木、荆棘、杂草,经济价值不大,一直没有开发。“文革”时,有一位老干部,与一位老知识分子先后吊死在狼山的歪脖子树上,等发现时,已腐烂,生了蛆,不但臭不可闻,而且面目狰狞,这以后,老百姓就不大敢随便上山了,父母更是不让孩子上山。不久,就流传起狼山有鬼出现的传闻,还传得有鼻子有眼。这一来,就更没有人敢轻易上山了。去年中秋的一个晚上,突然从狼山上传来了“狼来了!狼来了!救命啊!救命啊……”的呼声,凄厉而恐惧,但呼救者喊破嗓子,并不见有人上山去救。第二天,山下七丫村的村民议论:这山哪有狼啊,几十年都没有狼迹了。假的,百分之百假的,肯定是谁吃饱了撑的,寻开心找乐子忽悠大家,谁上山谁傻子。是啊,不救没有人怪;你上山去救了,去打了狼,万一狼没有见着,见着个受伤的,半死不活的,赖上了你,那不是大麻烦吗。再说了,狼如今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就算有,谁敢打?你打了,打死了,打伤了,有关部门要罚你款,你罚不罚?别没事找事,自找麻烦。对对对,村民都这么认为。第二天,胆大的山旺说:“走,上山上去看看,大白天去,我们几个人结伙去,还怕撞着鬼吗?”山旺等几个在半山腰发现了一条死狼,看样子死了一段时间了,已有点腐烂。难道狼山真的又有狼了?山旺看了半天说:像狼,也像狗,可能是狼,也可能是狗。其他几个反反复复看了,有说是狼,有说是狗,大家吃不准究竟是狼是狗。关于狼山到底有没有狼,成了疑问。但不知怎么回事,没几天狼山有狼的说法越传越远。古庙镇镇政府决定组织人上山考察,看看到底有没有狼。娄城电视台决定跟踪拍摄。村民甲说:懂了吧,这是策划的,肯定早有人策划。村民乙说:看来镇政府准备开发狼山了,要不如此兴师动众干吗?多位村民说:幸好那晚上没有上当受骗。就在考察队出发的前一天晚上,村民们又听到狼山上有人喊:“狼来了!狼来了!……”这一次,连山旺也彻底不相信了,他对老婆说:“我们管我们,别理他,肯定是为明天考察造舆论,假到底了。”第二天,镇政府组织的考察队出发时,镇宣传委员带队,镇党委书记来送行,场面还不小,可惜只有看热闹的,并没有哪个跟着上山。七丫村的山旺等村民对电视台的人不无调侃地说:“卖力点,好好拍几个狼咬人的画面,也让我们开开眼界……”考察的结果说是发现了狼粪、狼毛、狼窝,这都有镜头的,最最出人意料的是拍到了昨晚被狼咬伤的一位中年人,腿上被咬了一口,据他自己讲:后来爬到树上才逃过一劫。电视画面是真真切切的,那中年人腿上的伤口也确确实实流着血,有牙齿印,很痛苦的面部表情给电视观众留下极深刻的印象。这中年人村民都没有见过,电视台介绍说他叫赵宇纶,省里的地质工程师。村民们弄不懂的是他晚上跑到狼山干什么?难道勘察到了什么宝贝?村民们奇怪,关于这些,电视台语焉不详,会不会是出于保密?至于狼山到底是真有狼,还是需要狼,村民们两派意见,山旺与村民甲、村民乙等说打死也不信狼山有狼。村书记认为电视台都播了有狼,那一定有狼,不相信镇政府,不相信电视台,难道相信你山旺?你山旺算个球。不过,除七丫村部分村民以外,娄城全市上下,包括外地的都为狼山高兴,因为狼山终于又有狼了,名副其实了。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听说谁在质疑狼山发现狼的报道。很多人都想来狼山一游呢。1.本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作探究。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舆论造假的背后是各种社会利益的驱使,必须呼吁社会的良性发展;②谎言被一步步镀造成“真相”,暴露了人性里猎奇与围观的病态娱乐心理;③“狼来了”的故事是真相与虚假交织的故事,实际上是人性里的真诚朴实与贪婪欺骗的博弈;④“狼来了”象征着人性里的各种恶的到来并肆虐,它使人们的道德底线丧失,最终集体失语。(四条任意答出一条并言之成理即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莲池老人贾大山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坍塌了,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若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喂——不要上去,危险——”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老人家,辛苦了。”“不辛苦,天天歇着。”“今年高寿了?”“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除了收拾菜畦子,他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道理,很有趣味。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我说:“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不买。”他说,“那是玩具。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空一跃,逃走了。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毕竟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一棵小树下,添了一个新坟头。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字很端正,像用白灰写的。我感到太突然了,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出了欢笑声。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你不是死了吗?”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哎呀,白让你破费了!”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一朝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抢占宅基地!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就隔着池塘喝喊:“喂——不要上去,危险——”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你的‘坟头’呢?”“平了。”“怎么又平了?”“那也是个挂碍。”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摘自《中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改)2.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小说。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观点一:这是一篇叙述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的小说。①从题材来看,小说叙述的是一个普通的守钟楼老人的故事。②从主题来看,小说显示出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境遇和人生态度,其中蕴含着朴素的人生哲理。③作者将目光投向普通人,在平常人的寻常事的叙述中流露出对其深深的爱怜和敬意。观点二: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小说。①平凡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心无挂碍”“有‘功夫’”的莲池老人的身上,折射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②选材典型,撷取老人工作与生活中的几个片段,突显人物性格。③语言纯净有味,很有表现力。如开头莲池老人的出场,描写意境悠远,有古典的诗意。(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3.试探究题目中的“英雄”在小说中的多重含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反思1.你认为概括分析主题的方法有哪些?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略。2.你在做主题类探究题过程中有哪些方面的问题,如何解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略。【问题剖析】“自我诊断”第3题问题对小说主题理解不准确,误解“英雄”含义现场答案剖析应该说答案的三个角度很好,答案表述也很规范,但就是在“英雄”的内涵上或者说小说中张小赖这样的“英雄”到底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上出现了问题。其实,所谓“英雄”、所谓“崇高”是一种讽刺语言,作者对张小赖这样的顽固坚守传统文化的人物持否定态度,这一点在小说中许多地方的语言都流露出来,如把张小赖说成“精瘦的、可怕的魔鬼”,对其死的态度借文中“苍老的、严肃的、安静的声音”传达出来。把握主题,要看作者的情感态度。参考答案①张小赖扮演的各种英雄人物。②对英雄崇拜的一种传统文化。③与世俗文化(或“新潮文化”)作斗争的说书艺人张小赖的形象。【破解之道】对于考生来说,小说好读,但难读懂,尤其是对小说想表达什么主题之类的问题弄不懂,主题把握不了,自然像主题类探究甚至其他类探究都无从谈起。因为,准确、全面地把握住小说的主题是做所有探究题的基础。那么,到底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1)从情节看主题。要从情节发展中看小说要表现的主要事件是什么,从这件事中能反映出什么样的主题。(2)从人物看主题。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是小说主题的主要载体,要看小说写了几类人,这几类人的各自命运,尤其是主人公的性格命运,据此概括出主题。(3)从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与典型环境描写看主题。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与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中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达到揭示主题的目的。(4)从作者的语言表达看主题。小说作者不像散文作者那样总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直接表达出来,而是藏在字里行间,但即便如此,细读文字,还是能看出作者的情感态度的,以此来认识主题。另外,小说主题具有多义性,可以从不同角度、侧面去发掘、发现。【趁热打铁
本文标题:高考小说阅读试题如何进行主题类探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400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