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营养障碍性疾病诊疗规范
维生素A缺乏病概述:维生素A缺乏病(v让aminAddckncy)目前仍是不发达国家中威胁人类健康,尤其是儿童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临床表现除了皮肤粘膜改变(如毛囊角化、角膜软化等)和影响视网膜上视紫红质更新引起夜盲外,还能在此之前出现免疫功能损伤,导致易感性上升,这种“亚临床状态维生素A缺乏”现象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我国儿童中维生素A缺乏病的发生率已明显下降,但在边远农村地区仍有群体流行,亚临床状态缺乏现象还相当普遍。[诊断要点]1.眼部表现眼部的症状和体征是维生素A缺乏病的早期表现。夜盲或暗光中视物不清最早出现,但往往不被重视,婴幼儿也常常不会叙述。上述暗适应力减退的现象持续数周后,开始出现干眼症的表现,眼结膜和角膜干燥,失去光泽,自觉痒感,泪减少,眼部检查可见结膜近角膜边缘处干燥起皱褶,角化上皮堆积形成泡沫状白斑,称结膜干燥斑或毕脱斑(Bitotsspots)。继而角膜发生干燥、浑浊、软化,自觉畏光、眼痛,常用手揉搓眼部导致感染。严重时可发生角膜溃疡、坏死、以致引起穿孔,虹膜、晶状体脱出,导致失明。这些表现多见于小年龄儿童罹患消耗性感染性疾病如麻疹、疟疾等之后,多数为双侧同时发病。2.皮肤表现开始时仅感皮肤干燥、易脱屑,有痒感,渐至上皮角化增生,汗液减少,角化物充塞毛囊形成毛囊丘疹。检查触摸皮肤时有粗砂样感觉,以四肢伸面、肩部为多,可发展至颈、背部甚至面部。毛囊角化引起毛发干燥,失去光泽,易脱落,指趾甲变脆易折、多纹等。3.生长发育障碍严重维生素A缺乏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主要是骨骼系统的生长发育。表现为长骨增长迟滞,同时齿龈发生增生和角化,影响成釉质细胞发育。临床表现为身高落后,牙齿釉质易剥落,失去光泽,易发生龋齿。由于颅骨、脊椎骨发育受阻而神经系统发育照常,使两者不相称,引起脑和脊髓组织受压,导致颅内压增高和脊神经萎缩。4.易发生感染性疾病在维生素A缺乏早期甚或亚临床状态缺乏时,免疫功能低下就已经可能存在,表现为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发生率增高,且易迁延不愈。5,其他维生素A有促进肝脏中储存铁释放人血后的转运,使铁能正常地被红细胞摄入利用。因此维生素A缺乏时会出现贫血,其表现类似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血清铁水平降低,血清铁蛋白正常,肝脏和骨髓储存铁反而增加。维生素A缺乏能使泌尿器官的上皮发生角化脱屑,并形成一个中心病灶,钙化物以此为中心不断沉淀而形成泌尿系统的结石。5.实验室诊断(1)血浆维生素A测定:婴幼儿血浆正常水平为300~500ug/L,年长儿和成人为300—2250ug/L,低于200ug/L可诊断为维生素A缺乏,200~300ug/L为亚临床状态缺乏可疑。血浆维生素A水平并不能完全反映全身组织维生素A营养状态,因此在高度怀疑时可以使用相对剂量反应试验(RDR)进一步确定。其方法是在空腹时采取静脉血(A0),然后口服视黄醇制剂450微克,5小时后再次采取静脉血(A5),测定两次血浆中维生素A的水平并按公式(如下)计算RDR值,如RDR值大于20%为阳性,表示存在亚临床状态维生素A缺乏。RDR%=A5-A0/A5Xl00(2)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测定: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水平能比较敏感地反映体内维生素A的营养状态,低于正常范围有维生素A缺乏的可能。(3)尿液脱落细胞检查:加1%龙胆紫于新鲜中段尿中,摇匀计数尿中上皮细胞,如无泌尿道感染,超过3个/mm3为异常,有助于维生素A缺乏诊断,找到角化上皮细胞具有诊断意义。(4)暗适应检查:用暗适应计和视网膜电流变化检查,如发现暗光视觉异常,有助诊断。[治疗]无论临床症状严重与否,甚或是无明显症状的亚临床状态维生素A缺乏,都应该尽早进行维生素A的补充治疗,因为多数病理改变经治疗后都可能逆转而恢复。1.调整饮食去除病因提供富含维生素A的动物性食物或含胡萝卜素较多的深色蔬菜,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采用维生素A强化的食品如婴儿的配方奶粉和辅食等。此外,应重视原发病的治疗。2.维生素A制剂治疗轻症维生素A缺乏病及消化吸收功能良好者可以每日口服维生素A制剂7500μg一15000μg(相当于2.5万~5万IU),分2~3次服用。如有慢性腹泻或肠道吸收障碍者或重症病人,可先采用深部肌注维生素AD注射剂(每支含维生素A7500μg和维生素D62.5μg)0.5~lml,每日一次。3~5天后,病情好转即改口服。经维生素A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迅速,夜盲常于2~3天后明显改善,干眼症状3~5日消失,结膜干燥、毕脱氏斑1~2周后消失,角膜病变也渐好转,皮肤过度角化需1—2月方痊愈。3.眼局部治疗除全身治疗外,对比较严重的维生素A缺乏病患者常有眼部的局部治疗。为预防结膜和角膜发生继发感染,可采用抗生素眼药水(如0.25%氯霉素)或眼膏(如0.5%红霉素或金霉素)治疗,一日3—4次,可减轻结膜和角膜干燥不适。如果角膜出现软化和溃疡时,可采用抗生素眼药水与消毒鱼肝油交替滴眼,约1小时一次,每日不少于20次。治疗时动作要轻柔,勿压迫眼球,以免角膜穿孔,虹膜、晶状体脱出。二、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概述]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ricketsofvitaminDdeficiency)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使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典型的表现是生长着的长骨干骺端和骨组织矿化不全,维生素D不足使成熟骨矿化不全,则表现为骨质软化症(0steomalacia)。佝偻病也同时有骨质软化症,长骨与生长板同时受损。婴幼儿,特别是小婴儿,生长快、户外活动少,是发生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高危人群。近年来,随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发病率逐年降低,病情也趋于轻度。因我国冬季较长,日照短,北方佝偻病患病率高于南方。[诊断要点]1.初期(早期)多见6个月以内,特别是3个月以内小婴儿。多为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如易激惹、烦闹、汗多刺激头皮而摇头等。但这些并非佝偻病的特异症状,仅作为临床早期诊断的参考依据。此期常无骨骼病变,骨骼X线可正常,或钙化带稍模糊;血清25—(OH)D3下降,PTH升高,血钙下降,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2.活动期(激期)早期维生素D缺乏的婴儿未经治疗,继续加重,出现PTH功能亢进,钙、磷代谢失常的典型骨骼改变。6个月龄以内婴儿的佝偻病以颅骨改变为主,前囟边较软,颅骨薄,检查者用双手固定婴儿头部,指尖稍用力压迫枕骨或顶骨的后部,可有压乒乓球样的感觉。6月龄以后,尽管病情仍在进展,但颅骨软化消失。正常婴儿的骨缝周围亦可有乒乓球样感觉。额骨和顶骨中心部分常常逐渐增厚,至7~8个月时,变成“方盒样”头型即方头(从上向下看),头围也较正常增大。“方盒样”头应与前额宽大的头型区别。骨骺端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沿肋骨方向于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可及圆形隆起,从上至下如串珠样突起,以第7—10肋骨最明显,称佝偻病串珠(rachiticrosary);手腕、足踝部亦可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称手、足镯。1岁左右的小儿可见到胸廓畸形,胸骨和邻近的软骨向前突起,形成“鸡胸样”畸形;严重佝偻病小儿胸廓的下缘形成一水平凹陷,即肋膈沟或郝氏沟(Harrisongroove)。有时正常小儿胸廓两侧肋缘稍高,应与肋膈沟区别。由于骨质软化与肌肉关节松弛,小儿开始站立与行走后双下肢负重,可出现股骨、胫骨、腓骨弯曲,形成严重膝内翻(“O”型)或膝外翻(“X”型)。正常1岁内小儿可有生理性弯曲和正常的姿势变化,如足尖向内或向外等,3~4岁后自然矫正,须予以鉴别。患儿会坐与站立后,因韧带松弛可致脊柱畸形。严重低血磷使肌肉糖代谢障碍,使全身肌肉松弛,肌张力降低和肌力减弱。此期血生化除血清钙稍低外,其余指标改变更加显著。X线显示长骨钙化带消失,干骺端呈毛刷样、杯口状改变;骨骺软骨盘增宽(2mm);骨质稀疏,骨皮质变薄(图5—3);可有骨干弯曲畸形或青枝骨折,骨折可无临床症状。3.恢复期以上任何期经日光照射或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血钙、磷逐渐恢复正常,碱性磷酸酶约需1~2月降至正常水平。治疗2—3周后骨骼X线改变有所改善,出现不规则的钙化线,以后钙化带致密增厚,骨骺软骨盘2mm,逐渐恢复正常。4.后遗症期多见于2岁以后的儿童。因婴幼儿期严重佝偻病,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无任何临床症状,血生化正常,X线检查骨骼干骺端病变消失。[治疗]目的在于控制活动期,防止骨骼畸形。治疗的原则应以口服为主,一般剂量为每日50ug~100ug(2000IU~4000IU),或1,25—(OH)2D30.5ug~2.0ug,一月后改预防量400IU/日。大剂量维生素D与治疗效果无正比例关系,不缩短疗程,与临床分期无关;且采用大剂量治疗佝偻病的方法缺乏可靠的指标来评价血中维生素D代谢产物浓度、维生素D的毒性、高血钙症的发生以及远期后果。因此大剂量治疗应有严格的适应症。当重症佝偻病有并发症或无法口服者可大剂量肌肉注射维生素D20万IU~30万IU一次,三个月后改预防量。治疗一个月后应复查,如临床表现、血生化与骨骼X线改变无恢复征象,应与抗维生素D佝偻病鉴别。除采用维生素D治疗外,应注意加强营养,及时添加其它食物,坚持每日户外活动。如果膳食中钙摄人不足,应补充适当钙剂。(二)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概述]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tetanyofvitaminDdeficiency)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伴发症状之一,多见6月以内的小婴儿。目前因预防维生素D缺乏工作的普遍开展,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已较少发生。[诊断要点]主要为惊厥、喉痉挛和手足搐搦,并有程度不等的活动期佝偻病的表现。1,隐慝型血清钙多在1.75mmol/L一1.88mmol/L,没有典型发作的症状,但可通过刺激神经肌肉而引出体征。①面神经征(Chvosteksign);以手指尖或叩诊锤骤击患儿颧弓与口角间的面颊部(第7颅神经孔处),引起眼睑和口角抽动为面神经征阳性,新生儿期可呈假阳性;②腓反射(Peronealreflex):以叩诊锤骤击膝下外侧腓骨小头上腓神经处,引起足向外侧收缩者即为腓反射阳性;③陶瑟征(Trousseausign):以血压计袖带包裹上臂,使血压维持在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5分钟之内该手出现痉挛症状属阳性。2,典型发作血清钙低于1.75mmol/L时可出现惊厥、喉痉挛和手足搐搦。①惊厥:突然发生四肢抽动,两眼上窜,面肌颤动,神志不清,发作时间可短至数秒钟,或长达数分钟以上,发作时间长者可伴口周发绀。发作停止后,意识恢复,精神萎靡而入睡,醒后活泼如常,发作次数可数日1次或1日数次,甚至多至1日数十次。一般不发热,发作轻时仅有短暂的眼球上窜和面肌抽动,神志清楚;②手足搐搦:可见于较大婴儿、幼儿,突发手足痉挛呈弓状,双手呈腕部屈曲状,手指伸直,拇指内收掌心,强直痉挛;足部踝关节伸直,足趾同时向下弯曲。③喉痉挛:婴儿见多,喉部肌肉及声门突发痉挛,呼吸困难,有时可突然发生窒息,严重缺氧甚至死亡。三种症状以无热惊厥为最常见。3.突发无热惊厥,且反复发作,发作后神志清醒无神经系统体征,同时有佝偻病存在,总血钙低于1.75mmol/L一1.88mmol/L,钙离子低于1.0mmol/L。应[治疗]1.急救处理(1)氧气吸人:惊厥期应立即吸氧,喉痉挛者须立即将舌头拉出口外,并进行口对口呼吸或加压给氧,必要对作气管插管以保证呼吸道通畅。(2)迅速控制惊厥或喉痉挛:可用10%水合氯醛,每次40—50mg/kg,保留灌肠;或地西泮每次0.1~0.3mg/kg肌肉或静脉注射。2.钙剂治疗口服钙剂治疗,如口服钙有困难,可给10%葡萄糖酸钙5~l0ml加入10%、25%葡萄糖液10—20ml,缓慢静脉注射(10分钟以上),不可皮下或肌肉注射以免造成局部坏死。3.维生素D治疗急诊情况控制后,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补充维生素D。
本文标题:营养障碍性疾病诊疗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411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