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论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浮沉
论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浮沉摘要:无政府主义思想由盛至衰,前前后后不过七八十年。其滥觞于西欧,成长于俄国,兴盛并基本终结于革命年代的中国。无政府主义在中国几经浮沉,离今天的人们早已渐远,是非功过见仁见智,在未来的研究中实在不该因为意识形态的束缚与价值观的殊异便将曾经那些为国为民有所担当的人事一概抹杀。关键词:无政府主义;中国;西方中华民族有过数千年辉煌的历史,汉唐国力极盛之时全世界的有志者都慕名前来中国学习先进的汉文化。可是近代以降,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清王朝积重难返,中华国势倾颓,为欧美列强所侮,日益衰微。20世纪的中国是苍老的,满目疮痍;20世纪的中国人却是年轻的,无限生机。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之下,包括无政府主义在内的大量西方思想涌入中国。那时年轻的中国人激笔挥毫,指点江山,为了探寻国家发展的道路,往往唇枪舌剑,彻夜争论。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成为最后的“终结者”,共产党人以此为指导思想带领人民缔造了新中国。然而,那曾经在江山倥偬的乱世里绽放过的救亡思想并不应就此被湮没在统治者单一的价值体系之下。本文将试图探究西方的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基本主张以及其在中国的浮沉与兴亡。一、西方无政府主义的传播与发展“无政府主义”(anarchisme)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意为无领导,无强权。日本人最先将anarchisme一词译为“无政府主义”,中国便直接引用了日文中的汉字译法。除此之外,中国近代文献还曾将其译作“无强权主义”“无治主义”“三无主义”“安其那主义”等。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机器大工业生产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然而伴着社会财富的迅速增加,社会的两极分化与贫富差距也日益增大。受压迫的人们对现存政权不满,向往公平正义,无政府主义便应运而生了。无政府主义思想兴起于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其最早提倡者是英国人葛德文。列宁曾经认为“无政府主义这种空话已经流行两千多年了”2,但从哲学角1张九海:《执着的乌托邦追求—刘师复无政府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8页。2列宁:《列宁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18页。度为无政府主义奠定基础的是葛德文的《政治正义论》一书。该书强调道德和理性的作用,反对强制和服从,主张个人的绝对自由;反对一切法律,主张任何纠纷都通过协商和体谅来处理;反对按劳分配,强调按需非配。在此基础上,葛德文认为应该取消一切作为强制力量而存在的政府。葛德文之后,德国学者施蒂纳﹑法国学者普鲁东﹑俄国学者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相继为无政府主义思想添砖加瓦,使得无政府主义理论渐具规模。不过这些无政府主义学者各自的理论基础与主张都不尽相同,所以无政府主义并无十分严密的科学体系。尽管如此,他们之间仍存在具有共性的主张,即以抽象的人性论为支撑,在政治上追求个人的绝对自由,反对一切国家和权威,反对一切政治组织活动;在经济上主张用小生产代替资本主义的大生产,用松散自由的自治团体代替国家的统治和管理;在实践上反对群众参加有组织的政治斗争,反对组成无产阶级政党通过暴力革命夺权。3二、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一)无政府主义在中国传播背景自清朝末年起中国人就开始向先进的西方学习,渴望利用西方的思想与技术来挽救中国的衰败。19世纪80年代之时,中国政府驻外使臣与洋务官员就开始向国人介绍外国无政府主义思想。直到20世纪初年,无政府主义才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被旅法和旅日的中国人传回中国本土。近代中国在列强面前犹如俎上之鱼,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与清亡后混乱的政局使得人民身心俱疲。在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压迫之下,广大的小生产者更感到走投无路。而那时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贫富不均、劳逸不平的矛盾也凸显出来,使得一部分人对中国当时如火如荼进行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怀疑。而且无政府主义反对一切国家、一切政府、一切权力和权威的浪漫主义气质与对未来富有诗意的想象,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4无政府主义所主张的个人绝对自由又极大地迎合了中国人民急于摆脱封建专制主义束缚的心理。5于是,无政府主义就这样伴随着中国人绝望与惶恐的情绪传播开来。3张九海:《执着的乌托邦追求—刘师复无政府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3页。4张全之:《无政府主义思潮与20世纪中国》,载《粤海风》,2011年第5期。5闫虹珏:《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述评》,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二)无政府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三个阶段1.留学生群体中以报刊为媒介的传播(1901年至1911年)20世纪初,中国部分赴日留学生﹑赴法留学生接受了无政府主义思想,并在留学生范围内宣扬这一思想。1907年,中国的赴日留学生刘师培﹑张继﹑何震等人以其创办的《天义报》为宣传阵地,效法日本无政府主义者组织了“社会主义讲习会”。无独有偶,同年6月,赴法留学生张静江﹑李石曾﹑吴稚晖等出版《新世纪》周刊,介绍普鲁东﹑巴枯宁﹑克鲁泡特金等学者的学说以及各国无政府主义者的活动情况。2.国内无政府主义团体以及其宣传刊物的传播(1912年至1917年)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无政府主义思想迅速蔓延。1912年,刘师复于广州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无政府主义团体“晦鸣学社”。这个组织专门印刷无政府主义宣传册子,免费发放至国内各报社与议会,无政府主义思想渐为人知,同时也引起了统治者的侧目。由于政府的阻挠,“晦鸣学社”先后辗转于广州、澳门、上海等城市,其机关刊物由刘师复、黄凌霜、区声白等人定期撰写编辑出版。虽然传播困难重重,但无政府主义思想信众日渐增多。3.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壮大(1918年至1923年)1915年,被称为“中国的普鲁东”的刘师复积劳成疾而逝,黄凌霜、区声白承其衣钵,继续向国人介绍宣传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共产主义学说。五四运动时期还出现了以朱谦之为代表的无政府个人主义派别,与源自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共产主义并驾齐驱。而此时国内的无政府主义团体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北京有实社、进化社、奋斗社、互助社、学汇社、中华农村运动社;上海有道社、民众社;南京有群社、民锋社、安社;广州有民钟社、火焰社、民声社;湖南、湖北、山西、江苏、四川等省份还有诸多社团规模较大。6不仅如此,连欧洲和美洲也纷纷有中国人建立起无政府主义团体。(三)无政府主义与中国传统思想的结合西方无政府主义进入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其思想理论出现新的特征。两千多年以前孔子便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主张,6李怡:《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与中国传统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3页。历代农民战争也曾多次提到平均主义思想。于是,克鲁泡特金反对私产、主张实现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均归公用的单一共产制思想适应了中国社会早已存有的文化兴趣。7儒家性善论是中国传统人性论的主流,刘师培把“互助”“博爱”与中国传统的“性善论”联系起来,认为“中国儒家谓之仁,欧人康德谓之博爱,若鲁巴金则谓之相互扶助之感情,其名虽殊,均执此良善之心也”。8另外,老子的“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等思想都一定程度上与无政府主义者不要干涉与不要政府的观点殊途同归,刘师培遂将老子称为“中国无政府主义的发明家”;庄子的《马蹄篇》更被认为是与施蒂纳思想相同的哲学上的无政府主义,西晋具有老庄传统的鲍敬言学说也受到无政府主义学者很高的评价。章太炎也曾说:“在中国倡无政府者,前有庄子,后有鲍生。”三、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消亡及其原因(一)无政府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结局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国内政治势力的洗牌中,老牌的无政府主义者吴稚晖、李石曾及其追随者投入国民党麾下,为曾经的无政府主义同志者所不齿;一部分人转而信仰马克思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另外一部分人不愿意放弃无政府主义信仰,成为夹缝之中的散兵游勇。最后在蒋介石独裁政权的思想钳制下,无政府主义者或逃或亡,无政府主义书刊被查被禁。无政府主义逐渐走向沉寂。9及至新中国成立后,无政府主义几乎成为人人喊打的毒蛇猛兽。人们提起无政府主义者,大多顺便联想起枪支弹药、暴力暗杀。某国领导人被刺,更常常有“被无政府主义者刺杀”等描述见诸报端。近代中国著名文学家巴金,在中国文坛享有盛誉。然而此人却不理会无政府主义在中国早已大势已去的现实,多次公开声称自己信仰无政府主义,其笔名“巴金”二字也是由无政府主义大家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的名字首尾相衔而成。于是,在马列主义价值体系之下,声名在外的巴金成为一个尴尬的存在。1958年,有7李怡:《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与中国传统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7页。8刘师培:《无政府主义之平等观》,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7页。9汤庭芬:《无政府主义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49页。人发表长篇论文《巴金论》,否认巴金的无政府主义立场,试图帮助巴金与无政府主义划清界限。更有人作文立论,以悲悯的情怀一厢情愿地认为无政府主义作为巴金早期的坚定信仰,会在文学艺术的领域限制其向更高的境界发展。可见,与20世纪之初的兴盛之状相比,无政府主义在新中国马列主义价值体系之下几乎是土崩瓦解了。(二)无政府主义思想在中国走向消亡的原因首先,十九、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再加上兵连祸结,社会千疮百孔,人民流离失所。中国社会笼罩着一层绝望与无奈的情绪,彷徨中的人们接受了无政府主义。然而随着清王朝被推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中国的情况逐渐好转,人们便“转投他方”了。其次,无政府主义者主张的革命手段可操作性不强,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其曾经主张的暗杀行为不仅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问题,其面临的风险还会不断侵吞缩小令无政府主义信仰者队伍。再加上无政府主义体系内部分化严重,没有十分严密的理论体系与组织。各种思想的大拼盘,思想的混乱导致了行动的无序,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者始终是一盘散沙,而一些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难以善始善终的变节行为也使一般人对它敬而远之。10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无政府主义在面临理论清晰、组织严密的马克思主义的挑战败下阵来,许多无政府主义者纷纷转而信仰马克思主义。除此之外,无政府主义者企图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在落后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实现“大同主义”是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反对建立革命政党,反对建立和掌握革命军队,其激进的宗旨注定只是知识分子们走投无路之后的自我排遣,缺少现实的土壤,在落后的中国根本行不通。于是,无政府主义思潮最终成为了一朵不能结果的花。四﹑结语无政府主义思想由盛至衰,前前后后不过七八十年。其滥觞于西欧,成长于俄国,兴盛并基本终结于革命年代的中国。无政府主义因为其激进的宗旨曾经成为无数人的信仰,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者如章炳麟、共产主义者如毛泽东都曾或10闫虹珏:《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述评》,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多或少受到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刘少奇曾经说:“在起初各派社会主义的思潮中,无政府主义是占着优势的。”张国焘在《我的回忆》一书中也记载,当时北京大学,信仰无政府主义的人比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还要多。然而后来无政府主义彻底成为被非议与抨击的对象,其原因则是在革命年代无政府主义曾经阻碍过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毛泽东年轻时的挚友萧子升作为无政府主义信仰者,曾多次被毛邀请加入中共,然而双方关于两种信仰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息,萧也最终没有加入中共。二人年轻时候在湖南的乡间游学,畅谈天下大势,论及共产主义思想,萧对毛说:“如你所言,共产主义也许是能够在一千年内实现的理想社会,那是十分令人欣慰的。一千年在人类历史中不过是短短的一瞬,但是对于个人却是无穷无尽的。俄国革命的方法是拔苗助长,正如古语所说的‘一步登天’。”11这完全是一个有所见识的中国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思想写照,没有半分所谓的反动倾向与居心叵测。无政府主义在中国几经浮沉,离今天的人们早已渐远,是非功过见仁见智,在未来的研究中,人们实在不该因为意识形态的束缚与价值观的殊
本文标题:论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浮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413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