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导读要点:1、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2、课程结构3、课程标准与教材开发4、教学理念与策略5、课程与教材评价6、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源7、课程改革与教师课程改革的背景新中国成立50多年,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基础教育课程也在不断改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面对未来的挑战,经过与外国的对比,发现现行基础教育的课程,存在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3、部分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以致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4、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课程主体只重视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6、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使课程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等。另外,推行素质教育也遇到很大困难,许多地方“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教育与时代的要求差距很大。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已是势在必行了。课程改革的目标总体目标:要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具体目标: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倡导建构的学习。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重构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指在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将所有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一起所形成的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课程类型内容的固有属性内容的组织方式计划对设施的要求表现形态设施的方式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学科课程经验课程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显形课程隐形课程传授性课程研究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价值互补我国课程结构现状课程类型单一科目间比重失衡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为课程之于学生发展的功用。就学生的发展来说,不同类型的课程具有不同的价值。我国课程结构现状课程类型单一科目间比重失衡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课程类型多样化具体科目比重均衡化课程内容精细化课程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与方向——当前各国进行的课程结构的调整都在试图寻求各种课程类型之间的与本国国情相吻合的比重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从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必修)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有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接受式——研究式)调查确定主题/目标小组1网络环境资源共享创作工具形成作品展示作品意义建构小组2小组3小组4分组学习评价作品网站资源课件资源素材资源角色扮演、竞争、辩论、设计、问题解决、评价一般程序听讲座、参观选题(与生活直接相关、开口小)组织课题组,定计划研究处理结果,撰写报告交流研讨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1、古代史书中的客侠形象2、校园文化浏览及特征3、《围城》修辞手法的运用4、略论网络文学的优劣5、南安民俗探究(主要是社会生活民俗中的某一种民俗的产生、发展及文化内涵的研究)6、关于仑仓镇水暖器材现状的调查7、梁实秋与闲适小品8、泉州晚报透视社会现象的优点与不足9、南安市民中成年人阅读情况抽样调查及我的见解10、泰山为什么成为帝王封禅的选择地11、《诗经》中的景物描写12、中国古典诗和英美诗中山水美感意识的比较13、阿Q与堂·吉诃德形象的比较14、新概念阅读15、从周瘦鹃的《杜鹃枝上杜鹃啼》看小品文的写作16、川端康成与《雪国》17、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的倾向18、我眼中的诸葛亮19、唐传奇与宋元话本中的女性形象的比较20、《桃花源记》与托马斯·莫尔《乌托邦》(1516英)的对比21、唐传奇《莺莺传》与元杂剧《西厢记》有何不同22、寺庙文化在南安23、追寻在南安留下足迹的文化名人24、李贽与南安25、当代校园言语文化及其影响原因26、鲁迅《阿Q正传》中阿Q的现实意义27、韩寒现象透视28、中国行诗与外国十四行诗比较29、香港新武侠小说为何难现昔日风采30、我看梁凤仪的财经小说31、台湾言情小说探幽32、港台文化的含金量有几成33、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34、新概念作文对传统作文的冲击35、金庸、琼瑶小说为什么会引起同学的兴趣、关注36、韩寒现象的出现对传统教育模式带来哪些冲击37、中学生早恋现象的心理探究38、中学生有阅读名著的必要吗39、如何处理好课外阅读与课本知识的关系40、《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的探讨41、唐朝田园山水诗的研究42、宋朝婉约派词风的研讨高中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1.空气中悬浮物的测定2.碘缺乏的危害与防治3.河水污染情况调查4.警惕身边的病原菌5.永动机的能量守衡研究6.生活小区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7.沙尘暴问题研究8.人类未来饮食9.本区在就业状况调查10.两岸关系之研究11.21世纪的家用电器12.《红楼梦》中的诗词联语13.中国戏剧中的矛盾冲突14.高中生吸烟问题现状及对策15.关于城市防盗窗的弊端的调查16.汽车尾气铅污染调查。17.中小学生用眼卫生的调查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而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研究性学习的双重目的: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一同成长。评价方式档案袋评定协商研讨式评定发展性课程评价本质与实施发展性评价基本理念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评价应体现以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发展性评价的功能反馈调节的功能展示激励的功能反思总结的功能记录成长的功能积极导向的功能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容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1.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2.设计评价工具3.搜集和分析反映学习情况的数据和证据4.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订改进计划1.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学科学习目标一般性发展目标2.设计评价工具学业成绩评价表学习过程评价表学习态度评价表3.搜集和分析反映学习情况的数据和证据搜集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数据和证据–标准化考试,学生工作样例,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和调查、访谈等对搜集到的数据和证据进行分析–形成学习情况报告,客观描述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4.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订改进计划档案袋评定的类型理想展示文件评价课堂档案袋评定《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示例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可以建立化学学习档案,收录他们的重要资料,如:单元知识总结疑难问题及其解答探究活动的设计方案与过程记录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自我评价的结论案例练琴的录音一位小学生在学习拉小提琴的过程中,家长在不同的阶段分别为他做了录音。例如:“今天是某月某日,从今天开始,我练习拉某某曲子。”然后是断断续续,不成曲调的练琴声。接着是“今天是我练习某某曲子的第十天”,接下来大家听到的是已经连贯的练习曲。这组录音的最后是小学生即将倒台前一天录的,“明天是六一儿童节,我将在全校的庆祝会上演奏这个曲子”,这是小学生拉出这个曲子欢快、流畅、已经十分娴熟。案例生物课学生评价方法案例发展性课程评价是否只要套用某种评价模式(如档案袋评定)就能达到发展性评价的目的?如果不是,我们还要怎样做?课程管理和课程资源重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框架:地方课程管理国家课程管理学校课程管理使课程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参与性与开放性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培养目标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性质与培养目标,制订各个领域或学科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如地理课程中的乡土地理。打破过往只是采用,没有编写,只是实施,缺乏开发的现象,强调以学校为基地(本位),并与外部力量的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解决问题主要解决全国范围内同一批受教育者的共同素质问题。主要解决地区范围内同一批受教育者的共同素质问题。它可以解决尽可能满足每一个受教育者的特殊需要与兴趣问题。(如电脑课的课程编写)权责分配宏观指导课程改革并具体制订课程计划框架、组织制订或修订、审定课程计划。组织专家或与专家合作开发地方课程,负责指导学校制订实施《学校课程计划》的具体方案,并指导学校开发校本课程。从当地社区、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开发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提供给不同需求的学生选择。管理体系制定国家基础教育各个阶段的培养目标、课程计划框架等宏观课程政策。执行上级的课程政策;监督下级对课程政策的执行;制定相应的指导性课程文件。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学校实施的所有课程进行管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主要地位)校外课程资源(辅助作用)素材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课程资源素材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课程资源非生命载体生命载体非生命载体生命载体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建设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包括除教材以外教学所需的挂图、模型、标本、实验器材、图书资料、电教器材、教学实践场所等。注意地理课程资源的积累和更新,特别是地理信息资源的积累。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组织兴趣小组,开展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活动;指导学生编辑地理小报、墙报、板报;引导学校利用学校广播站、校园网传播自编的节目。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借班上课”:A校一名特级教师在B校一间他完全陌生的教室,面对完全陌生的学生,从容不迫地、有板有眼地展开他的“教学”。整个授业以师生之间短平快的问答为主,一切顺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线路推进。在场的听课教师全神贯注地欣赏着教师那娴熟的教学技巧的表演,课毕,赢得了一片掌声。教学理念与策略——教学本质: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
本文标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418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