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如何理解“艺术的假定性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虚构”?答:艺术是客观生活和作家情感和艺术形式规范三位一体的结合。艺术的假定性也就是想象,是指文学的虚拟的性质有了想象才有可能使作家把自己的情感充分地、有特点地表现出来,而过分现实,过分客观,作者的情感就受到约束。文学创作也是真实与假定的结合。文学作为审美意识与科学意识是不同的。虽然艺术和科学都是人类所钟爱的两姐妹,都是创造,都是对真理的追求,但他们创造的成果是不同的。科学所承认的意识,是不允许虚构的,科学结论是实实在在的对客观规律的揭示。文学意识是审美意识,它虽然也追求真实,但它是在艺术假定性中所显露的真实,这种真实并不必然是我们身边的事实,而往往是变现为一种虚构。这种虚构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文学虽然有不同的对现实的把握方式,有的作品运用了神话、传奇、荒诞、幻想等(如《西游记》)来反映生活,有的作品则“按照生活本来的面目”(如《红楼梦》)描写来再现生活,但不论把握方式有何不同,文学按其本性是假定性的。”。一方面,它是假定的,它不是生活本身,纯粹是子虚乌有;可另一方面,它又来自生活,它会使人联想起生活,使人感到比真的还真。文学作品所显示的审美意识就是这种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体。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这里谈的是剧场的假定性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对所有的艺术都是相同的。文学的假定性不但表现在那些描神画鬼、神奇幻想的作品上面,就是那些以反映生活本来面貌的完全写实的作品里假定性也是不可或缺的。而这种假定性在文学创作中就表现为虚构。2、比较高尔基在《我的大学》中对一个胖少女的描写和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少女时代的卡秋莎的描写,论述文学形象创造过程中主要特征同化非主要特征的作用。答:高尔基在《我的大学》中对一个胖少女是这样描写的:几乎每天清晨五六点钟的时候,总有一个短腿的姑娘出现在面包房临街的窗户旁边;她长得像由各种不同尺寸的半圆的球摞起来似的,仿佛是一只装着西瓜的袋子.她的两只光脚站在地下室窗前的坑道里,一面不断地打着哈欠,一面叫唤着:瓦尼亚!她头上戴一条花花绿绿的头巾,头巾下面露出鬈曲的浅色头发,小圆环状的鬈发盖满了她那红红的,像球似的鼓起的面颊和低低的前额,痒痒地拂着她那半睡半醒的眼睛.她用一双小手迟缓地把头发从脸上撩开,她的手指像新生婴儿的手指一样好玩地伸张着。这个女孩的形象的主要特征是肥胖,以致于她的身体,她的卷发,她的小手都是统一于圆孤形的。正是这种圆孤形扩展开来同化了各部分的外形,表现了作家对这个女孩子的痴憨的怜惜和慵倦的揶揄。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少女时代的卡秋莎是这样描写的:一个个儿不高、胸部丰满的年轻女人,身穿白衣白裙,外面套着一件灰色囚袍,大踏步走出牢房,敏捷地转过身子,在看守长旁边站住。这个女人脚穿麻布袜,外套囚犯穿的棉鞋,头上扎着一块白头巾,显然有意让几绺乌黑的鬈发从头巾里露出来。她的脸色异常苍白,仿佛储存在地窖里的土豆的新芽。那是长期坐牢的人的通病。她那双短而阔的手和从囚袍宽大领口里露出来的丰满脖子,也是那样苍白。她那双眼睛,在苍白无光的脸庞衬托下,显得格外乌黑发亮,虽然有点浮肿,但十分灵活。其中一只眼睛稍微有点斜视。她挺直身子站着,丰满的胸部高高地隆起。她来到走廊里,微微仰起头,盯住看守长的眼睛,现出一副唯命是从的样子。少女时代的卡秋莎主要特征就是白,白衣白裙,白头巾,脸色异常苍白,以至于乌黑的鬈发、短而阔的手和从囚袍宽大领口里露出来的丰满脖子也都统一于白。这是这种白同化了其他非主要特征,表现出了作家心中的少女卡秋莎水晶一般纯洁,天真活泼,聪明伶俐,以及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比较高尔基在《我的大学》中对一个胖少女的描写和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少女时代的卡秋莎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文学形象创造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细节的描写,特征的描写。文学形象塑造的不是纷纭细节、众多特征的罗列,而是统一在一个主要特征上的表现事物主要特征的细节共同体。细节特征常常是分布在不同方面和层次上,又很自然的统一在同一个焦点上。艺术之所以不同于生活的描红,在于主要特征支配一切,一切与主要特征不统一的都要被排除,排除的越彻底,艺术的境界越能顺利的构成。而与主要特征相统一的,就要强化。主要特征对于非主要特征如果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艺术形象就可能流产。主要特征要同化非主要特征。3、反向联想程序在文学想象中具有重要作用,请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论述。答: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认为想象的联想程序不外是三种:一是相似联想;二是相近联想;三是相反联想。相反联想,又叫反向联想或对比联想,是指没有顺应相似或相关的方向展开联想,而是朝相反的方向展开联想,由某一人或某一事物想到跟他们对立的另外的人或事物。反向(相反)联想程序是文学想象中三大联想程序之一,与其他联想具有同样重要作用,有时运用的好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例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的著名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通过反向联想把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富人的奢侈与穷人的痛苦,从相反的角度形成强烈的对比,引起大家的共鸣。还有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臧克家在1949年11月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两类人,两种人生观,美与丑,白与黑,正义与邪恶,崇高与龌龊。正是有了如此鲜明的反向联想,才更加突出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劳苦大众呐喊的光辉形象,使揭露和批判成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强烈的反衬。因此,相反联想运用得好,可以使行文在比较对照中,感情色彩更加鲜明,是非善恶更加突出,收到的结果也是出人意料记忆深刻的。
本文标题:文学创作论作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427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