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纪录片概论纪录片的界说电视纪录片的基本特征纪录片的主要类型早期的纪录片我国纪录片的几个发展阶段纪录片创作流派纪录片新的发展界定美国:纪录片,一种非虚构的影片,它直接取材于现实,用剪辑和声音增进作品的感染力。中国:以摄影或摄像手段,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自然和历史事件等作比较系统完整的纪实报道,并给人以一定审美享受的影视作品。它要求直接从现实取材,拍摄真人真事,不容许虚构、扮演,其基本手法是采访摄影,记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在确保报道整体真实的基础上,要求细节的真实。电视纪录片的基本特征:1.真实性纪录片的生命,纪录片重点关注的是人和人性或者是人和人性相关的东西2.纪实性本事属性的一方面,是一种与真实的联系,是一种风格一种表现手法、纪实手法,纪录片创作的最基本的方法,纪实跟踪的创作手法真实、自然,比较贴近生活,能较有利的表现生活。纪录片的主要类型:一、新闻纪录片二、历史文化纪录片三、理论文献纪录片四、人文社会纪录片五、自然科技纪录片六、人类学纪录片一、新闻纪录片定义:借助影视媒体,以纪录片的手法对某些新近发生的湿湿的较完整、较系统的及时报道。他通过记录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实,反映时代前进的步伐和历史发展的概貌,用真实可感的屏幕形象和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来感染观众。特征:1.相对时效性2.题材取向大小并举3.长镜头纪实与蒙太奇剪辑融合4.声画借重,互不偏废二、历史文化纪录片定义:指利用影像形态对历史遗迹、文物器皿、文化景观的记录和表达,并以此来折射当代人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深刻认识、体验与反思,具有十分明显的文化意味。特点:1.“大文化”的取材视野2.鲜明的主体意识3.解说词的主题表达代表作品:《丝绸之路》、《话说长江》、《望长城》三、理论文献纪录片定义: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对人类活动的原始记录,即对档案资料进行编纂公布,并辅以现场采访、实地拍摄、后期制作等多种手段而形成的高品位的“精神产品”。代表作品:《新中国的诞生》、《毛泽东》、《百年中国》、《国球沧桑》四、人文社会纪录片定义:特指那些以普通人和当下的社会现实为纪录对象,主要从人文的角度去反映和展现的纪录片。他特别注意对社会各阶层人群生存状况的记录和反映,具有当代生活的鲜活性和对电视受众的接近性。特点:1.平视社会人生2.关注现实世界3.强调叙事纪实4.灌注理性思维五、自然科技纪录片定义:以自然环境和生物、科学技术本身等作为关注对象,记录自然环境、生物和科技与人类之间关系的纪录片。代表作品:《鸟与梦飞翔》,《人与自然》栏目六、人类学纪录片定义:顾名思义是由人类学和纪录片两者结合构成的,二者密不可分。人类学是内容,而纪录片是形式,人类学纪录片就是用影像来进行人类学研究的一种成果。创作特点:1.创作理念上,把目光头像人类生存表象的背后,力图挖掘和记录各个不同民族的生命轨迹和心路历程,进而探讨人类文明渗透于各民族文化不同状况中的历史性差异和不同民族在同一时空下的相互碰撞。2.题材选取上,人类学纪录片热衷于边缘题材。《藏北人家》、《寻找楼兰王国》、《摩梭人》3.纪录手段上,人类学纪录片多使用“直接电影”手法,这种拍摄理念的核心是:尽量让镜头前原生态的事实在影片中进行直接表达。在西方被称作“墙上苍蝇式”。多元走向的纪录片类型历史类纪录片——感知时间的力量自然类纪录片——透过动物的视角,呼唤人性的回归人文类纪录片——挖掘内心的世界科学探索类纪录片——探寻未知的奥秘利用影视的多种表现手段,对重大的历史事件或一个阶段的历史发展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方位的回顾、审视和观照,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样式的影视作品拍摄周期长、投资大、成本回收慢等特点成为阻碍自身发展的瓶颈,让许多中国制片人望而却步人文类纪录片以栏目化运作。上海的《纪录片编辑室》,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生活空间》,北京电视台的《记录》补充:直接电影、真实电影背景:直接电影真实电影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现实社会增多;技术的进步提供了真实观察的可能性直接电影认为具象的事物随时可以收入摄像机,而真实电影是用人为的环境使隐蔽的真实浮现出来。直接电影视摄影机为安静的现实纪录者,以不干扰、刺激被摄体为原则;真实电影则使摄影机主动介入被摄环境,时而鼓励并触发被摄者揭露他们的想法。直接电影DIRECTCINEMA以写实主义电影风格拍成的纪录片,现场拍摄、非虚构、细观的电影类型,使用轻型的摄影机和录音机,记录事件实际发生的状况,只用本身的声音以罗伯特·德鲁和理查德·利科克为首的一批纪录片人提出这样的电影主张:摄影机永远是旁观者,不干涉、不影响事件的过程,永远只作静观默察式的记录;不需要采访,拒绝重演,不用灯光,没有解说,排斥一切可能破坏生活原生态的主观介入真实电影1950年代末开始的,一种以直接记录手法为特征的电影创作潮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尚·胡许与美国的大卫·梅索。制作方式上,以直接拍摄真实生活,不事先写剧本与用非职业演员,影片由固定的导演、摄影师与录音师三人完成为其特点。法国与美国的真实电影最大不同在于法国可让导演介入,而美国的真实电影则强调导演置身事外,不干涉事件进行。这样电影拍摄手法要求导演能准确的发现事件与预见戏剧性过程,摄制动作要敏捷与当机立断,因此纯粹意义上的真实电影的作品很少。最大意义在于它给一般剧情片的创作提供一个保证最大限度上的写实性。真实电影真实电影作为一种制片方式具有下列特点:1.直接拍摄真实生活,排斥虚构;2.不要事先编写剧本,不用职业演员;3.影片的摄制组只由三人组成,即导演、摄影师和录音师,由导演亲自剪辑底片。早期纪录片1895年,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部电影纪录片《工厂大门》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最早的电影纪录片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北方的纳努克》生动再现了生活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纳努克一家的捕猎生活和生存状态。它是建立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的,以个人为关注对象,注意对特定生活形态的描写;运用了讲故事的方法,注意利用戏剧化性场面的感人力量;三位世界级纪录片大师弗拉哈迪维尔托夫格里尔逊弗拉哈迪弗拉哈迪:世界级纪录片大师之一,1922年拍摄《北方的纳努克》创作风格: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精确记录,而是充满诗意的对现实生活场景的再创造。弗要求自己成为影片积极地参与者,要“创造性的利用现实”。但是弗在作品中对生活场景的再创造是基于符合生活真实的再现。纪录片之父开创了用影像记录社会的人类学纪录片类型代表作品:《摩阿拿》、《路易斯安纳州的故事》维尔托夫新闻纪录片的创始人创作观念:抓住现实的片段将其有意义地结合起来。在1917~1920年间,将零散的资料影片有选择的汇集起来,加上字幕,编辑成有意义的纪录影片,以后成为了新闻影片的式样。1922年,倡导了“电影眼睛”派的创作方法,主张使用“实况拍摄”,即不为被摄影者觉察的方法拍摄“生活即景”。格里尔逊20世纪20至40年代英国著名的纪录片导演。创作信条:“我们首先是宣传员,其次才是影片的摄制者”;“艺术是一把锤子,而不是一面镜子”格式及其追随者组成的“格里尔逊派”主张纪录片应有创造性地对真实生活场面做出处理,它是一种直接的宣传手段;同时又非常注意在再现真实生活场景时进行艺术加工。我国纪录片的几个发展阶段一、纪录片创作的起步期(1958~1978)二、纪录片创作的发展期(1979~1990)三、纪录片创作的繁荣期(1991~1996)四、纪录片创作的拓展期(1997~至今)一、纪录片创作的起步期(1958~1978)起步期的总体特征:1.以电视为载体的纪录电影1958年5月1日开播的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当天就播放了一部纪录电影《到农村去》,同年播放了第一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2.以宣传、报道为己任的新闻式纪录片3.以现实生活为内容的客观纪录4.以部分领导、学者为对象的小众传播代表作品:《收租院》二、纪录片创作的发展期(1979~1990)发展期的总体特征:1.以山水风光为代表的广阔题材,代表作品《话说长江》、《牧马姑娘》《大别上,我的故乡》2.一系列片为标志的丰富品类我国电视史上第一部电视系列片《丝绸之路》3.以《地方50台分钟》为代表的众多纪录片专栏4.主题先行风格占据主导地位代表作品及栏目:《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让历史告诉未来》,栏目《地方台50分钟》《话说长江》解析1.突破了传统的画外音解说的方式,首次在大型系列节目中采用固定的主持人,面对观众进行讲解。2.解说词注重口语化、形象化、通俗化,由主持人虹云、陈铎面对观众播讲,提到了主导、贯串的作用。3.该片避免了组织拍摄和摆拍的形式,采用挑、等、抢的拍摄方法,较多的运动长镜头,尽量真实地再现长江的壮丽风貌。三、纪录片创作的繁荣期(1991~1996)繁荣期的总体特征:1.纪录片与专题片分野日益明朗电视纪录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电视纪录片包括专题片和以再现事实为本的纪实性、报道性的各种电视节目:狭义的电视纪录片指电视艺术中对某一事实或事件的纪实报道的非虚构节目。电视专题片:指预定某种主题、对社会生活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给予集中、深入的报道的电视节目形态。2.注重再现原生态生活的纪实风格繁荣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整个中国纪录片风格演变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次转变。例:《望长城》该片以长城内外平民百姓的追踪、采访和真实记录,发出了中国纪录片纪实主义的第一声呐喊,开辟了中国电视纪录片客观纪录风格本体回归的新纪元。成为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的重要作品。3.以《生活空间》为代表的大众文化纪录片大众文化纪录片:指那些以记录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为主要任务的纪录片,他们在创作风格上力求纯朴、自然,以高收视率为目标,呈现出富有大众特色的纪录片文化。4.以获奖纪录片为代表的精英文化纪录片精英文化纪录片:指以人文主义精神为宗旨,试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构建一种具有“现代化”精神的文化价值观,以推进核心文化价值观的建立的纪录片。5.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大型文献性纪录片崛起6.多种创作牧师应运而生代表作品以及栏目:《望长城》,栏目《生活空间》、《纪录片编辑室》四、纪录片创作的拓展期(1997~至今)拓展期的总体特征:1.创作风格呈多元化发展趋势2.独立制作队伍的成熟独立纪录片《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八廊南街16号》等3.DV技术及个性化创作的兴起4.纪录片边远消解,娱乐功能彰显5.市场化进程的艰难推进代表作品:1.张以庆及其《英与白》2.段锦川及其《八廊街16号》3.《北京的风很大》《我们的留学生活》张以庆代表作:《周周的世界》、《英与白》、《幼儿园》“我一向坚持纪录片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私人化的东西。它是作者个人描述和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又说:“你要纪录‘纯粹’的‘客观’的现实,但却无法把自己排除掉,更不要说后期剪辑的过程。所谓‘客观’便成了自欺欺人的说词。”“我就是要用暗示、对比、强化等手段,表达我所长纪录片《英与白》第六届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评选中荣获了“人文与社会类”最佳长纪录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创新奖和最佳音效奖。最佳长纪录片奖评语:这是一部人文内涵丰富的影片。在变得越来越现代化的世界里,人类的情感元素却顽强地沿袭着。这一发现,使得影片具有绵长的冲击力。最佳创意奖评语:影片以独特的角度切入英和白的生活,又从他的平淡的生活中发掘出带有普遍人性的美。最佳导演奖评语:导演用心观察、深刻思考生活,自由地运用纪录片语言,将一个平常的故事讲得有声有色。最佳音效奖评语:音效真实自然,与画面融为一体,无可取代。《英与白》两大部分组成的:画面;字幕、音乐或歌曲声音的处理独到,除了全片贯以同期声外,片子一开头就加了一段意境悠远的、像是心灵深处哼出来的一段女生独唱房间中的电视机所播放的电视节目成了全片声音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纪录片的创作流派“京派”纪录片“海派”纪录片西部纪录片“京派”纪录片“京派”纪录片强烈地受到国家
本文标题:纪录片概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435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