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王羲之第一课时《兰亭集序》(局部)‖王羲之其人其书其事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1、王羲之其人2、羲之其书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书法圆转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被后代尊为“书圣”。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王羲之《黄庭经》墨迹(唐临本)《丧乱·二谢·得示帖》均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书。纸本。现藏日本帝室。3、羲之其事(1)袒腹东床晋代的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门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为什么烯鉴会选中王羲之?因为率真自然气度,行为举止未修饰,有真性情。《晋书·王羲之传》记下了这样一件事:“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王羲之为之感动,便派人去集市买来几把扇子,取出随身带的笔墨在扇上挥毫,一一题款落印。然后对老婆婆说:“老人家,你为我斩杀了心爱的大白鹅,我很是过意不去,请把这几把扇子拿到市上,卖上几串钱,算是我对你的补偿吧。”(2)鹅池王羲之听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十几只好鹅,就特地跑到道观去欣赏,并且不惜重金,希望道士把鹅卖给他。但是无论王羲之如何请求,道士就是不肯。后来道士说:“若你帮我写一部《道德经》,我就把鹅送给你。”王羲之听了,非常高兴,说:“这有什么困难,你为何不早说?”立刻进道观写字,完成后才欢欢喜喜地赶着这群鹅回家。(3)以书换鹅‖背景介绍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体知识《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文体知识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如《兰亭集序》。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如《送东阳马生序》。‖生词注音癸丑()会稽山()修禊事()激湍()流觞()骋怀()放浪形骸()趣舍万殊()一契()嗟悼()彭殇()ɡuǐkuàijīxìtuānshānɡchěnɡháiqūqìjiēdàoshānɡ‖整体感知第一部分(1、2自然段):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第二部分(3、4自然段):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1、第一部分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兰亭盛会的?在原文中找到对应语句2、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3、为什么没有音乐?4、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5、从第一段中用词简约、格调淡雅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性格?‖预习安排王羲之第二课时‖创设情境修竹风吟,似闻群彦咏;清流雾结,想见大王书。寄傲林丘,三春陶和气;散怀山水,千载挹遗芳。‖课文研读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第1自然段ɡuǐ介词结构“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后置春季的末一个月一种祭礼高高的竹子都县名映衬、围绕酒杯排列旁边乐器繁盛作诗举行的都常识了解:天干地支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第2自然段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和风用来放开、敞开穷尽实在自然万物这1、第一部分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兰亭盛会的?在原文中找到对应语句‖自主学习兰亭集会的盛况(记叙)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目的修禊事也环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信可乐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天气活动人物感受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问题归纳人众时美事趣兴雅2、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地胜情真‖自主学习乐人众: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地胜: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事趣:流觞曲水,一觞一咏时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兴雅:仰观俯察,游目骋怀‖问题归纳3、为什么没有音乐?‖自主学习原因是这里美妙的情景不需要音乐。这里的山不但高俊,而且有“茂林修竹”赋予它盎然生气,这里的水“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足以显示出这些流水的神采飞动。可以想象在这优美的环境之中,清波之上,一只只盛满美酒的羽觞飘来,人们胸中一阵阵畅叙怀抱的话语飘出,与大自然中各种动听的声音相合,不是一首绝美的音乐吗?作者与众人都被这大自然的美陶醉了,此情此景人为的管弦之声不是显得太多余了吗?‖问题归纳4、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自主学习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问题归纳5、从第一段中用词简约、格调淡雅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性格?‖合作探究第一段里用词,无论是模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达到了简而不能再简的程度,真可谓“惜墨如金’其景色的描写极力造成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集会可以说是良辰美景之中的赏心悦事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从未过分表露,笔端的兴奋字眼从不轻易滑落,只在结尾处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但仍保持笔势的从容沉稳,可见文字格调的淡雅,正是作者思想性格的体现。‖问题归纳(一)词类活用A.形容词作名词:1.群贤毕至(贤,意为“有才有德的人”)2.少长咸集(少长,意为“少者”“长者”)B.名词作动词:1.一觞一咏(觞,意为“喝酒”)C.使动用法1.游目骋怀(使…游动;使…奔驰)‖课堂小结(二)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2.定语后置:①仰观宇宙之大。②俯察品类之盛。3.省略句: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1、解释下列红色字的含义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茂林修竹引以为流觞曲水一觞一咏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是日也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一种民间习俗都都长把……作为(古今异义)酒杯喝酒岸边、水旁热闹这物品、物类繁多用来…….(古今异义)尽、穷尽乐趣实在‖反馈练习3.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当其欣于所遇B.亦自缢于庭树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D.引以为流觞曲水2.与“信可乐也”中的“信”相同的一句是:[]A.信言不美,美言不信B.言必信,行必果C.文信美矣D.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C言语真实讲信用实在,的确相信D状语后置省略句1、背诵全文2、做p31课后练习第二题3、写一段话,把“崇山峻岭”“清流激湍”“游目骋怀”“情随事迁”五个词用进去,描写恰当,内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布置作业王羲之第三课时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静噪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第3自然段悟:通“晤”面对面高兴的样子附着过去、以前高兴或:有的人依着,随着趣:趋向、取向长至、及句首发语词第三段所议论的问题是———————。问1:作者的议论跟前一段是怎样联系的?死生亦大矣‖自主学习用“人之相与(人的交往),俯仰一世(过得很快)”句承上启下,由此引发对生活的感慨,自然之极。接着作者指出两种生活方式的人,都是在美好的时光中“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事过境迁,又留恋于过去的美好时光,即留恋于生之乐。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终期于尽),死即失去美好的生活,多让人心痛,至此,作者得出“死生之大”的观点是水到渠成。‖问题归纳感慨人生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死生亦大矣痛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问题归纳‖自主学习这种痛是什么呢“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又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问题归纳“况修短随化……”:况且人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是长还是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自然是自在、自足的,而人生需要外在的事物来满足。自然是永恒的,人生却如此短暂且欲望无尽,而且更多时候是“心想而事不成”,这样,“人生的矛盾”又是绵绵无尽的。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这种“痛”是痛什么?——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问4:请概括这一段的内容。第一层“夫人之相与……放浪形骸之外”。“夫”字为抒发感慨的标志。作者从人们为人处世的方式入手,把人们的交往分成两种形态:静态(内向)和动态(外向)。作者意在以此为切入点,引出第二层的感慨。“虽趣舍万殊……岂不痛哉!”抒情议论为主,引出“死生”这一人生重大问题,抒发人生无常,情随事迁的伤痛之感。王羲之第四课时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时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第4自然段临:面对本来一一记下纵使明白意动用法,把…看做一样形容意动用法,把…看做相等……的原因情趣、情致理清这部分思路首先,作者陈述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其次转入对人生的深入抒写,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再次作者发出“后之视今”的感叹,最后交代了作品的成因,总结全文。‖整体感知很多人都说这段以“悲”为感情基调,那么它是不是真的“悲”呢?‖合作探究钱钟书曾说“目光放远,万事且悲”。魏晋时代,由于社会黑暗,现实残酷,人们便转向了内心世界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魏晋时代人们的精神是最
本文标题:兰亭集序(完整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462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