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2010年高考地理中国地理复习课件4
2010高考中国地理复习系列课件福建省长泰一中姚秀元ctyzyxy@126.com04《中国气候》教学目标课标:•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考点:•1.掌握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2.掌握我国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3.了解我国温度带及于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4.认识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考点:•1.学会用地图和资料,得出我国气温、降水分布特点,分析形成原因。•2.运用资料分析主要气象灾害对生产、生活的影响。1、中国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1)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读一月等温线图注意:•①0°C等温线——秦岭—淮河•②等温线的疏密(与7月等温线比)•③几处等温线拐弯处:横断山山河相间处:山谷等温线向北凸,山岭等温线向南凸;雅鲁藏布江谷地:等温线向上游凸兰州附近河谷•④地形对冬季风的影响: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台湾难以受冬季风影响。•⑤最低温处——漠河冬季(1月)气温分布特点:①南北温差很大,越往北去,气温越低,②东部等温线与纬线比较接近平行,西部则等温线比较弯曲,而且一些地方等温线出现闭合。特点①成因:一受纬度因素(太阳辐射)影响较大,因为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越往北不但太阳高度角小,辐射弱,而且白昼时间短,南北方接受太阳辐射热量差值大。二受冬季风影响,因为北方比较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势力强,影响大,降温幅度大,而南方远离冬季风源地,并且经过重重山岭阻挡削弱作用,受冬季风影响降温少,又进一步加大了南北温差。特点②成因:东部地势较低,地表起伏小,地形对气候影响小,纬度因素起着主导作用,所以等温线分布大致与纬线平行。而西部地势高,地表起伏大,地形因素对气候影响作用大,成为主导因素,因此温度分布与等高线分布比较一致,所以等温线比较弯曲,甚致出现闭合(盆地或或山地)。(2)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读七月等温线图注意:•①汾河、渭河、黄河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等温线弯曲原因•②吐鲁番盆地高温、闭合原因•③台湾岛、海南岛等温线闭合原因夏季(7月)气温分布特点:①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②东部等温线与海岸比较接近平行,西部则等温线比较弯曲,而且一些地方等温线出现闭合。特点①成因:因为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越往北白昼越长,虽然北方太阳高度角比南方小,辐射相对较弱,但是北方的白昼,太阳照射时间长,使南北方接受太阳辐射热量差值变小。加上来自热带海洋的夏季风可以直接影响到华北东北,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夏季增温特别强烈,从而形成南方温差不大,全国普遍高温的特点。特点②成因:夏季由于南北不同纬度获得太阳辐射量差异小,使纬度因素作用减弱,导致海陆位置作用增强,特别是夏季东部季风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控制,加强了海陆因素的作用而成为主导因素,所以东部等温线与海岸比较接近平行。西部因地表起伏大,地形因素成为主导因素,山地因海拔高而成为冷中心,盆地因海拔相对较低和盆地热效应而成为热中心。所以等温线比较弯曲,而且一些地方等温线出现闭合。【典型例题1】(200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Ⅱ)下图为我国某地区1月、7月等温线图。读图,回答(1)~(3)题。(1)造成甲、乙两地1月等温线闭合且数值低于周边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位置B.地形C.人为因素D.距海远近B(2)影响7月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位置、地形B.地形、海陆差异C.人为因素、海陆差异D.纬度位置、人为因素(3)下列四组地方,气温年较差相差最大的是()A.甲地、黄河口附近B.石家庄附近、黄海沿岸C.丙地、乙地D.甲地、丁地BB【典型例题2】(2003全国文综,36)(24分)古人在一篇游记中写道:“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据此和图4,回答下列问题。(1)图4中有6个经纬线交点,其中与游记作者登临之地相距最近的交点的地理坐标是。作者北顾的是高原的深秋景色。(8分)115°E,41°N内蒙古(2)描述图中10℃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l6分)10℃等值线东半段接近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4分)主要受纬度(太阳辐射)因素影响(4分),该等值线西半段因受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黄土高原东缘)影响(4分)呈东北—西南走向。(4分)【典型例题3】下图是“我国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A地比图中同纬度其他地区的气温年较差________(大、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2)分析图示地区由南向北气温年较差增大的主要原因。小地形南部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年较差小;北部夏季暖热,冬季寒冷,且冬季气温远低于南部,气温年较差大。(3)B地区和C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比较两地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农业生产条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表格中。B地区C地区商品粮基地名称农业地域类型优势自然条件限制性自然条件江淮地区三江平原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热量丰富;降水充足;灌溉水源充足平原面积广阔;土壤肥沃水旱灾害频繁热量不足2、中国温度带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要因素。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为此,可把≥10℃的持续期,视为农作物的生长期。把≥10℃持续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积温反映了一个地方生长期内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根据积温的多少,我国自北向南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另外,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见下图)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温度带范围≥10℃积温作物熟制寒温带黑龙江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1600℃一年一熟。早熟的春小麦、大麦、马铃薯等中温带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北部。1600---3400℃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玉米、谷子、高粱等。暖温带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3400---4500℃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冬小麦复种早熟糜子、荞麦等,或冬小麦复种玉米、谷子、甘薯等。亚热带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4500---8000℃一年两熟到三熟。稻麦两熟或双季稻。双季稻加冬作油菜或冬小麦。热带滇、粤、台的南部和海南省>8000℃水稻一年三熟。高原气候区青、藏、川西<2000℃可种早熟的青稞3、中国降水分布特点(1)空间分布: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如下③成因-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推移规律:(一般正常年份)5月(春末)夏季风开始在南部沿海登陆,雨带(锋面雨)位于华南地区;6月(夏初)夏季风进步增强北进,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季节);7月中旬(盛夏)至8月雨带北移到华北和东北地区(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出现伏早)9月冬季风增强南下,夏季风开始南撤,雨带随之迅速南移;10月冬季风频频南下,夏季风在大陆上消失,雨季随之结束。夏季风的进退受太平洋西部副高控制,而太平洋西部副高的兴衰常常是不稳定的,势必导致雨带推移出现异常,而造成我国南北方大面积的水旱灾害。【典例题1】读“中国东部雨带示意”图,回答第(1)~(2)题:(1)根据雨带在Ⅰ、Ⅲ地区的时间,可以推论,在一般年份,雨带移至上海地区的时间一般是()A.4~6月B.6~7月C.6~8月D.5~8月(2)如在7月以后,雨带仍未推移进入Ⅰ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将可能产生的灾害状况是()A.南旱北涝B.南北皆旱C.南涝北旱D.南北皆涝BC4、中国干湿区一个地区当水分收入大于支出时空气湿润,反之,水分收入小于支出时空气干燥。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把我国划分为:四类地区。发即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干湿区干湿状况分布地区植被农牧业湿润地区年降水量>800mm降水量>蒸发量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东北三省东部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森林水田耕作业为主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400mm降水量>蒸发量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森林草原旱作农业为主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400mm降水量<蒸发量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分。草原畜牧业、灌溉农业干旱地区年降水量<200mm降水量<蒸发量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和青藏高原西北部多荒漠畜牧业为主、绿洲农业、灌溉农业5、中国气候特征及其成因①气候复杂多样。这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形成多种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组合,加上地形的多样性,特别是高海拔的山岭和高原都增加了气候的多样性。大体上,我国的东部地区为典型的季风气候,由北向南分别有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为干旱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地区则形成了独特的高山气候。•②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原因是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洋西岸和最大的大陆东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风向的季节变化大,冬夏季风的性质差异也就很大。在典型的季风环流控制下,冬季我国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带最冷的地方;夏季我国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带(除沙漠地区以外)最热的地方。因此,我国大部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世界同纬度地区偏大,而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也都较大,说明我的季风气候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点。•③雨热同期。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具有雨热同期特点。6、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含义说明如下:立春春季的开始。雨水开始降雨的意思。惊蛰是说天气转暖,渐有春雷惊响,冬眠的昆虫(蛰zhí虫)开始活动了。春分春季昼夜长短等分的一天。清明天气晴朗明洁,草木复生的意思。谷雨雨生五谷的意思。表示从此以后,降雨增多,有利于谷物的生长。•立夏夏季的开始。•小满表示冬小麦籽粒逐渐饱满,快要成熟了。•芒种表示带芒的农作物进入夏收夏种时期。•夏至至是最的意思。夏至是夏季昼最长、夜最短的一天。•小暑进入暑热的时期。•大暑夏季最炎热的时期。•立秋秋季的开始。•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从此以后,暑天将终止。白露表示露色发白,天气渐凉了。秋分秋季昼夜长短等分的一天。寒露表明气温下降,露色由表面的白,变寒。霜降开始降霜的时候。立冬冬季的开始。小雪开始降小雪的时候。大雪降大雪的时候。冬至冬季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小寒进入冬季寒冷的时期。大寒冬季最寒冷的时期。以上二十四节气,是自古以来,我国黄河流域劳动人民长期摸索一年中气候变化,以及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而总结出来的。这是很有价值的经验总结和创造,一直流传并使用到现在。由于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气候和农业生产的情况不一样,但是二十四节气的演变规律大体相似,各地多因地制宜,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参照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及时安排农业生产和生活。二十四节气的成因与四季的成因相同,是一年中地球绕日公转时,由于地球在公转轨道(黄道)上位置的变化,地面所受光热有时多,有时少。这样就引起了地面气候的逐渐递变。人们把一年中气候变化的情况,分为24个阶段,每段约半个月时间,在阳历的每个月里有两个节气。一年共有二十四节气(见下图)。每个节气开始的日期,在阳历中几乎不变,上半年的节气都在每个月的6日和21日前后;下半年的节气都在8日和23日前后。因此,人们编了一首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来六十一,下半年来八十三。这首歌诀可以帮助我们对二十四节气名称、顺序和日期的记忆。节气在农历中是没有固定的日期的。7、中国主要气象灾害(1)寒潮①形成:每年秋末、冬季和初春,常有强冷空气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侵入我国。这种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现现象,这样的冷空气过程称寒潮。寒潮的标准各地标准不一,如长泰寒潮标淮是48小时内平均气温下降7℃以上或过程降温≥9℃,而且过程中最低气温降到≤6℃,称为一次寒潮。•②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到寒潮的影响,只有西藏、云贵地区受寒潮影响较小。•③危害:•寒潮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它带来的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对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常造成危害。一强烈的降温会使农作物受冻害,尤以春季和秋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寒潮对南方冬季过冬作物的危害也较大;二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
本文标题:2010年高考地理中国地理复习课件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495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