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必修三优化复习课件7
基础知识梳理一、群落的结构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的集合。2.物种组成(1)丰富度:群落中数目的多少。(2)特点:不同群落不同。(3)探究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种群物种丰富度基础知识梳理3.种间关系(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2)竞争①概念: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等。②结果:相互抑制或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劣势甚至灭亡。资源和空间基础知识梳理(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4.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现象。体表彼此有利分层基础知识梳理(2)水平结构: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二、群落的演替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代替的过程。另一个群落基础知识梳理2.类型(1):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物,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初生演替基础知识梳理有人根据生物群落的概念说“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你认为他的这种说法正确吗?基础知识梳理(2):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火灾过后的草原。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和进行。次生演替繁殖体速率方向基础知识梳理【思考·提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根据群落演替的概念,演替应是其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的过程,大火、洪水、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会在短时间内改变一个群落,但即使没有这些灾难,群落也是会发生演替的,演替现象是一直存在的,它贯穿着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在自然状态下,演替的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种群稳定性的提高。核心要点突破一、种间关系的比较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互利共生(1)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2)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大豆与根瘤菌寄生无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蛔虫与人;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核心要点突破竞争(1)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的不同物种间竞争越激烈(2)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捕食(1)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2)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羊和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核心要点突破【易误警示】(1)两种生物之间可能有多种种间关系。(2)上述种间关系都有利于种群的进化。核心要点突破即时应用1.下图(一)中所示的生物间关系,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二)在坐标系中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图(一)(二)中所表示的生物关系配对正确的一组是()核心要点突破A.①-甲B.②-甲C.③-丙D.④-乙核心要点突破解析:选A。图(一):①中A、B两种生物在营养上互惠互利,两者关系应为互利共生;②中同种生物为共同的生活条件而发生的关系应为种内斗争;③为捕食关系,且A为捕食者,B为被捕食者;④中A、B两种生物为了共同的生活资源而发生的关系应为竞争。图(二):甲中两者在曲线上是处处平行的,应为互利共生关系;乙中两者在曲线上呈相反关系,应为捕食关系;丙中一种生物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数量减少,且有灭亡情况,故应为竞争关系。核心要点突破二、群落演替的理解1.群落演替的原因(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核心要点突破(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5)人类活动的干扰。2.群落演替的过程群落演替的过程可人为地划分为三个阶段:(1)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核心要点突破(2)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或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3)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地进入协调进化,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核心要点突破即时应用2.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初(原)生演替历程短,速度慢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核心要点突破解析:选D。初生演替所经历的时间一般较长,速度慢;群落演替的结果往往是生物多样性增强;演替早期,群落中的弱势种群由于自然选择的压力,其基因频率往往会发生显著变化,但优势种群无自然选择压力,其基因频率往往相对稳定;D项内容属次生演替的实例。实验专题探究1.调查类实验结果的表示方法(1)现象描述法:如“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实验结果可以用多度等级“多、较多、较少、少”等表示。(2)数据统计法:如“调查某地某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实验结果可以通过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计算得出的数据来表示。调查类实验结果的分析实验专题探究2.结果分析的方法对比现象变化或数据变化,找到规律,得出结论。3.典例分析下表是某小组同学对某地区一定区域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结果(单位:株/m2),请分析豚草在2004—2008年间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类型及三种植物中占有生存优势的是哪种?实验专题探究分析:通过比较2004~2008年间豚草的种群密度(数值变化),得出它的种群密度持续增加,其种群数量增长呈“J”型曲线;而龙葵和狗尾草的种群密度持续减少,说明豚草存在着明显的生存优势。年份种类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豚草0.30.61.01.62.3龙葵6.23.81.50.30.1狗尾草10.09.28.06.85.5实验专题探究实战演练(2008年高考广东卷)下表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土壤中螨类孳生与某化工厂重金属铬污染的相关性结果。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采样位点距化工厂的距离(km)0.0111030(远郊农田)铬浓度(mg/kg)0.250.210.120.08螨类密度(个/m2)16480226510471069实验专题探究A.污染区内螨类密度显著提高B.实验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计算螨类数量C.螨类可作为土壤铬污染的指示生物D.螨类物种丰富度与铬污染相关实验专题探究解析:选D。分析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铬浓度越高,污染区内螨类密度越高。螨类由于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活动范围小,实验常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进行计算。螨类密度与铬浓度有关,因此可作为土壤铬污染的指示生物。表格中未反映出螨类物种丰富度的变化。(2009年高考浙江卷)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X、Z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高频考点例析考点一生物的种间关系例1高频考点例析A.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B.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C.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D.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高频考点例析【解析】由图甲与乙比较可见:Y(第一营养级)的5种生物中,3种数量在减少,1种数量没有变化,而1种生物种群数量在增多;同时,X(第二营养级)的3种生物中,2种数量没有变化,而1种的数量大量减少;Z(第三营养级)的2种生物中,1种数量无变化,而1种数量大幅增加。由分析可见,由于Z营养级捕食者增多,X营养级的某些生物类群(被捕食者)的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高频考点例析Z营养级的生物并非专一,因此其数量增多是因为其食物来源相对丰富;Y营养级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性和Z营养级生物对X的制约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X营养级之间竞争关系不明显,因为一段时间内的个体数量发生变化后,两种生物数量不受影响,只有一种生物数量变化显著。【答案】A高频考点例析考点二群落的结构例2(2008年高考海南卷)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群落中()A.物种组成比甘蔗田简单B.动物没有分层现象C.物种组成比甘蔗田复杂D.植物没有垂直结构高频考点例析【解析】该杂草地中的生物构成群落,动、植物都具有垂直分层现象。因甘蔗田弃耕后,人为干涉因素消失,导致弃耕的甘蔗田物种组成更复杂。【答案】C高频考点例析考点三群落的演替例3(2008年高考广东理科基础)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群落的原(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C.群落的原(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高频考点例析【解析】随时间的推移,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过程叫群落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叫初生演替,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光照条件影响着动物的分布、生理、繁殖等,故影响动物群落的演替。【答案】D随堂即时巩固点击下载课时活页训练点击下载章末网络构建
本文标题: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必修三优化复习课件7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495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