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意义姓名:***学号:*********学院:************任课老师:*****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概论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意义摘要:关于科学精神,国内科学哲学界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将主要对科学精神的概念及其内涵进行探讨,认为科学精神是科学家为达到科学活动的目标而应遵循的价值规范体系,科学精神的内涵包括平等、合作、求实、理性、批判、创新。随着科学成就对人类影响力的扩大,科学的目标不再只是对知识的追求,还要服务于社会,因此科学精神的内涵也会不断扩展。本文将仅就科学精神的内涵以及科学精神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谈谈个人的认识。关键词:科学精神;内涵;重要意义最近几年,科学精神在我国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语,关于科学精神的研究也已成为热点,而且也应当成为热点。因为弘扬科学精神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科学的精神价值与它所带来的物质方面的巨大成就对人类的文明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弘扬科学精神首先需要搞清楚什么事科学精神,只有了解了什么事科学精神,才能够进一步的讨论起内涵和所带来的重大意义,才能明白弘扬和宣传其价值所在。研究科学精神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可以让社会从科学精神的角度理解科学家和科学事业。虽然“科学精神”作为一个词语已经得到广泛的流传,但是科学家的行为模式有时候并不被民众所接受和理解,甚至有时,科学家显得不通情理,这恰好是以为科学精神和社会交往准则所产生的差异所致,因此正确理解科学精神也是沟通科学与社会之间的重要纽带。什么是科学精神通过阅读资料可以得知,希腊人开了科学精神之先河。他们热爱自由,不肯屈服于暴君,其民主体制年轻而富有活力。他们热爱生活,天性乐观,他们崇尚理性和智慧,热爱真理,对求知有一种异乎寻常的热忱。他们把自然作为一个独立于人的东西加以看待,把自然界看成一个有规律的、其规律可以为人们把握的对象。从而创造了一套数学语言力图把握自然界的规律。在人类历史上,是希腊人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观,这正是科学精神最基本的因素。科学精神是随着人类在探索自然、社会的科学实践活动中逐渐陶冶而成的,是建立在科学思想基础之上,促进科学发展的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科学精神是从事科学活动的主体。科学家所需要遵守的伦理观念和价值规范,作为一种独特的规范要求,它约束科学家的行为准则必须服从于科学活动的目标要求。在国外关于“科学精神”的研究中,美国科学社会学家RobertMerton的论述最为系统。1942年,他在“科学的规范结构”一文中提出,科学的精神气质是指约束科学家的有情感色调的价值和规范综合体,科技共同体理想化的行为规范概括为普遍性、公有性、祛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性,通过被科学家内化形成科学良知。尽管科学精神特质并没有被明文规定,但它可以从体现科学家的偏好、从无数讨论科学精神的著述和从他们对违反精神特质的义愤的道德共识中找到。美国著名生物学家RobertLefkowitz在“科学精神”一文中指出,真正的科学精神尤其体现在激情、创造性以及诚信三个方面。竺可桢曾经讲过“科学精神是什么?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这就是说只求真理,不管个人的利害,有了这种科学的精神,然后才能够有科学的存在。科学精神的内涵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不同论者的侧重点不同。在任鸿隽看来,科学精神包括两个要素:崇尚实证和贵在准确。在竺可桢看来,科学精神的内涵包括:不盲从权威,不计利害,虚心,专心,求是。在周光召看来,科学精神的内涵是:民主精神、创新精神、团队精神,以及求实和怀疑精神。科学精神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求真精神,创新精神、实证精神,进取精神,协作精神,包容精神,民主精神,理性的怀疑精神,献身精神,开放精神等等。求实精神就是我们平常所熟知的实事求是精神,它包含有三方面的含义:首先是认识的客观性。科学活动的首要目的就是获得科学知识。关于自然界的客观认识,客观事实是科学研究的材料,观察与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客观认识是科学研究的结果,追求客观性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所谓客观性是面对科学家群体而言的,这不同于绝对的客观性,因为认识过程本身就有主观性介入,科学认识之所以成立,就在于科学研究的过程是公开的,从程序到结论都可以重复,所以客观性不是独立于主体之外、与主体无关的自在性,而是一种群体的共识。其次是对待他人成果的客观性。科学认识的发展从来都是一个系统的链条,不存在完全与他人劳动无关的成果,创新是建立在继承基础上的,所以客观地承认他人的劳动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准则。求实精神还包含有一层意思,即不夸大科学的作用,对科学的价值和功能实事求是地评价、理解和使用。虽然科学对所有与人类有关的领域进行渗透,但应该承认,无论是科学方法还是科学成就,它的应用范围都是有限的。盲目崇拜科学无限扩展的能力,这种唯科学主义思想最终不是危及人类就是伤害科学自身。创新精神既是由人类的本质特征决定的,也是科学体制的规范原则,而且还是现代社会对科学事业的必然要求。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是科学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活动正是人类对自然规律不断探索,揭示出前所未知的性质和规律的过程。创新是科学的生命所在,科学发现与物质生产不同,物质生产可以成批地复制,而在科学研究中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对科学家独创性的承认与尊重是科学体制首要的功能表现。严格说来,创新不属于人类的智力问题,而是制度问题,只要有适当的制度安排,创新就会作为必然的结果出现,在这一点,科学体制的要求符合人类的本来特性。科学体制把独创性定义为一种最高的价值,因此使得承认一个人的独创性成为人们主要关心的东西。科学体制对创新的奖励制度导致了科学家对科学发现优先权进行争夺,而且科学家谦逊的美德不足以对抗在独创性方面的制度上的要求。科学领域的激烈竞争是一种客观的事实存在,这并不一定来自于科学家自身性格的原因,也不属于实现科学目标的必要的行为准则,所以很难将其归之为科学活动的价值规范。从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来看,尽管科学在早期阶段对社会的作用无足轻重,但从19世纪的中后期开始,科学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科学家的职业角色出现获得了社会的认同,科学需要社会的支持,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的进步,科学与社会之间呈现出相互依赖的特点。理性的怀疑精神是新科学产生的基础,对于前人的任何理论、公式原理进行大胆的、理性化的怀疑,不畏权势,科学理论才能得以发展、更新、细化。众所周知,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学、政治学以及物种排列等方面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但是近日,他的知识会被看为一些未经验证的论据与迷信思想的混合物。马克思曾经说过,大胆的怀疑科学活动是理性的事业。因此,一切科学活动都要放在理性的法庭面前审视,这一过程不仅倡导怀疑,同时也倡导批判,一旦丧失了或停止了争鸣,科学的生命也就断了。有的观点认为献身精神也是科学精神的一种,献身既可以指将全部的思想、精神专注于科学事业而不顾其他,比如独身。也可以指科学家为坚持真理献出生命。也可以指居里夫人在从事放射性研究而深受其害乃至于献出生命。为科学而献身是为了抗争来自科学体制外部其他制度的压迫,这个问题不是仅靠科学家所能解决的,如果抗争要以付出生命为代价,这对科学家是不人道的要求。居里夫人这种情况也属于特例,科学家从事危险的研究工作也并非不在意生命安全,被动献身和主动献身不同,主动献身近乎于自杀。献身精神是一些科学家身上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但不能构成具有普遍意义的规范标准。科学精神的重要意义随着科技左右人类的力量越来越强大,除了现今全球存在的的核武器,信息、生物、材料、能源,几乎所有科学领域的伟大成就,都可能被用来危害人类的长远发展。当科学活动的成果与人类的整体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时候,科学的目的就不仅仅是为了扩展正确无误的知识,还需要考虑增进人类的福祉,科学精神的内涵发生变化势在必然,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关注成为科学家理所应当的、不能回避的社会责任。科学家升华的社会觉悟,构成了科学精神新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丰富了科学精神的内涵。科学精神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他将长时间指导我们的工作,带领我们走向胜利。科学精神就是求真务实的精神,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我们要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在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医疗、住房、教育、社会保险等民生问题上,应当采取科学的办法和措施,唯有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才能真正的为群众分忧解难。科学精神也是一种改革创新的精神。只有全面发展改革创新,各项工作才能与时俱进。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可以揭露社会上假科学、伪科学和封建迷信的伪善面目,反对精神污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上假科学、伪科学以及封建迷信活动的泛滥及其影响国家的生产和发展,社会认识根源和历史根源。在我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初期,由于人们缺乏基础的科技科学知识,导致工业化进程十分滞后,劳动力生产率低,人民群众大力劳作却难以摆脱落后、贫困的苦境,难以解决广大人民的温饱问题,而这一部分民众也容易被欺骗从而上伪科学的当。改革开放经济建设过程中,落后的思维、腐败官僚等借助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和法制不健全、人民科学文化程度地下之机,宣传伪科学,甚至打着宗教口号进行违法犯罪活动。随着我国的逐渐壮大、经济文化体制的逐步完善,全社会都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这一观念的形成建立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建立,提出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对科技发展和各项工作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反复实践。因此,知识,科学精神的创造、生产、传播和学习将逐渐成为人类社会最为重要的活动。掌握了科学知识,具备了科学素养维护了我们国家的正常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秩序,阻止社会上假科学、伪科学、封建迷信活动的大肆泛滥。参考文献:[1][美]R.K.默顿著.鲁旭东,林聚任译.科学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上、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2]RobertJ.Lefkowitz,TheSpiritofScience,[J].Clin.Invest.Volume82,August1988,375-378.[3]戴锐.科学精神的几种误读及其矫正[J].科学-经济-社会出版社,2003(1):63-66.
本文标题:自然辩证法读书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498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