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4/17/202012中甲:刘启鸿1《生理学》Ι.绪论一、名词解释1.内环境:细胞生存的外部环境,即细胞外液。2.负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反过来制约或削弱了控制信息的作用。3.正反馈:反馈信息促进或加强了控制信息的作用。4.兴奋:在静息状态下,兴奋性细胞因受有效刺激而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5.内环境稳态:细胞外液是细胞生存的内环境,其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均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二、填空1.生理学研究的三大水平是指(细胞分子水平)、(器官系统水平)和(整体水平)。2.生理功能调节的三大方式是(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与(自身调节)。三、简答1.简述人体机能调节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答:人体机能调节的主要方式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与自身调节三种。其中,神经调节为最主要方式,具有精确,迅速,短暂与局限等特点;而体液调节具有广泛,持久,缓慢的特点;自身调节为不依赖于以上两种调节而发生的适应性反应,其作用特点是具有局限性与有限性。Ⅱ.细胞的生理功能一、名词解释1.阈电位:能触发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2.兴奋性:一切活细胞,组织或有机体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3.阈值:能引起组织发生兴奋(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4.静息电位:细胞处地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内外存在的电位差值。5.动作电位:当可兴奋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予一个有效刺激后所记录的一系列的膜电位变化过程。二、论述题1.试比较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答: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区别如下所示:区别点:局部电位动作电位刺激强度阈下刺激阈上或阈刺激传播特点电紧张性扩不减衰性扩布电变化特点有(时间、空间)总和现象无总和现象,无“全或无”特点有“全或无”特点4/17/202012中甲:刘启鸿22.试述静息电位的形成原理,列举实验证据说明静息电位相当于K+的平衡电位。答:静息电位是细胞外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它的产生机理是由于细胞内,外K+分布不均衡以及静息时细胞膜只对K+具有选择性通透所致。几乎所有生物细胞,其膜内外离子的分布特点都是膜外Na+多K+少,而膜内则为K+多Na+少。在静息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于是K+顺浓度差而扩散到膜外,而膜内带负电的大分子物质不能透出而留在膜内,结果造成膜内外的电位差,即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这种电位差承受着K+的继续外流而加,并对K+外流起阻碍作用。当浓度差(K+外流的动力)和电位差(K+外流的阻力)达到平衡时,此时K+的净通量等于零,膜内外的电位差就相对稳定其一水平不变,这个电位差就称为K+的平衡电位,也就是静息电位。3.试述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列举实验证据说明锋电位相当于Na+的平衡电位。答:动作电位是指组织兴奋时产生的扩布性电位变化。产生原理是: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后,Na+通道被激活,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Na+顺浓度差迅速内流因而膜内负电位减小。当膜内负电位减小到某一临界水平值时,Na+通道全部开放,Na+顺化学浓度梯度迅速内流,直到促使Na+内流的浓度差和阻止Na+内流的电位差这两种力量达到平衡时,Na+通道很快关闭,膜对K+通透性增大,导致膜内负电位迅速上升,直至恢复到静息值即复极相。当复极化结束后,膜内外的离子分布与静息状态不同,此时通过膜上Na+-K+泵的作用,把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进入膜内的Na+泵出膜外,把流到膜外的K+泵入膜内,以恢复兴奋前的离子浓度。Ⅲ.血液一、名词解释1.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二、简答题1.血浆渗透压是如何构成的?其相对稳定有何生理意义?答:血浆渗透压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晶体渗透压,主要由NaCl形成;另一部分是胶体渗透压,主要由白蛋白形成。其生理意义: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维持血浆和组织间的水平衡。2.血小板有哪些生理功能?答:其功能:①参与生理性止血;②促进血液凝固;③对血管壁的营养支持功能。3.输血原则是什么?答: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同型血相输、成分输血。Ⅳ.血液循环一、名词解释1.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所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2.心指数: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3.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4.期前收缩:产生于相对不应期的兴奋称为期前兴奋。期前兴奋引起心肌收缩称为期前收缩。5.代偿性间歇: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4/17/202012中甲:刘启鸿36.血压: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7.微循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二、简答题1.简述心输出量影响因素答:房室交界传导速度缓慢,延搁时间较长的现象称房室延搁。其生理意义:使心房收缩完毕之后,心室才能发生收缩,故心房收缩可进一步将其中血液挤入心室,增加心室充盈量,从而增加输出量。2.何谓房室延搁?有何生理意义?答:①前负荷:即心室舒张未容或压力。在一定范围内,前负荷增大,搏出量增多。但前负荷过大,超过一定限度,搏出量反而减少。②后负荷:即动脉血压。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动脉血压升高,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缩短,搏出量减少;反之,搏出量则增加。③心肌收缩性增强,搏出量增多;反之则少。整体内,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可增强心肌收缩性。④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增快,心输出量增多;但过快过慢反而减少。三、论述题1.试述影响动脉血压因素与机理?答:①搏出量: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搏出量增加,血压升高,尤其是收缩压升高;搏出量减少,收缩压降低。②心率:在其他因素不变时,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尤其是舒张压升高。③外周阻力:在其他因素不变时,外周阻力增大时,血压升高,主要是舒张压升高;反之,舒张压降低。④循环血量和血管容积;当循环血量减少或血管容量增大时,可导致动脉血压降低。⑤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大动脉硬化,缓冲血压的作用降低,可使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2.正常情况下,人体主要以何方式调节血压?并阐述其生理意义。答:人体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血管壁内有压力感受器,能感受动脉血压对血管壁的牵张刺激。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主动脉弓的管壁扩张程度加大,压力感觉器所受的牵张刺激性强,由窦神经,主动脉神经传入延髓的冲动增多,使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增高,而心交感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降低,于是经迷走神经传至心脏的冲动增多,经心交感神经传至心脏的冲动减少,心跳变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同时由于经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传出冲动减少,血管舒张,外周阻力减少,由于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降低血压下降,故又称减压反射。而当动脉血压突然降低,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因受到的刺激减弱,传入冲动减少,减压反射减弱,使血压升高。由此可见压力感受器反射对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具有重要生理意义。3.心脏射血基本原理与过程?答:基本原理:(1)心肌节律性舒缩引起的压力变化是血液循环的动力;(2)心脏瓣膜规律性启闭控制血流方向,使之始终朝单一方向流动。过程:心室收缩→室内压升高,大于房内压→房室瓣关闭→心室继续收缩→室内压继续升高,超过主(肺)动脉压→主(肺)动脉瓣开放射血。心室舒张→室内压降低,小于主(肺)动脉区→主(肺)动脉瓣关闭→心室继续舒张→室内压继续降低,小于房压→房室瓣开放充盈。4.试述心脏和血管主要受哪些神经支配?各有何生理作用?答:支配心脏的神经有: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和肽能神经。支配血管的神经有: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交感神经兴奋→末梢释放NE→与心肌细胞膜上β1受体结合→Ca2+通透性个↑→Ca2+内流4/17/202012中甲:刘启鸿4↑→正性变力、变时、变传导效应。即:自律性↑,传导速度↑心肌力↑。心迷走神经兴奋→末梢释放Ach→与心肌细膜上M受体结合→膜对K+通透性↑,K+外流↑→负性变力、变时、变传导效应,即自律性↓,收缩力↓传导速度↓。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末梢释放NE与α受体结合→血管收缩,与β2受体结合→血管舒张,但以缩血管效应为主。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释放递质Ach→骨骼肌血管舒张。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释放递质Ach与平滑肌M受体结合→血管舒张。Ⅴ.呼吸一、名词解释1.呼吸:是指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本质是吸入O2排出CO2。呼吸全过程由2.外呼吸、内呼吸及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三个环节组成。2.时间肺活量:在一次最大吸气后,用力以最快速度呼气,在第1、2、3秒末呼出的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正常人第1、2、3秒末分别为83%、96%、99%。既反映肺活量又反映肺通气速度。二、简答题1.氧解离曲线左移,右移各说明什么问题?答:左移表示:在同样PO2下,血氧饱和度增加,即Hb与O2的亲和力增加,不易放出O2.右移表示:在相同PO2下,血氧饱和度比正常低,即能放出较多2.试分别说明血中CO2增高,H+增多,O2降低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及其作用原理。答:CO2增高H+增高,O2降低均可呼吸运动增强(表现加深加快);机理分述如下:CO2增高:通过两条途径作用,①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其冲动分别由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处延髓呼吸中枢,反射性导致呼吸加深加快;②血液CO2分子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CO2与H2O本结合形成H2CO3,然后解离出H+。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引起延髓呼吸中枢兴奋,导致呼吸运动增强。以后者作用为主。(H+)高:细胞外液因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兴奋呼吸作用主要为通过兴奋外周化学感受器而发挥的。Ⅵ.消化和吸收一、名词解释1.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小分子物质的过程。2.吸收:食物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3.胃排空:肝细胞分泌的胆盐排入小肠后,绝大部分由回肠末端吸收,经门静脉回肝脏的过程。4.胆盐的肠肝循环: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二、简答题1.胃酸有何生理功能?答:胃酸的主要生理功能如下:①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提供所需酸性环境。②使食物中蛋白质变性,易于分解。③杀灭和抑制随食物入胃的细菌。④胃酸进入小肠后促进胰4/17/202012中甲:刘启鸿5液、小肠液和胆汁的分泌。⑤有助于小肠对铁、钙的吸收。2.为什么小肠是营养物质的主要吸收部位?答:因为:①小肠中食物已被消化为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②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约3~8h;③小肠有巨大的吸收面积;④有丰富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3.简述胰液的主要成分及作用。答:正常人每日胰液分泌量约为1~2L.其成分及作用如下:①碳酸氢盐:它由胰腺小导管细胞分泌。主要作用是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使肠粘膜免受酸的侵蚀,同时也提供了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活动的最适pH环境。②胰淀粉酶:它以活性形式分泌,可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③胰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④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酶原初分泌出来时无活性,被激活为蛋白酶可将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肽和氨基酸。Ⅶ.能量代谢与体温一、名词解释1.基础代谢:在清醒、安静、空腹、20至25度室温的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2.体温:广义的体温是指生物体的温度,包括体表温度与体核温度,而生理学所指的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即体核温度,是狭义的。Ⅷ.尿的生成与排出一、名词解释1.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2.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3.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二、填空题1.球旁器由(球旁细胞)、(致密班)和(间质细胞)三种特殊细胞组成。三、简答题1.人体的主要排泄途径有哪些?答:呼吸,消化,皮肤,肾脏。2.临床常见糖尿病患者多出现多尿现象,为什么?答:胰岛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糖的利用和贮存及抑制糖异生和糖元分解使血糖水平降低。由于胰岛素功能低下的一些糖尿病人其血糖水平往往大于肾糖阈,原尿中的糖不能完全被近曲小管重吸收,多余的糖出现在尿中排出体外,成为糖尿。由于肾小管液中有糖,增大了小管液的渗透压,妨碍了肾小管对水的吸收而引起多尿。3.试述渗透性利尿和水利尿的区别?渗透性利尿水利尿作用部位近球小管远曲小管、集合管产生原因小管液中溶质浓度抗利尿激素调节产生原理水的渗透作用管壁对水
本文标题:生理学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498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