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稳态: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维持不断变化的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兴奋:神经、腺体、肌肉等可以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过程,以及由相对静止转为活动状态或活动有弱变强的表现均称为兴奋。、兴奋性: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细胞、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称为兴奋性。——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体液调节(从属地位)、自身调节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1能量的直接来源——ATPATP的分解——放能ATP的再合成——吸能:能量的间接来源——糖、脂肪、蛋白质.无氧代谢过程——CP将能量转移给ATP、糖的无氧酵解有氧氧化——糖的有氧氧化、脂肪的氧化分解、二、能源物质的消化与吸收(1)消化的概念:食物中所含营养物质在消化管中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有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种形式。(2)消化过程:①口腔内消化,②胃内消化,小肠内消化。化学性消化:由胃液中三种成分完成:胃酸,有四个主要作用:1、杀灭胃内细菌,2、促进钙离子和铁离子结合后在小肠内的吸收,3、促进胰液、胆汁分泌。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成蛋白胨和蛋白shi。粘液,中和胃酸,润滑、保护作用。机械性消化,有容受性舒张、紧张性收缩和蠕动三种运动形式。通过胃运动可促进胃排空。胃排空:食物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胃排空的动力:胃运动造成的胃与十二指肠压力差。食物排空速度决定于食物的物理、化学特性。③小肠内消化:化学性消化:靠胰液和胆汁、小肠液(含肠致活酶)。胰液中含四种消化酶分别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胆汁含胆盐,可乳化脂肪,使脂肪酶与脂肪充分接触便于分解脂肪。小肠的机械性消化: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蠕动。④大肠内消化:其机械运动将内容物推送至肛门。(1)吸收的概念:食物中的某些成分或消化后的产物通过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2)吸收的部位:(掌握)小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原因:1、小肠有巨大的吸收面积,2、在小肠绒毛内部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3、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长。4、食物在小肠内也被消化为容易吸收胡小分子物质。小肠有环状皱壁、绒毛、微绒毛。三)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1、糖类消化后的吸收:糖类必须消化成单糖(葡萄糖、半乳糖、果糖等)才能被吸收。通过主动转运(需Na+)。吸收后进入血液。2、蛋白质消化后的吸收:蛋白质必须分解为氨基酸才能被主动吸收。吸收后进入血液。3、脂肪消化后的吸收: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后吸收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第二章肌肉收缩一、物理特性:伸展性、弹性、粘滞性,二、生理特性是指肌肉具有兴奋性和收缩性。(一)兴奋和兴奋性概念1、兴奋:组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可传播的电位变化(动作电位)。2、兴奋性:组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可传播的电位变化)的能力。刺激:泛指引起组织兴奋的各种动因。3、引起兴奋的三个刺激条件:(1)强度达到阈强度,(2)刺激作用时间,(3)强度-时间变化率。强度-时间曲线4、兴奋本质:组织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及传导兴奋的本质。(1)静息电位: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每种细胞的静息电位是一定的)2)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时膜内外发生的膜电位变化。动作电位过程分以下两个阶段:1)去极化,即除极相:细胞膜内电位升高(负值减小),由静息电位时的-70~-90mv上升至+20~+40mv。2)复极化,即复极相:细胞膜内电位降低重新回到静息电位水平。5、动作电位的传导用局部电流学说来解释传导的定义:神经冲动在一个细胞内部的传播(扩布)。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局部电流学说来解释。神经纤维传导的5个基本特征:1)生理完整性:2、双向传导性。3、不衰减和相对不疲劳性、4)绝缘性1、横管系统,由肌细胞膜内陷形成,横穿于肌原纤维之间。2、纵管系统,由肌细胞滑面内质网形成。三连管是把肌细胞膜的电位变化和肌细胞的收缩过程偶联起来的关键部位。有横管和纵管的终池。二、肌肉收缩与舒张过程(一)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1、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接头前膜、接头间隙、接头后膜。2、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过程(1)突触前过程:ACh的合成与释放运动神经元兴奋神经冲动传至轴突末梢接头前膜去极化接头前膜Ca2+通道开放Ca2+内流入前膜内前膜内大量囊泡释放ACh传递的5个特征:1、化学传递。2、兴奋传递节律是一对一的。3、单项传递。4、时间延搁。5、高敏感性。二)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肌肉收缩过程的第一环节概念:以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与肌纤维的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三个步骤:1、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2、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3、肌浆网中Ca离子释放入胞浆以及Ca离子由胞浆向肌浆网的再聚集。三)肌肉的收缩(肌肉收缩第二环节)与舒张(肌肉收缩第三环节)过程证据:1、肌肉收缩时暗带长度不变,明带缩短;2、肌肉收缩时H带变窄。肌肉的收缩: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形成肌动球蛋白。肌动球蛋白可激活横桥上ATP酶活性,在镁离子参与下。ATP分解释放能量,引起横桥头部向粗细肌丝中央滑行。舒张:当刺激终止后,终池膜对钙离子通透性降低,钙离子释放停止。肌动蛋白上与横桥结合的位点重新被掩盖起来,横桥与肌动蛋白分离,粗细肌丝退回到原来位置,肌小节变长,肌肉产生舒张。肌丝的分子组成:粗肌丝由肌球蛋白组成,其横桥具两个重要功能特征。第一,有ATP结合位点和ATP酶活性,并能在横桥与细肌丝结合时激活。第二,能与细肌丝发生可逆性结合,摆动牵引细肌丝向肌节中央滑行。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组成第三节肌肉收缩形式与力学特征一、缩短收缩、张力大于阻力,指肌肉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引骨杆杆作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拉长收缩张力小于阻力,指肌肉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加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等长收缩张力等于阻力,指肌肉所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加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二、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一)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肌肉收缩的张力与速度关系。反变、负相关。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与速度呈负相关关系;后负荷增加到某一值时,张力达到最大,收缩速度为零,肌肉作等长收缩;后负荷为零时,肌肉收缩的张力在理论上为零,但收缩速度达到最大。张力-速度曲线右移的意义:说明肌肉力量强。(二)前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肌肉收缩的长度与张力的关系、正相关。前负荷:在肌肉收缩前就已施加在肌肉上的负荷,使肌肉收缩前就处于某种被拉长的状态。改变前负荷就能改变肌肉收缩时的初长度。初长度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可增大肌肉收缩力量。长度张力曲线说明: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的张力与其初长度成正相关,超过一定范围肌肉收缩的张力随初长度的增加而减小。第四节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一、人类肌纤维的类型(了解)Ⅰ型:收缩速度慢,称慢肌纤维;红肌。形态特征:慢肌纤维:较细、肌浆多,肌红蛋白含量多,接受小运动神经元支配。生理特征:收缩速度慢;张力小;不易疲劳;Ⅱ型:收缩速度快,称快肌纤维。白肌。形态特征:快肌纤维:粗、肌浆少肌红蛋白少,接受大运动神经元的支配;生理特征:收缩速度快;张力大;易疲劳;第三章感受器:在人和动物体素或组织内部存在着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所形成刺激结构和装置称为感受器。分为外感受器、内感受器、光感受器、机械感受器、化学感受器、伤害感受器。一、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3、感受器的编码作用、4、感受器的适应现象。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感受器最敏感的刺激形式。如:眼的适宜刺激是光,听觉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声波。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感受器将感受到的刺激能量转换成在相应传入神经上传导的动作电位的作用。4、感受器的适应现象:感受器持续接受刺激时,逐渐减弱对适宜刺激的兴奋反应。光感受器:视杆细胞——感受弱光,无色觉。视锥细胞——感受强光,具色觉视杆视锥细所含视色素在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将光能转化成电能(神经冲动)。视野:单眼凝视前方一点所能感觉到的空间范围。三)位觉1.位觉感受装置及其功能(1)直线正负加速度的感受器是囊斑(2)旋转加速度的感受器是壶腹嵴。(四)本体感受器:1.肌梭,2.腱器官。1.肌梭:感受肌肉收缩时长度和速率的变化。2.腱器官:感受肌肉收缩时张力的变化。第三节躯体运动的脊髓和脑干调控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控(一)脊髓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接受来自皮肤、肌肉和关节等外周传入的信息,也接受各级高位中枢下达的有关调控运动的指令最后发出适宜的传出冲动引起所支配的肌肉收缩。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那些肌纤维组成一个运动单位。二)脊髓反射1、牵张反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引起受牵拉的肌肉反射性缩短。(掌握)(1)动态牵张反射(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感受器是肌梭,效应器是同一肌肉中的肌纤维。主要发生于快肌纤维。特点是时程短、产生的肌力大,发生一次位相性收缩。(2)静态牵张反射(肌紧张):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时受牵拉的肌肉的紧张性收缩。感受器、效应器同腱反射。主要发生于慢肌纤维。肌肉收缩力不大,不表现出明显动作,可维持躯体姿势。二、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控,(一)脑干对肌紧张的调控:作用是加强伸肌紧张。易化区:分布于脑干中央广泛区域,作用是加强伸肌紧张。抑制区:位于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内侧,作用是减弱肌紧张。第四节高位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控一、大脑皮质的运动调节功能1、主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前部4区和运动前区位于中央前回前方6区的外侧部。有3个功能特点:1、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为交叉性支配,即一侧皮质支配对侧躯体的肌肉。2、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运动越精细越复杂的肌肉,其皮质代表去面积越大。3、运动区定位从上到下的安排是倒置的。二、小脑对运动的调控:调节肌紧张、维持姿势、协调和形成随意运动起重要作用。第四章内分泌腺或散在内分泌细胞所分泌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二)激素作用的特征1、信息传递作用2、相对特异性3、激素作用的高效性4、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允许作用。5、激素的半衰期。四、激素作用的机制(了解)(一)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二)固醇类激素的作用机制——基因表达学说(基因组效应)2、神经垂体激素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二、甲状腺激素的作用1、对新陈代谢的影响(1)对能量代谢的影响:能促进产热。(2)对物质代谢的影响:正常剂量可促进蛋白质合成,表现正氮平衡;剂量过大使蛋白质分解增强;可升高血糖。(3)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泌量过少可引起“呆小症”。(4)对器官系统的影响,可作用于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三、肾上腺的内分泌(一)肾上腺皮质激素1、糖皮质激素(1)主要生理作用:促进肝脏合成代谢,促进糖异生,升高血糖,促进肌肉、脂肪组织分解代谢。具有“允许”作用。应激反应的概念: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引起的一系列与刺激无直接关系的非特异性适应反应。2、盐皮质激素,调节水盐代谢,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的“保Na+排K+保水”作用。具有“允许”作用。(二)肾上腺髓质激素作用1、对平滑肌、心血管功能的调节2、在应急反应中的作用。应急反应的概念:机体遭到紧急情况或环境突变时紧急动员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的过程。引起应激反应和应急反应的刺激是相同的,但反应的途径不同。前者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活动的增强。后者是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活动增强。(一)胰岛素的主要生理作用、降低血糖、减少脂肪分解、促进蛋白质合成。(二)胰高血糖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升高血糖2)适应:受过训练者在完成相同强度负荷运动时,较未受过训练者生长素浓度的增长幅度小;力竭性运动后,受过训练者血液中生长素下降速度明显快于未受过训练者。2、糖皮质激素(1)运动的反应:分泌活动与运动刺激的强度呈正相关关系。(2)对运动的适应:经过长期训练,完成同样负荷运动时的浓度升幅减小。4、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无训练者,胰高血糖素与安静状态相似,胰岛素降低,血糖降低;训练水平高者,胰高血糖素明显升高,血糖升高。第五章一、血液的组成: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血浆由水和电解质、血
本文标题:生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535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