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小麦质量标准一小麦GB1351-2008•(一)小麦的分类•根据小麦的皮色、粒质分为:•1.硬质白小麦: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90%,硬度指数不低于60的小麦。•2.软质白小麦: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90%,硬度指数不高于45的小麦。•3.硬质红小麦:种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的麦粒不低于90%,硬度指数不低于60的小麦。•4.软质红小麦:种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的麦粒不低于90%,硬度指数不高于45的小麦。•5.混合小麦:不符合1至4各条规定的小麦。•(二)定义•1.容重小麦籽粒在单位容积内的质量,以克/升(g/L)表示。影响容重的主要因素讲一下•2.不完善粒:受到损伤但尚有使用价值的颗粒。包括下列几种:•(1)虫蚀粒:被虫蛀蚀,伤及胚或胚乳的颗粒。•(2)病斑粒:粒面带有病斑,伤及胚或胚乳的颗粒。其中:•①赤霉病粒:籽粒皱缩,呆白,有的粒面呈紫色,或有明显的粉红色霉状物,间有黑色子囊壳。•②黑胚粒:籽粒胚部呈深褐色或黑色的颗粒。指粒面带有病斑,伤及胚或胚乳的颗粒。检查时,应从色斑中间剖开,观察是否伤及胚或胚乳;粒面带深褐色或黑色病斑,但未伤及胚或胚乳的,不应判定为黑胚粒。•(3)破损粒:压扁、破损,伤及胚或胚乳的颗粒。•(4)生芽粒:芽或幼根突破种皮不超过本颗粒长度的颗粒,芽或•幼根虽未突破种皮已有芽萌动的颗粒。其中芽萌动颗粒的特征是胚部种皮已破裂或明显隆起且与胚分离。•(5)霉变粒:粒面生霉或胚乳变色变质的颗粒。•3.杂质:包括下列几种•(1)筛下物:通过直径1.5mm圆孔筛的物质。•(2)矿物质:砂石、煤渣、砖瓦块、泥土及其他矿物质。•(3)其他杂质:无使用价值的小麦粒,生芽粒中芽超过本颗粒长度的小麦粒,毒麦、麦角、小麦线虫病、小麦腥黑穗病等麦粒,异种粮粒及其他杂质。•4、小麦硬度:小麦籽粒抵抗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和破碎的能力。•5、小麦硬度指数:在规定条件下粉碎小麦样品,留存在筛网上的样品占试样的质量分数,用表示HI。硬度指数越大,表明小麦硬度越高,反之硬度越低。•(三)物理检验操作•A容重•1仪器和用具•HGT1000型容重器(即增设专用底板的61~71型);天平:感量0.1g;谷物选筛:上筛层4.5mm,下筛层1.5mm;•2试样制备•从平均样品中分取试样约1000g,按1规定的筛层分几次进行筛选,取下层筛筛上物混匀作为测定容重的试样。•3容重器安装•3.1打开箱盖,取出所有部件,盖好箱盖。•3.2在箱盖的插座上安装立柱,将衡梁支架安装在立柱上,并用•螺丝固定,再将不等臂式双梁安装在支架上。•3.3将放有排气砣的容量筒挂在吊环上,将大、小游锤移至零点处,检查空载时的零点。如不平衡,则捻动平衡调整至平衡。•3.4取下容量筒,倒出排气砣,将容量筒安装在铁板底座上,插上插片,放上排气砣,套上中间筒。•3.5将制备的试样倒入谷物筒内,装满刮平。再将谷物筒套在中间筒上,打开漏斗开关,待试样全部落入中间筒后关闭漏斗开关。握住谷物筒于中间筒结合处,平稳地抽出插片,使试样于排气砣一同落入容量筒内,再将插片准确地插入豁口槽中,依次取下谷物筒,倒净插片上多余的试样,抽出插片,将容量筒挂在吊环上称重。•双实验结果允许差不超过3g/L,求其平均数,即为测定结果。•B小麦水分检验法GB/5497-85•1105℃恒重法•1.1仪器和用具•1.1.1电热恒温箱;•1.1.2分析天平:感量0.001g;•1.1.3实验室用电动粉碎机或手摇粉碎机;•1.1.4谷物选筛;•1.5备有变色硅胶的干燥器(变色硅胶一经呈现红色就不能继续使用,应在130-140℃温度下烘至全部成蓝色后在用)•1.1.6铝盒:内径4.5cm、高2.0cm。•1.2式样制备从平均样品中分取一定样品,按下表规定的方法制备试样:表1试样制备方法粮种分样数量,g制备方法状原粮和成品粮30-50除去大样杂质和矿物质,粉碎细度通过1.5mm圆孔筛的不少于90%大豆30-50除去大样杂质和矿物质,粉碎细度通过2.0mm圆孔筛的不少于90%花生仁约50取净仁用手摇切片机或小刀切成0.5mm以下的薄片或剪碎花生果、茶籽、桐子、蓖麻籽、文冠果等约100取净果(籽)剥壳,分别称重,计算壳、仁百分比;将壳磨碎或研碎;将仁切成薄片棉子、葵花子等约30取净籽剪碎或用研钵敲碎油菜籽、芝麻等约30除去大样杂质的整粒试样甘薯片约100取净片粉碎,细度同粒状粮甘薯丝甘薯条约100取净丝、条粉碎,细度同粒状粮•1.3操作方法•1.3.1定温:使烘箱中温度计的水银球距离烘网2.5cm左右,调节烘箱温度定在105±2℃。•1.3.2烘干铝盒:取干净的空铝盒,放在烘箱内温度计水银球下方烘网上,烘30min至1h取出,置于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取出称重,再烘30min,烘至前后两次重量差不超过0.005g,即为恒重。•3.3称取试样:将铝盒盖套在盒底上,放入烘箱内温度计周围的烘网上,在105℃温度下烘3h(油料烘90min)后取出铝盒,加盖,置于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取出称重后,在按以上方法进行复烘,每隔30min取出冷却称重一次,烘至前后两次重量差不超过0.005g为止。如后一次重量高于前一次重量,以前一次重量计算(W2).•1.4结果计算•粮食、油料含水量按公式•(1)计算:•水分(%)=W1-W2/W1-Wo×100…………………………(1)•式中:Wo——铝盒重,g;•W1——烘前试样和铝盒重,g;•W2——烘后试样和铝盒重,g。•对带壳油料按仁、壳分别测定水分时,则带壳油料含水量按公式•(2)计算:•水分(%)=M1×A+M2×(1-A)…………………………….(2)•式中:M1—仁水分百分率,%;•M2—壳水分百分率,%;•出仁总量百分率,%。•双实验结果允许差不超过0.2%,求其平均数,即为测定结果。测定结果取小数点后第一位。•采取其他方法测定含水量时,其结果与此方法比较不超过0.5%。•定温定时烘干法•2.1仪器和用具:.同1.1。•2.2试样制备:同1.2。•2.3试样用量计算:本法用定量试样,先计算铝盒底面积,再按每平方厘米为0.126g计算试样用量(底面积×0.126)。如用直径4.5cm的铝盒,试样用量为2g;用直径5.5cm的铝盒,试样用量为3g。•2.4操作方法•用已烘至恒重的铝盒称取定量试样(准确至0.001g),待烘箱温度升至135~145℃时,将盛有试样的铝盒送入烘箱内温度计周围的烘网上,在5min内,将烘箱温度调到130±2℃,开始计时,烘40min后取出放干燥器内冷却,称重。•2.5结果计算•定温定时法的含水量计算与1.4同。•C小麦杂质、不完善粒检验法•杂质检验•1.1仪器和用具•1.1.1天平:感量0.01g、0.1g;•1.1.2谷物选筛;•1.1.3电动筛选器;•1.1.4分样器和分样板;•1.1.5分析盘、镊子等。•1.2试样•检验杂质的试样分大样、小样两种:大样是用于检验大样杂质,包括大型杂质和绝对筛层的筛下物;小样是从检验过大样杂质的样品中分出少量试样,检验与粮粒大小相似的并肩杂质。检验杂质的的试样用量见下表:表2检验杂质试样用量规定表•1.3筛选•1.3.1电动筛选器法:按质量标准中规定的筛层套好(大孔筛在上,小孔筛在下,套上筛底),按规定称取试样放入筛上,盖上筛盖,放在电动筛选器上,接通电源,打开开关,选筛自动地向左向右各筛1min(每分钟110~120转),筛后静止片刻,将筛上物和筛下物分别倒入筛下物内。卡在筛孔中间的颗粒属于筛上物。•1.3.2手筛法:按照上法将筛层套好,倒入试样,盖好筛盖。然后将选筛放在玻璃板或光滑的桌面上,用双手以每分钟110~120次的速度,按顺时针方向和反时针方向各筛动1min。筛动的范围,掌握在选筛直径扩大8~10cm。筛后的操作与上法同。•1.4大样杂质检验•1.4.1操作方法:从平均样中,按1.2的规定称取试样(W),按筛选法分两次进行筛选(特大粒粮食、油料分四次筛选),然后拣出筛上大型杂质和筛下物合并称重(W1)。(小麦大型杂质在4.5mm筛上拣出)。•1.4.2结果计算。粮食、油料名称大样重量g小样重量g小粒:如粟、芝麻、油菜籽等50010中粒:如稻谷、小麦、高粱、小豆、棉籽等50050大粒:如大豆、玉米、豌豆、葵花籽、小粒蚕豆等500100特大粒:如花生果、仁、蓖麻籽、桐籽、茶籽、文冠果、大粒蚕豆等1000200其他:甘薯片、大米中带壳稗粒和稻谷粒检验500~1000••大样杂质含量按公式(1)计算:•大样杂质(%)=(W1/W)×100……………….(1)•式中:W1——大样杂质重量,g;•W——大样重量,g。•双实验结果允许差不超过0.3%,求其平均数,即为检验结果。检验结果取小数点后第一位。•1.5小样杂质检验•1.5.1操作方法:从检验过大样杂质的试样中,按照1.2的规定用量称取试样(W2),倒入分析盘中,按质量标准的规定拣出杂质,称重(W3)。•1.5.2结果计算•小样杂质含量按公式(2)计算:•小样杂质(%)=(100-M)×(W3/W2)……………(2)•式中:W3——小样杂质重量,g;•W2——小样重量,g;•M——大样杂质百分率,%。•双实验结果允许差不超过0.3%,求其平均数,即为检验结果。检验结果取小数点后第一位。•1.6矿物质检验•1.6.1操作方法:质量标准中规定有矿物质指标的(不包括米类),从拣出的小样杂质中拣出矿物质,称重(W4)。•1.6.2结果计算•矿物质含量按公式(3)计算:•矿物质(%)=(100-M)×(W4/W2)………………………(3)•式中:W4—矿物质重量,g;•W2—小样重量,g;•M—大样杂质百分率,%。•双实验结果允许差不超过0.1%,求其平均数,即为检验结果。检验结果取小数点后第二位。•1.7杂质总量计算•一般粮食和油料的杂质总量按公式(4)计算:•杂质总量(%)=M+N…………………………….(4)•式中:M—大样杂质百分率,%;•N—小样杂质百分率,%;•计算结果取小数点后第一位。•2.不完善粒检验•2.1操作方法:在检验小样杂质的同时,按质量标准的规定减出不完善粒,称重(W1)。•2.2结果计算•不完善粒含量按公式(9)计算:•不完善粒(%)=(100-M)×(W1/W)…………………………(9)•式中:W1—不完善粒重量,g;•W—试样重量,g;•M—大样杂质百分率,%。•双实验结果允许差:大粒、特大粒粮不超过0.5%,求其平均数,即为检验结果,检验结果取小数点后第一位。•D小麦新陈测定法(附录A)GB/5492-85•愈创木酚反应法:•取粮食试样50~100粒置于试管内,加入1%愈创木酚溶液(将原液用水稀释100倍)2ml振动后,再加3%过氧化氢溶液1~3滴,振动后放置片刻,粮粒和溶液便显色。同时作对照实验比较,显色越深,表示酶的活动越强,说明粮食新鲜程度较大。•愈创木酚、对苯二胺并用法:•取试样50~100粒置于试管内,加入1%愈创木酚溶液4ml,振动后静置2min左右。再加入3%过氧化氢溶液3~4滴,振动后,加入2%对苯二胺溶液3ml,振动,静置后倒掉试管中溶液,用水冲洗试样进行观察。新粮,酶活动强,显色深;陈粮,酶活动弱,着色慢而浅。•(四)质量指标•1.各类小麦按容重分为五等,低于五等的小麦为等外小麦。等级指标及其他质量指标见表1。表3小麦质量指标杂质,%等级容重g/L不完善粒%总量其中:矿物质水分%色泽、气味1≥790≤6.02≥770≤6.03≥750≤8.04≥730≤8.05≥710≤10.0等外<710—≤1.0≤0.5≤12.5正常注:水分含量大于表1规定的小麦的收购,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2.小麦赤霉病粒最大允许含量为4.0%,单立赤霉病项目,按不完善粒归属。•小麦赤霉病粒超过4.0%的,是否收购,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收购超过规定的赤霉病麦,要就地妥善处理。•3.黑胚小麦,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是否收购或收购限量。收购的黑胚小麦就地处理。•4.卫生检验和植物检疫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执行。(五)表4小麦储存品质
本文标题:小麦质量标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552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