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课程标准: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导言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国争霸的时期,先后形成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同时这一时期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争霸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先后进行了变法改革。它们变革的是什么?变法又给它们带来了什么样新的变化?一、变法运动的背景——社会转型阅读教材,思考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表现是什么?一、变法运动的背景——社会转型(一)政治上:1、周王室的衰微与诸侯势力的壮大。2、宗法分封制遭到极大破坏。(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折掉戟的钩尖),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史记·楚世家》郑庄公雕像西周灭亡后,周天子控制的土地越来越少,在诸侯国中的威信逐渐降低。郑国国君郑庄公(前757—前701年)对周王傲慢无理,周王亲率军队讨伐郑国,结果周王被打得溃不成军,自己的肩膀也中了一箭。诸侯的势力越来越大,周王慢慢仅存有天子的虚名。大宗、小宗示意图一、变法运动的背景——社会转型(一)政治上:(二)经济上: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度逐渐被破坏;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提高私田开垦增多“公田不治”现象增多土地逐渐私有化一、变法运动的背景——社会转型(一)政治上:(二)经济上:(三)思想上:百家争鸣,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改革成为社会的主要呼声。法家学说更是为各国的变法提供了思想武器和理论指导。一、变法运动的背景——社会转型(一)政治上:(二)经济上:(三)争霸和兼并战争的需要。(四)思想上:面对这种社会的巨变,各诸侯国是如何应对的?二、春秋时期的改革——管仲改革(一)改革内容:“相地而衰征”: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照土地的好坏和产量征收实物税。(二)作用:二、春秋时期的改革——管仲改革(一)改革内容:(二)作用:1、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使齐国迅速强大起来,在争霸中率先成为中原霸主。2、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3、对其他诸侯国起了榜样作用。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宪问》“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史记》问题思考:春秋时期改革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二、春秋时期的改革——管仲改革(一)改革内容:(二)作用:(三)春秋时期改革的特点:不彻底性,主要集中在经济基础方面,没能触及上层建筑,旧的世卿世禄仍然发挥作用。三、战国时期的改革——魏文侯变法(一)变法的背景:1、阶级基础: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2、内在动力:富国强兵春秋列国战国七雄三、战国时期的改革——魏文侯变法(一)变法的背景:(二)改革的内容及影响:李悝和吴起的从那些方面对魏国的社会制度进行了改革?每一项改革的具体作用是什么?人物内容成效魏文侯变法李悝政治“选贤任能,赏罚分明”,改革旧的世卿世禄制度改善了吏治,削弱了旧贵族特权经济“尽地力”的农业政策“废沟洫”,铲除井田的疆界法律强调法治作用,制定《法经》我国第一部法典;维护秩序,稳定政局吴起军事创建强大军队“武卒”,使“秦兵不敢东向”影响有效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魏国迅速崛起;开启了战国大变法运动的序幕。三、战国时期的改革——魏文侯变法(一)变法的背景:(二)改革的内容及影响:(三)战国时期变法的特点:问题思考:与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改革相比,战国时期的改革有什么新的特点?三、战国时期的改革——魏文侯变法(一)变法的背景:(二)改革的内容及影响:(三)战国时期变法的特点:在春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更全面、更加彻底。三、战国时期的改革——魏文侯变法(一)变法的背景:(二)改革的内容及影响:(三)战国时期变法的特点:(四)战国时期变法的影响:课堂设问试从发生时间、变法内容、变法成效等方面,比较管仲改革和李悝变法的异同。参考答案①时间:管仲改革发生在春秋时期;李悝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但都是属于社会转型时期而进行的社会变革。②内容: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争夺霸主地位;管仲改革主要针对井田制下的赋税制度,而李悝变法则从政治、经济、法制诸方面进行。③成效:都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但李悝变法比管仲改革更加全面、彻底;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都进一步打破了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使新兴地主阶级的地位得以强化。问题思考: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有什么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春秋时期的社会转型主要体现为旧制度的衰落,而战国时期则更多的表现为旧制度的彻底瓦解和新制度的确立。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标题: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562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