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财政学复习材料第一章1、财政的定义:财政是国家(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其公共权力直接参与社会总产品分配的一种活动。2、财政的要素:⑴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政府);⑵财政分配的客体是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其中主要是剩余产品);⑶财政分配的形式既有实物和力役形式,也有价值形式;⑷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3、财政的本质:财政本质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个人、企业、政府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基于企业和家庭侧重于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当前利益的特点,财政更注重于通过支持公共产品的生产与提供等方面的活动,弥补私人经济活动的缺陷,以促进集体利益、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提高。4、财政与生产的关系:生产决定财政,财政反作用于生产。⑴生产决定财政的具体表现在:①生产的规模、速度和水平,决定着财政分配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结构决定财政分配的规模和结构;③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财政分配的性质,根本上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性质决定的;④社会经济结构决定财政分配结构。⑵财政对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财政分配的规模制药着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和发展速度;②财政分配结构制药着生产结构;③财政作为对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的分配,它直接影响着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5、经济机制: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及其运转方式和总体功能。它是由经济运行的决策、信息的传递、经济运行的动力和调节方式(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等构成的有机整体。第二章1、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政府)以公共权力行使者身份,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收支活动或分配行为,它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或类型。2、公共财政主要的基本特征和内涵:⑴公共财政是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⑵公共财政是为市场活动提供一视同仁服务的财政。⑶公共财政是非盈利性的财政。⑷公共财政是法制化的财政。3、财政的基本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调控经济职能、监督管理职能。4、公共财政在处理分配关系和经济效率问题时具体介入的范围和内容一般包括:⑴国防支出,国防支出是政府公共支出的最重要内容和项目之一;⑵维持社会经济正常秩序,包括维持社会治安,提高消防、下水道、垃圾清理等服务;⑶建设公共工程,如建设市区道路桥梁、照明设备、公园等,建设城市间公路交通以及建设区域性水利、水库等基础实施,等等;⑷干预外部效应行为,包括纠正负外部效应行为和支持正外部效应行为两种,前者如干预和控制废水、废气、废料等环境污染问题,后者如支持森林的营造和保护、城市的绿化、公园的建造,等等;⑸介入自然垄断行业,如城市供水、供电、供气、邮政、通讯、市内公共交通等与城市居民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⑹干预其他市场失效问题,如进行信息管理、规范市场行为、珍惜资源的管理等;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财政是由公共财政和国有资本财政所共同构成的双重结构财政。5、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政策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公债水平所进行的抉择,或对政府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6、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根据既定的政策目标,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的供给进行管理,从而影响经济运行的宏观政策。7、财政履行调控经济职能的具体表现,即财政政策的手段:⑴改变政府购买数量;⑵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数量;⑶调整税率。行业;8、政府的局限性:⑴公共决策参与主体的局限性:①公共产品需求方:投票人和特殊利益集团。投票者参与公共产品的决策既理性又无知,理性指他会对收益超过成本的方案投赞成票;无知指他对备选方案缺乏必要的信息,也缺乏收集信息的动力,主要依靠政治家和媒体提供的免费信息。具有相同利益的投票人会联合起来形成特殊利益集团,能左右公共决策,使有利于自己的方案通过。②公共产品供给方:政治家和官员。政治家的不同追求导致他们所提供的公共产品的不同;官员追求的是薪水、津贴、声誉、任免权和晋升机会。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政治家和高级官员难以监督其他官员的行为。⑵投票悖论:是指一项提案经过简单多数票规则无法得出明确的结果,即投票均衡不存在的现象。随着备选提案和投票人数的增加,出现投票悖论的概率会越来越高。投票悖论的主要问题在于:投票的最终结果与投票顺序有关。⑶官员预算最大化模型:官员具有扩张政府规模、追求预算支出最大化的动机。第三章1、公共产品:是指一类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物质品,比如国防、路灯等物品。2、外部性:指某一个体在从事经济活动时,给其他个体造成了消极或积极的影响,却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或者没有取得应有的报酬的情形。比如向外排放废水、废气等。3、宏观经济失衡:指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均衡,使市场经济不能正常运行。即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前提之一。4、公共产品理论(论述):⑴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而言的。其特征是:①消费的非排他性;②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③效用的不可分割性;④提供目的非盈利性。其中前两个特征为基本特征,是区分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基本标准。⑵搭便车问题: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用的激励。⑶非排他性是指在公共产品的效用覆盖范围内,任何个人、家庭或企业对它的享用都不影响和妨碍其它个人、家庭或企业同时享用对它的效用。谁也能享用。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无法或很难阻止其他人享用该产品,因为在这种情形下阻止他人享用该产品要么在技术上做不到(如国防),要么就是阻止他人享用的成本过于高昂以致不可能实现(如疫苗注射)。随着技术的发展,原来非排他的一些公共物品现在也可排他。如电视解密技术,使其具有排他消费,不少电视节目可由私人来提供。改变其排他性可采取的措施,如桥梁、公路、火车车厢,火车票、通行费、养路费。非竞争性是指在公共产品覆盖范围内,原有消费者享用它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由此获得的效用程度,并不会由于新消费者的增加而有所减少或损失。也就是说,每增加一个人享用公共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如无线电台多一个人收听,不会给电台增加任何成本。⑷实际经济生活中,更多是介于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之间的“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兼备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特征。可分为三类:有些准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但不具有非竞争性。如公共湖泊,捕鱼者多了,湖泊中的鱼就少了,成本就增加了。有些具有非竞争性,不具有非排他性。如桥梁,具有非竞争性,多过一辆不会影响到其他车辆的通行,但具备排他的条件,可以设卡收费。还有一些产品,在一定条件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排他性或非竞争性。如看电视、公路等,超过一定限度,就会产生拥挤,就可能得不到这些产品或服务了。⑸西方财政理论的基本内容:①财政起因:市场失灵论。市场有效运行→市场失灵→政府干预→财政介入(片面性:认为由于市场失灵问题才有财政,这无异于否决了5000年的财政史。)②财政对象:公共产品论。公共产品是指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物品,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表现,大部分公共产品必须政府直接参与提供,因此,公共产品构成了财政活动的一个重要对象和基本内容。③财政目的:公共需要论。公共需要是指社会公众对于(广义)公共产品的需要。把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作为财政活动的目的。私人产品·巧克力·衣服·拥挤的收费道路混合产品·学校·有线电话·不拥挤的收费道路公共资源·鱼类·野生动物·拥挤的不收费道路纯公共产品·路灯·国防·不拥挤的不收费道路④财政模式:公共财政论。把公共财政作为财政运行的模式。西方财政理论否决国有资本财政存在的重要性,主张实行单一的公共财政模式,把政府财政的活动范围界定于市场失灵领域之内。⑤财政决策:公共选择论。把公共选择作为财政决策的政治过程。西方财政理论把财政决策过程视为政治决定过程,通过各种选举原则、投票等对公共选择和公共决策的影响,分析各种财政决策的影响。⑹财政支出增长的微观分析:①公共部门产出水平的决定。中间投票人可支配的收入提高、社会总税基扩大等导致公共产品需求量增加。②环境对公共产品产量的影响。影响生产一定水平的公共产品所需资源的社会经济和地理变量。③人口因素的影响。④公共产品质量的影响。公共产品质量的分析指标主要是根据投入大小来测定的。⑤公共部门投入价格的影响。公共部门的生产率增长比其他经济部门慢,而其工资水平又要和其他部门同步,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财政支出将会增长。。4、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实践和理论已经充分表明,竞争性市场能够带来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运行的高效率,但是,由于自身所存在着的各种缺陷和弊端,市场经济并不具备解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因此,市场经济的存续和正常运行,还需要政府的介入和参与,才有可能对种种市场失灵问题进行克服和矫正。当然,政府的干预行为必须限定在市场失灵的界限和范围之内,以避免对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转造成损害。第四章1、财政支出的原则:量入为出——根据国家收入情况来确定费用开支的限额,在某预算年度的财政收支具体管理中应遵循的,属于财政支出的管理原则。2、财政支出的分类:⑴按费用类别分类:①经济建设费;②社会文教费;③国防费;④行政管理费;⑤其他支出。⑵按用途分类:①公共部门的消费性支出;②公共部门的投资性支出;③补贴;④经常拨款;⑤资本转移支出;⑥债务利息支出;⑦对私营部门及国外的贷款。[注:①②表明政府财政对经济资源的占用和耗费;③④⑤⑥表明了政府的转移性资金支付;⑦反映了政府的金融中介作用。]⑶按经济性质分类:①购买性支出:也称消耗性支出,是指政府的支出将形成对产品和劳务需求的财政支出。(经济建设支出、文教科卫支出和行政国防支出)②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的支出不直接形成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而只是对企业或个人单方面的货币或实物的授予的支出。(社会保险支出、抚恤金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注:按是否与商品和劳务相交换来判断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就财政的职能来看,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则具有较强的收入再分配职能。]第五章1、瓦格纳法则:是指随着国家职能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就要求保证行使这些国家职能的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即随着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⑴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增长。⑵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以及公共支出的需求收入弹性。①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这样,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的和法律的设施。②经济因素,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将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这样也就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调节工作。③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与福利服务的公共支出的增长是因为需求的收入弹性,即随着实际收入的上升,这些项目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将会快于GDP的增长。⑶瓦格纳在对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等国的资料分析后认为: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2、财政支出增长的控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⑴财政支出总量的控制;⑵财政支出结构的控制。第六章1、行政管理支出的管理特征:是一项有益于社会安定的公共管理支出,其支出水平具有“刚性”的特征,但其消费性质又决定了行政管理经费应尽力节约使用。2、国防支出水平高低的决定因素:⑴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⑵国家管辖控制范围的大小;⑶国际政治形式的变化。3、教育支出(论述):⑴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不断提高现有劳动力和劳动后备军的教育程度、科学文化水平,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⑵教育是一种混合产品,具有私人性质又有公共性质。首先,教育具有正外部性;其次,教育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第三,教育资本市场具有不完全性,尤其是在高等教育。⑶要求政府介入参与教育服务的提供,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考虑:第一,收入分配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教育投资改变社会的收入不公平现象;第二,教育所产生的效益具有外在性的一面,不仅受教育的人可以从中获得很大的受益,而且会使整个社会因受教育者文化程度提高而受益。⑷政府安排教育支出的三个方式:①对学生本人提供补助;②对低收入家庭提供补助;③对私立学校提供补
本文标题:财政学-小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570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