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大学》(节选)“四书”之一几点要求1.上课必须带课本。2.手机调成静音或振动,上课期间不许接打电话。3.不许旷课、迟到、早退;有事可以请假。4.按时完成作业。://://://://://://://://://://学习大学语文的目的和意义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课,在很多学校甚至只是一门选修课。但是,这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学好它,可以受益终身。所谓“语文”,按照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说法,就是指“口头语”(语)和“书面语”(文)。所以,语文学习的一个基本目的,就是训练高水平的语言能力、也就是流畅的听、说、读的能力,以及高超的表达能力。对于理科生来说,语文学习至少有三项非常实际的意义:学习大学语文的目的和意义第一,即便是科学论文,也离不开语言的表达。实际上,文章越是逻辑严密、层次复杂,越需要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二,作为一种人文素质教育,语文学习同时也是思维的训练。语言的表达,其本质就是对思维(无论是对外在的观察和感受,还是各种心理感受)的概括、概括、再概括。第三,不论学习什么专业,将来都有可能走上领导岗位,从事复杂的管理工作。此时,就需要我们与他人交流,正确、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总结工作,发表激励士气、具有感染力的讲话……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恐怕都离不开“语文”这个东西。学习大学语文的目的和意义除了实际意义,大学语文的魅力更在于它传递了一种“美”,一种人文之美,一种自热的美,一种真正的美,一种脱俗的美。首先是为了培养我们对美的感受力,陶冶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文学艺术修养。而文学艺术在激发人的精神的丰富性、保存和发展人对世界的多样性想象方面,是其他东西不可替代的。在这个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喧嚣尘上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与心灵越来越粗糙化和粗鄙化,而文学艺术可以润泽我们的灵魂。大学语文就是一门带领大家赏析文学经典的课程,在赏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陶冶情趣,提升境界,彻悟生命。://://://://://://://://://://大学语文的目的和意义其次,文学作品里还常常描写一些日常生活图景,有的充满生活智慧,有的蕴含人生哲理,而有些只是带有某种生活趣味,淡淡的,却回味无穷,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等。吟诵这类诗作,人就不会情趣枯竭,同时能将对偏于实用的真与善的追求转化为美感活动,将求知的艰辛过程赋予艺术趣味,这才是做人与做学问的“大家气象”。时,当我们面对无情的生存竞争,“读书只为稻粱谋”时,让大学语文课带我们走进文学天地,去与人类最优秀的心灵对话。什么是国学?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同时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其中又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因此,就国学的内容而言,占主导地位的应是儒家的著作和学说,尤其是经典著作“四书五经”。教学目的、难点、重点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大学》的基本内容。教学难点《大学》的内容解析、精神实质及现代意义。教学重点《大学》的内容解析、精神实质及现代意义。主要内容一、《大学》来源二、《大学》的作者三、“大学”的定义四、课文讲解五、全文总结及结构示意图六、《大学》提出的教育观点七、课文链接—学校发展八、思考题://://://://://://://://://://://://一、《大学》来源“四书”中的《大学》和《中庸》原来分别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章,《小戴礼记》也即“十三经”中的《礼记》。在南宋以前没有单独刊行过。在唐代,韩愈、李翱从维护儒家的所谓“道统”出发,十分推崇这两篇文章,把它和《论语》、《孟子》相提并论;到了宋代,程颢、程颐更是竭力推崇这两篇文章。南宋的朱熹继承了二程的思想,也竭力推崇《大学》和《中庸》。在二程和朱熹看来,《大学》和《中庸》,一个是“初学入德之门”,一个是“孔门传授心法”,都具有很高的价值,所以把它们从《礼记》一书中提取出来,作为单行本刊印,并且和《论语》、《孟子》并列在一称为“四书”。在经历宋、元以后,《大学》就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道德人文教育理论的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二、《大学》的作者《大学》作者,汉唐诸儒无说。朱熹整理《大学》时,将其分为“经”一章(“经”是基本的观点),“传”十章(“传”则是对“经”的解释、阐述)。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此论朱熹未提供证据,殆据程子(程颐)之说,从思想演进的观点,而推论及之也,并未有其他客观的证据,所以清人屡加驳难。20世纪30年代初期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者所作。然张岱年说:“《大学》强调‘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所谓家指大夫之家,不是一般家庭之家。这里反映的是诸侯纷争、大夫专权的局面,这是战国时期的情况,不是秦汉时期的情况。所以,从这点看,《大学》应是战国时期儒家的著作。”(《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第83页)三、“大学”的定义“大学”一词包含三种意思:(1)指成人所受的教育,与“小学”相对而得名。古代把童子所接受的启蒙教育称为“小学”,而把成人所受的高等教育称为“大学”。(2)大人之学。“大人”与“小人”相对而言,“大人”指贵族,“小人”指一般平民。大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小人则没有。(3)大觉。“大觉”是佛教用语,有自觉和觉他两层意思。上述三种意思,第一种最接近《大学》的原旨,所以朱熹加以采用。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四、课文讲解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目的)(1)道: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原理”等,含有人生观、世界观、政治主张和思想体系。(2)明:名词动用,使……显明;明德:光明之德;美德。(3)亲:当作“新”,使……弃旧图新。(4)至善:最好的思想境界。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使人们的美德得以显明、使人们能弃旧图新,使人们达到最好的思想境界。原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方法)翻译:知道所应达到的理想境界是“至善”,而后才能志向坚定;志向坚定了才能镇静不躁;镇静不躁了才能泰然安稳;泰然安稳了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了才能有所收获。世上万物都有根本、有枝节,天下万事都有结局和开始,明白了它们的先后顺序,那么就接近大学的原理了。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途径)翻译:古代想要使美德显明于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他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先要整治好他的家族;想要整治好他的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德;想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好自己的内心,先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想要自己的意念诚实,先要自己获得知识,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原文: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都是修身的方法途径;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修身的必然结果。)翻译:只有推究事物的原理才能获得知识;只有获得了知识才能使意念诚实;只有使意念诚实才能端正内心;只有端正内心才能修养自身道德;只有修养自身道德才能治理好家族;只有治理好家族才能治理好国家;只有治理好国家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到平民,人人都要以修养自身品德为根本。原文: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结论)翻译:如果修养品德的这个根本乱了而要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正如把应该重视的大事而忽略,把次要的小事看重起来,这样做还想把国家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五、全文总结及结构示意图节选的《大学》这部分开头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八目中,“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都是修身的方法途径;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修身的必然结果。“修身”是我国古代治国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的治国思想的重要方面。中国称之为礼仪之邦。儒家思想是历代君主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在封建朝代实行人治的情况下,君主的个人品质就成为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了。六、《大学》提出的教育观点《大学》重在阐述教育纲领,其着眼点为教育与国家政治、社会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三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以道德认识(格物、致知)为起点,以克服偏私情感,树立道德信念(诚意、正心)为根本要求,以“治国、平天下”为实践目标。核心论点是:治人以修身为本,修身以慎独为先。(慎独: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七、课文链接—学校发展一、先秦私塾二、汉代大学—太学三、宋代“四大书院”1.嵩阳书院2.岳麓书院://://://://://
本文标题:《大学》讲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614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