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司马迁的经历与《史记》创作之关系•了解《史记》的基本知识与艺术成就•了解《史记》的双重特性及其在文学上的成就。•理解《管晏列传》的传述特点一、•(一)良好家世•(二)从鸿儒游•(三)壮游天下•(四)李陵之祸(一)、良好家世字子长,(145~87)生于龙门〈陕西韩城〉。“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谈司马迁的故乡陕西韩城党家村司马迁墓•司马谈的学问极其渊博,精通天文、易理,又长于黄、老之学,对古代的历史和学术思想有着深入的研究。他写过《论六家要旨》,见《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谈将近十岁时,司马迁随就任太史令的父亲迁居长安,以后曾师从董仲舒学习《春秋》,师从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这一切都奠定了他的学问的基础。(二).从鸿儒游•司马迁入京之后,又先后跟随当代最著名的大儒学习。如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学问日益精进。青、中年时代的漫游二十岁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寻访了传说中大禹的遗迹和屈原、韩信、孔子等历史人物活动的旧址。(三).壮游天下漫游回来以后,仕为郎中,又奉使到过四川、云南一带。以后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而游历了更多的地方。他的几次漫游,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开拓了胸襟和眼界,使他接触到各个阶层各种人物的生活。(四)李陵之祸“祸莫大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最下腐刑,极矣”。锥心刺骨、痛不欲生。“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著述《史记》《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二、《史记》介绍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史记》和《汉书》是我国史学的两个颠峰•“绝唱”在于它实录的笔法,•信史:写《封禅书》、《平准书》,不避当朝天子;评论张汤、郅都,又能排除个人爱憎。•非凡的史识:“史家之绝唱”《史记》是司马迁以“不虚美,不隐恶”、“扬善贬恶”的史家实录精神写就的。反对当时儒家正宗所说“阴阳五行”、“天人感应”。•在封建社会史家迫于政治压力,往往曲笔为文,司马迁的实录反而成了“谤书”,被一些人看作是不忠不雅。由实录而成“谤书”,于是此后“实录”也就难得,而《史记》也就成了“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笔端常饱含着接近于离骚的悲愤之情。•对布衣、闾巷和幽隐岩穴之士以及才高被压抑无处可诉说的人,多写得一往情深。司马迁的文章近似于《离骚》,正在于他感情同屈原一致,而且比屈原还要深广。这虽然不能算是自身遭受的“离骚”,也可以说是感同身受的“离骚”了,只是无韵而已。一、《史记》的体例1、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3000年的历史,是一部有52万多字的巨著。130篇,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五部分组成。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是以写人物为主。用纪传体写历史始自司马迁。后代封建社会的史家撰写历史,大多沿袭《史记》的体例。(二)《史记》的思想内容1、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成一家之言”•生死观、成败观•金钱观•犀利深刻(三)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1)历史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史记》描写人物多,范围广,形神兼备,大多具有典型性。《史记》写人上至帝王将相、皇亲国戚、文武大臣,下至学者、商人、妇女、游侠、医生、卜者、方士、倡优等,各行各业都有,比先秦史书更加广泛。《史记》写及人物四千有余,个性突出与完整者不下百人。在“鸿门宴”一节,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刘邦的圆滑柔韧,张良的机智沉着,项羽的坦直粗率,樊哙的忠诚勇猛,项伯的老实迂腐,范增的果断急躁。•(2)、叙事和场面描写悲壮慷慨,诙谐滑稽。•《史记》塑造的人物多是具有悲壮之美的悲剧人物,与此相应,其叙事与场面描写多具有悲壮色彩。《史记》的叙事和场面描写,还有诙谐滑稽的喜剧美。这类描写虽不及前者多,但也不在少数,最集中的表现是《滑稽列传》•(3)、浓郁的抒情性•(4)、刚柔相济,以刚为主的艺术风格。硬笔与柔笔的结合•《史记》的艺术风格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既有阴柔之美,又有阳刚之美。奇气、奇味、奇韵(5)艺术手法•最具典型意义的事件和行动,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互见法”把关于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不放在本传中写,移置其他人物传记中写。•琐事展示性格,使形象丰满、个性更鲜明。•善于把人物事迹、历史事件故事化。•语言符合人物个性,生动传神,抒情、叙事极富表现力。(三)、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a、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同时是我国传记文学名著。持正不阿、公正严肃、敢于求实的态度和精神是后世许多进步的史学家和文学家的榜样。b、把我国的历史散文推向了一个高峰。c、影响了后世小说和戏剧的创作。故事化手法有小说的特点,描写故事、人物的手法给后世小说家以很大的启发。它的一些历史故事是元、明戏剧的一个重要题材来源。据统计,仅现存的元杂剧中,就有十六种是取材于《史记》的,其中包括《赵氏孤儿》这样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名作。《霸王别姬》等。历史人物传记别传、家传、墓志铭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三、与《汉书》相比较雍容典雅•“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高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利而羞贫贱,此其所蔽也”•(1)、《汉书》简洁规范,辞赡韵远。•(2)、《汉书》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首先,《汉书》笔法精密,在平铺直叙过程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凶,分寸掌握得非常准确。•其次,《汉书》不但对于事情的来龙去脉能够清晰地加以叙述,而且对于那些带有起始性质的事件,都要特别加以强调,以引起读者的注意。•1.管晏何以共一传•2.管晏传文之选材•3.管晏传文之主题•4.管晏传述之差异•5.管晏传文与赞语•6.艺术特点四、《管晏列传》解析•此篇以风致胜,无一实笔,无一呆笔,纯以一气运旋。觉《伯夷传》犹有意为文,不如此篇水到渠成,无意于文而天然成妙。•——《史记论文》卷五清·吴见思•《管晏列传》一文,选自《史记》,是春秋时期齐国最有名的两位政治家管仲和晏婴的合传。•《管晏列传》在传述管仲、晏婴相齐称霸的业绩时,显然有意在探索、论证一个如何对待贤才的问题。•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曾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贫困,常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对他很好,不把这种事对外说。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起来了。鲍叔于是向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执掌齐国的政事,齐桓公的霸业因此得以成功,多次次会集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都是根据管仲的计谋。•管仲说:“我当初不得志的时候,曾经和鲍叔一起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是由于生活贫困的缘故。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愚笨,知道这是由于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是由于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三次作战,三次都战败逃跑,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胆小,知道这是由于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囚禁起来受屈辱,但鲍叔并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却是鲍叔啊!”•鲍叔在推荐管仲辅佐齐桓公之后,甘愿身居管仲之下。鲍叔的子孙世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十几代人都得到了封地,往往都成为有名的大夫。所以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颂鲍叔能够识别人才。•管仲在齐国执政任相,使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流通货物,积聚财帛,富国强兵,办事能够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说:“仓库充实了,人才知道礼仪节操,衣食富足了,人才懂得荣誉和耻辱。君主如能带头遵守法度,那么,父母兄弟妻子之间便会亲密无间。礼义廉耻得不到伸张,国家就要灭亡。国家颁布的政令像流水的源泉一样畅通无阻,是因为它能顺应民心。”因为道理浅显,容易实行。百姓所要求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提供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抛弃它。••管仲为政,善于转祸为福,把失败变为成功。重视控制物价,谨慎地处理财政。桓公实际上是由于怨恨少姬,南下袭击蔡国,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责备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北伐山戎,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命令燕国恢复召公的政令。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后来又想违背同曹沫的盟约,但管仲借助这个盟约使桓公建立了信义,因此诸侯都来归附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就是索取的道理,这是治理国政的法宝。”••管仲的财富足以和公室相比,他大量收取市租,堂上有放置酒杯的设备,但齐国人并不认为他奢侈。管仲死后,齐国仍然遵循他制定的政令法规,常比各国诸侯都强大。经过一百多年以后,齐国又出现了一位晏子。••晏平仲,名婴,是古莱国的夷维人,历事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由于节俭和勤于政事而受到齐国人民的推重。他担任齐相,不吃两样的肉食,妻妾不穿丝绸衣裳。他在朝廷,国君有话问他,他就严肃地回答;不向他问话,他就严肃地办事。当国家有道的时候,就顺命行事,无道的时候,就权衡度量着去行事。他由于这样做,而能够三朝都在诸侯之中显扬名声。••越石父是个贤能的人,犯了罪被拘禁。晏子外出,在路上遇见他,就解下坐车左边的马,赎出了石父,并让他上车,一同回了家。晏子没有向石父告辞,就进入内室,许久不出来,于是越石父请求断绝交往。晏子大吃一惊,整理自己的衣冠郑重道歉说:“我虽然没有仁德,但也帮助您摆脱了困境,您为什么这样快就要断绝交往呢?”石父说:“不能这样说。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屈,在知己人那里受到尊敬。当我在囚禁期间,那些人是不了解我的。您既然了解我,并且把我赎出来,这就是知己了,知己而待我无礼,那还不如被囚禁着。”晏子于是请他进来待为上宾。•晏子担任齐国的宰相,一次外出,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偷看她的丈夫。她的丈夫为宰相驾车,坐在大车盖下边,鞭打着四匹马,意气昂扬,特别得意。车夫回家以后,他的妻子就要求离去,车夫问他为什么。妻子说:“晏子身长不满六尺,却做了齐国的宰相,名声显扬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出来,意志深远,常常流露出甘居人下的情态。现在你身长八尺,却给人家当车夫,但看你那样子却是心满意足,因此我要求离去。”从此以后,她丈夫就变得谨慎谦虚了。晏子感到奇怪,就问他,车夫如实作了回答。晏子推荐他做了大夫。•太史公说:我读管氏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以及《晏子春秋》,书中说得详细极了。看了他们所著的书以后,还想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所以,编写了他们的传记。至于他们的著作,世上流传很多,所以不再论述,传中只讲他们的轶事。管仲,世人都称他是贤臣,但孔子却轻视他。难道是因为周室衰微,桓公很贤明,而管仲却不勉励他去扶持王室,而辅佐他成就霸主了吗?古语说:“帮助发扬君主的美德,纠正他的过错,所以上下就能互相亲近。”说的就是管仲吧?当初,齐庄公被杀,晏子伏在齐庄公尸体上痛哭,尽到为臣的礼仪之后才离去,难道这就是所说的“表现出大义来就不能说是没有勇气”的人吗?至于他进谏上书,冒犯君主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想着要尽忠,下朝就想着要补救过失”的人吧?假如晏子至今还活着,我即使是替他执鞭效劳,也是我喜欢和羡慕的事啊!1.管晏何以共一传•《史记》一传之中叙述多个人物的情况很多,然作者显非随意组合,实均出自细密考量,传主之间往往有某种联系。共传之例•管晏列传•孙子吴起列传•白起王翦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老子韩非列传•仲尼弟子列传•孟子荀卿列传•屈原贾生列传•李将军列传管仲、晏婴之关系•司马迁自述撰作《管晏列传》之因由曰:“晏子俭矣,夷吾则奢,齐桓以霸,景公以治,作〈管晏列传〉第二。”指出虽然管仲的奢华与晏婴的节俭形成鲜明对比,但是二人同为齐国杰出政治家,管仲辅佐桓公成就霸业,勋业彪炳,晏婴协助景公成就治世,政绩显赫,一霸一治,
本文标题:管晏列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634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