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谈如何将信息技术合理的应用到化学课堂教学中
谈如何将信息技术合理的应用到化学课堂教学中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以其表现力强、超媒体结构、交互性强、资源共享等特点,逐渐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不可否认的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有其独特的优势:能将信息数一字化,把图像、图形、动画、视频、文本、声音等多媒体结合在一起;按照人的思维习惯组织信息,能实现计算机与学生之间的人机交互功能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可以获得和呈现化学教学所需的丰富资源和素材,通过教师的剪辑、重整、创作和合理呈现,通过学生对其自身作品或成果的展示,对化学教学均可起到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下面笔者从化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中,针对一些实际问题谈一下如何恰当利用多媒体,从而对内容的讲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化学课堂不能做实验时宜用多媒体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应用性较强的基础课,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在教学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实验(危险性大、设备要求高的实验)不能现场操作,这样就会使某些教学内容抽象、枯燥、说服力不强,造一成学生难以理解,达不到较好的课堂效果。如果能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用多媒体画面中的模拟事实来吸引学生、刺激学生感官,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的。例如,在讲到NO2的性质时,由NO引起的光化学烟雾能够损害人搀呼吸系统,甚至危及生命,实验当然不能做!于是可利用Author-ware软件制作下个课件,为同学们展示多幅由光化学烟雾所造成的污染的图画和它给人们的生命造成的威胁,引起学生们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们对NO2的危害有深刻的认识,从而顺利地实现预先所设计的情境铺垫,为完成课堂教学内容,让学一生感知竹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产生积极的效果。二、解决抽象问题时宜用多媒体正确地选择并适时地运用多媒体,不仅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想像空间,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空间网,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讲解、传授、突破知识难点的作用和目的。比如:在讲授“分子极性和空间构型的关系”时,教师无论怎样分析讲解,学生总是感到很抽象,对各种分子空间构型捉摸不透,很模糊。鉴于此,教师若应用多媒体技术将常见分子的空间构型制作出来:如NH3对应的构型是三角锥形;CCl4对应的构型是正四面体型等等,这样各种构型形象逼真地呈现于学生面前,变抽象为直观感受,达到深人浅出的教学效果。三、对各种图表问题宜用多媒体图表比较多的章节往往知识点比较零碎、杂乱,教师无论是讲起来还是落实在黑板上,既费时又费力,学生学起来也感觉到效果很不好。如果这时将各种图表做成课件,既清晰又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讲到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及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时,涉及两个表格,即“条件变化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和“条件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把这些表格内容做成幻灯片,对重点、难点知识部分进行特别区分,显示“闪动”、特殊颜色等,上课时边放映边讲解,需要比较时把几个表格放在同下张幻灯片上同时映出,这样不仅能加快学生对知识技能、技巧的形成而且能将知识系统化,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四、练习课和总复习宜用多媒体复习阶段往往涉及的内容较多,学生很难把这些内容条理化,教师串讲起来也感到费时费力。这时应将这些知识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譬如,将所要复习的内容分类总结后制作成幻灯片,同时添加一些播放效果,先显示提纲,让学生回答问题,再显示提纲以下内容,待复习内容串讲完之后,将整个内容在大屏幕上显示,使得条理非常清晰。教师利用这些课件进行串讲,学生很容易弄清知识的脉络,便于系统理解和掌握。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物极必反,以至于有些人在说“MOURSE(鼠标)大于MOUTH(嘴巴)”,即鼠标的作用大于教师嘴巴的作用,笔者不敢苟同!难道传统的教学方法铸就的教师流利的板书、富有感染力的胶体语言、富有魅力的教学动态真的作用不大了吗?首先,计算机辅助教学毕竟是一种新生事物,在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我们首先应理解计算机辅助教学,毕竟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本末倒置。我认为教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及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使计算机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同时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大部分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中,整个课件都是在教师事先计划好的教学过程下进行的,就连问题的提出及答案都已事先设计好,对学生来说根本就没有自主学习的机会,—节课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学生可能对这节课要求的基础知识能够掌握,但长时间发展下去,在课堂上体现不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能自主的学习、探究,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其次,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调动和协调学生的多种感官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计算机辅助教学虽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如一干。”很多抽象的化学知识如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集体讨论、学习效果会更好。如: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后讨论也要优于计算机演示。但在一些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有些教师误认为先进的教学就计算机辅助教学,而排斥其他教学手段,甚至不承认其他教学手段的作用。这样,一方面误将计算机辅助教学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变成了教学目的;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特别是学生没有动手“做”的机会,教学质量反而降低。又不利于学生人生观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重结果,又要重过程”,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知识、培养综合能力。第三,多媒体课件不能代替规范、系统性的板书板书是我国中小学最通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系统的板书是学生在教师讲解引导下形成概念、掌握规律时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外部支撑点,是学生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的中间手段。课堂上无论是教师口语讲授、教具演示、实验教学,都离不开板书的密切配合。但在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有些教师误以为板书耽误时间,或以“只能顾及演示,来不及板书”为借口而不进行板书,把计算机当翻页器。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如果只看计算机演示,充其量只是一种“视觉暂留”,不利于学生课后复习、回顾。不能及时把所看到的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其结果是不利于学生头脑中知识体系的构建。另外对计算、化学式等内容必需规范的板书,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第四,不能忽视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在整个中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表现为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青少年思维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潜力,正确的教育可极大地促进青少年抽象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学内容应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然而,目前的一些多媒体教学课件,瞄准了计算机出图迅速、图像富有色彩及其化静为动的功能,在一些可要可不要的地方陈列图像,动静画面泛滥成灾。借助于图像的直观性、形象性,教师的教学表面上看来很完美、无懈可击,其实这样做无疑过分强化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而忽视了抽象思维的训练。同时,学生容易对图像产生依赖心理,养成思维的惰性,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五,加强学生情感、意志、价值观等的培养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信息反馈,当学生读懂了教学内容、答对了问题时发出奖励信号(如“你真聪明”,“真有两下子”),否则发出否定信号(如“再思考一下),让程序重新出现。表面上看,这种由操作计算机键盘而产生的奖励和惩罚功能。长时间这样下去,失去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所以更要加强学生情感、意志、价值观等的培养。总之,教师若想让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一些,可以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来强化教学感官效果。当然,在把信息技术运用于化学课堂教学时,应注意避免以下三个误区:即不因为信息技术的运用而把课堂变得眼花缭乱;不必每节课从头到尾都使用信息技术,致使课堂出现“信息技术满堂灌”现象;不因为使用了信息技术,忽视了教师的人格魅力作用,因为教师的个人魅力在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过程中是计算机和虚拟网络世界所无法替代的。以上只是我的一点工作心得,如有不妥望同行给以指正。谈如何将信息技术合理的应用到化学课堂教学中赵慧荣2006、11
本文标题:谈如何将信息技术合理的应用到化学课堂教学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6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