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编秦汉文学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汉: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绪论一、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献纳辞赋的风气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游学游宦的兴盛二、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作家群体中的经师儒士铺张扬厉的文风和繁琐的解经习气文学的重摹拟和经学的固守师法家法文学和经学的从繁到简经学与汉代文学思潮返回三、汉代文学样式的分期高祖至景帝----初创期武帝至宣帝----全盛期元帝至和帝----中兴期安帝到灵帝----转衰期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第一节《吕氏春秋》一、成书过程吕不韦组织编写成书时间约在公元前239年杂家二、严密的体例全书分为十二纪,每纪五篇;八览,每览八篇;六论,每论六篇;序文,一篇。共161篇三、写作特点精练畅达丰富多彩的寓言如“引婴投江”:有过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曰:“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第二节李斯一、《谏逐客书》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畅战国纵横家说辞的色彩二、刻石作品文辞整饬简洁,气度宏伟李斯《峄山刻石》李斯《峄山石刻》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庙,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溥惠,亲巡远方。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陁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第三节西汉散文一、贾谊散文作品收于《新书》,《汉书·艺文志》云“贾谊五十八篇”。其散文分为三类:政论文、疏牍(du)文、杂论。代表作《过秦论》、《论积贮疏》。其文洋溢着对国家前途的忧患意识,表现出作为政治家的气魄和历史家的睿智,充满热情,富于文采。被鲁迅称为“西汉宏文”(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二、晁错其文立论深刻,逻辑严密,说服力强,文风朴素,质实恳切。代表作《论贵粟疏》。三、刘安及其《淮南子》《淮南子》:“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高诱《淮南子注》)四、董仲舒《贤良对策》三篇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之说。《春秋繁露》五、刘向《新序》。《说苑》,寓含劝戒训教之意,开六朝志人小说先河。六、桓宽《盐铁论》采用对话体,切中时事和政策,简洁犀利,质直平实,部分章节极具情节性。七、西汉书信体散文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枚乘《谏吴王书》、司马迁《报任安书》、杨恽《报孙会宗书》等。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第一节从贾谊赋到枚乘《七发》一、贾谊其骚体赋的代表作品是《吊屈原赋》、《鵩鸟赋》。《吊屈原赋》堪称汉初赋的代表之作。骚体赋:汉初的赋是从楚辞脱胎而来的,所以叫骚体赋,其内容、形式和风格都和楚辞相当接近,如内容上侧重于抒情,而且抒发的多是抑郁之情;在形式上与楚辞没有多大差别,也用“兮”字句,句式整齐,通篇押韵等,接近于诗歌。二、枚乘1、枚乘对辞赋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七发》是其代表作。2、《七发》体现了大赋文体的基本形成: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以叙事写物为主,采用对话体。《七发》标志着汉大赋的正式形成。第二节司马相如时代的赋家一、武帝朝文坛盛况武帝喜好文学,其周围,聚集着一个庞大的文学侍从群体。赋的数量多于其他时代,作品题材广泛,艺术水平较高,出现了一批足以代表这个辉煌时代的作品。东方朔滑稽多智,其《答客难》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枚皋才思敏捷,多应诏作赋。二、司马相如1、司马相如把汉大赋的创作推向高峰。《子虚赋》《上林赋》是他的代表作。2、《子虚赋》《上林赋》采用问难的体式,整齐排偶的句式,与楚辞已大不相同。3、司马相如也有富有抒情色彩的小赋,如《长门赋》,据说为失宠的陈皇后所作。《子虚赋》的特点1、体物为主:2、用铺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来描写事物,这也是汉大赋的基本特色。润色鸿业3、有讽喻意图“劝百讽一”4、形式上的特点:篇幅较长、规模宏大,在千言以上;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韵散兼行。本文的缺点是,过分夸奇炫博,内容比较空洞,好用生字僻词,堆砌词藻。第四节西汉其他赋家的创作一、王褒《洞箫赋》“辩丽可喜”、“虞说耳目”二、扬雄1、代表作有:《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蜀都赋》。2、扬雄的赋模拟司马相如而又有所发展,表现在以下三方面:◆拓展了大赋的题材范围◆进一步加强了大赋的劝谏色彩◆篇幅缩短,描写对象集中,表现手法转为比较含蓄委婉。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第一节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司马迁,字子长,公元前145年生于龙门。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有三点与他的写作《史记》有重要关系:1、家世,父亲司马谈,著有《论六家要旨》。2、青、中年时代的漫游3、遭李陵之祸第二节《史记》的叙事艺术一、《史记》叙说◆司马迁的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史记》首创的以“纪传”为主的史学体裁,第一次以人为本位来记载历史,表现出对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高度重视。◆在《史记》中,有一定的伦理评价标准、褒贬意识。但它的标准并不完全符合统治阶层的利益原则或世俗的道德意识。南宋黄善夫私刻本,首次将裴駰的集解、司马贞的索隐、张守节的正义合刻在一起。二、《史记》的叙事艺术◆以类相从◆有分传,有合传。◆追根溯源◆叙事有详略之分◆条理清晰,游刃有余。第三节《史记》的艺术成就一、人物刻画◆为各种身份的人物立传。◆共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多维透视展现人物的多方面特征,采用互见法完成人物形象塑造。二、浓郁的悲剧气氛形象寄寓着司马迁的深切同情,暗含了他对自己人生的感慨第四节《史记》的地位和影响一、《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二、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强大的动力。◆其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点成为古文的写作典范。◆其传记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富贵的经验。◆《史记》的许多故事广为流传,成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第四章两汉乐府诗第一节乐府和乐府诗一、汉代音乐机构西汉(哀帝之前)名称属官职能太乐太乐令掌管郊庙之乐(属古乐系统)乐府乐府令掌管天子及朝廷平时所用乐章(属流行俗乐)。组织文人创作歌诗,广泛搜集民间歌诗。东汉名称属官职能太予乐署太予乐令掌郊庙之乐(相当于太乐职能)黄门鼓吹署承华令天子享宴君臣所用歌诗(相当于乐府职能)二、乐府诗的含义与分类◆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这些诗歌在汉代叫“歌诗”。◆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将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十二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以相和歌辞数量最多。第二节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班固《汉书·艺文志》:“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乐府的主要表现内容:◆反映社会成员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妇病行》、《东门行》、《孤儿行》等表现平民百姓的疾苦;《鸡鸣》、《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等则表现富贵之家。◆直接坦露男女两性之间的爱与恨。《上邪》、《有所思》、《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作品均表现爱情婚姻题材,泼辣大胆。◆表达强烈的乐生恶死愿望。这一主题主要表现在丧歌与游仙诗中,如《薤露》、《蒿里》、《艳歌》、《长歌行》、《董逃行》、《日出入》等。第三节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善于选择生活场景《羽林郎》、《艳歌行》、《上山采蘼芜》、《天马》、《陇西行》等均富代表性。◆故事情节完整而曲折《孤儿行》、《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叙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十五从军征》、《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为代表。第四节异曲新声与诗体演变两汉乐府诗在诗体上,推动了四言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汉代楚声的流行,对三言和七言诗句的大量产生,起到了催化作用。◆配合北狄西域音乐演唱的鼓吹曲辞往往是杂言形式,这是诗歌形式发生的重大变化。◆中土流行的五言歌谣引起文人的模拟兴趣,促进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第五章东汉辞赋第一节京都赋的崛起一、《两都赋》◆光武帝的定都洛阳,直接激发了文人京都赋的创作热情。◆《两都赋》的体制,分为《西都赋》与《东都赋》两篇,实为上下两章;◆虚拟“西都宾”与“东都主”两个人物,通过谈话结构全文;◆两个人物分别代表都雍、都洛两种不同的态度。◆艺术表现:吸收西汉大赋的写作模式:上下篇相互对比的结构,主客问答的过渡形式,逐次铺叙的展开过程。重大突破:加强讽喻力度二、张衡《二京赋》张衡的《二京赋》在结构上完全模仿《两都赋》,其《西京赋》假托凭虚公子之口盛赞长安城的繁荣富贵、穷奢极侈。其《东京赋》则借安处先生之口否定了西京的奢糜生活,突出了东汉尚德崇礼的礼治成就。三、《鲁灵光殿赋》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对宫殿雄伟的外观、豪华的殿内装饰、精巧的栋宇结构,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辞赋英杰”第二节抒情赋的勃兴西汉时抒情赋一直潜流涌动,不绝如缕,贾谊的《吊屈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扬雄的《逐贫赋》等,前启后继。东汉时,抒情赋逐渐蔚为大观。东汉的抒情赋主要有纪行赋和述志赋两类。一、纪行赋◆纪行赋即通过记叙旅途所见而抒发自己的感慨,这是汉赋写作的新境界,是后代游记文学的先声。如班彪《北征赋》、班昭《东征赋》、蔡邕《述行赋》等。二、述志赋◆述志赋指赋家在社会运筹、宦海沉浮用以宣寄情志的作品。如冯衍《显志赋》、班固《幽通赋》。◆张衡《思玄赋》◆《归田赋》是抒情赋的代表作。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描写田园隐居乐趣的作品。◆赵壹《刺世疾邪赋》,感情直率猛烈,痛快淋漓,深刻揭露和批判时政。第六章《汉书》及东汉散文史传散文---《汉书》、《吴越春秋》东汉散文政论散文---《论衡》、《潜夫论》游记碑文---《郭有道碑》第一节《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一、班固生平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人。父班彪,著有《白虎通德论》与《汉书》。《汉书补注》清王先谦二、《汉书》的体例◆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所记上起西汉高祖元年(前206),下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共计一百篇,其中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卷,传七十篇。◆其新增的四篇“志”中,《五行志》记述灾异,搜集和保存了大量的关于自然灾害如地震和天文方面的日蚀,月蚀等资料。◆《艺文志》是中国第一部粗具规模的文化史。◆其他的《刑法志》、《地理志》等门类,也是一种创新。三、《汉书》的内容◆为西汉各类人物立传,展现了西汉盛世的繁荣景象和精神风貌;特别展示了官场的世态人情,再现了士人的宦海沉浮。如《朱买臣传》。◆通过对许多世袭官僚家族历史的记叙,多方面展示西汉社会的变迁。如《霍光金日磾传》、《张汤传》等。◆许多章节塑造人物形象鲜明,酣畅淋漓,悲剧气氛很重。《李广苏建传》四、《汉书》写作特色◆笔法严密,在平铺直叙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凶,分寸掌握得非常准确。◆清晰地叙述事情的来龙去脉,注意强调那些带有起始性质的事件。◆固定安排某些材料在篇章中的位置,并在全书中一以贯之。第二节《吴越春秋》与《越绝书》一、《吴越春秋》◆赵晔撰,其书今存十卷,主要叙述吴越争霸的故事,前五卷以吴为主,后五卷以越为主。◆在体例上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的特点,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雏形。二、《越绝书》◆《越绝书》亦以吴越争霸为记叙主线,但独立成篇,结构较为松散。◆与《吴越春秋》一样,该书反映了鲜明的吴越文化的特点,是吴越文化的重要载体。第三节《论衡》和《潜夫论》一、《论衡》◆《论衡》系王充所作。共八十五篇,以疾虚妄、倡实诚为旨,对古圣先贤之说、汉代流行的天人感应、灾异祥瑞、河洛伪书、谶讳迷信等进行了激烈批判。二、《潜夫论》◆《潜夫论》,乃王符愤世嫉俗之作。批评东汉政治弊端,是非明确,内容切实,说理透辟。三、仲长统《昌言
本文标题:汉代文学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675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