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幼儿心理健康与发展10学前本一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很快适应环境的变化4动作发展总体符合常模1235语言的运用符合语境热爱游戏,善于游戏情绪明朗,善于表达情感年龄特征明显宝宝大动作发展顺序宝宝精细动作发育顺序第二语言的运用符合语境语言发展阶段第三热爱游戏,善于游戏游戏是婴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也是他们的主要学习方式。第四情绪明朗,善于表达情感第五年龄特征明显幼儿的年龄特征,总体上说是好奇、好问、好动、热情、率真、投入。一个心理健康的幼儿,他的思维、语言和行为方式都带有与其年龄相适应的特点。第六很快适应环境的变化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很快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方式,继续平静的生活。一、多动症•儿童多动症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其主要特点为:注意力短暂,难以集中,活动过度,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常伴随学习困难,但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根据我们临床观察,这些儿童发育、智力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关键是自我控制能力差。有的可见动作不协调,平衡运动、共济运动障碍等。据国外文献报道,学龄儿童中本病的发病率达5%-10%,国内报道本病的发病率为1.3%-8.6%;易发年龄为6-14岁,男孩发病远较女孩为多,约为4-9:1。多动症儿童与顽皮儿童的区别•注意力方面的区别患多动症儿童在任何场合,都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即使是看“小人书”、“动画片”时,也不能专心致志;但顽皮儿童却不同,在看“小人书”、“动画片”时,能全神贯注,还讨厌其他孩子的干扰。•行动目的性方面的区别顽皮儿童的行动常有一定的目的性,并有计划及安排。而多动症患儿却无此特点,他们的行动较冲动,且杂乱,有始无终。•自控能力方面的区别顽皮儿童在严肃的陌生的环境中,有自控能力,能安分守己,不再胡吵乱闹;多动症患儿却无此能力,常被指责为“不识相”。。二、自闭症(1)通常起病于3岁以内。(2)人际交往障碍:极度孤独,缺乏目光对视,对集体游戏没兴趣,不会寻求帮助,难以建立伙伴关系。(3)言语障碍:明显的言语发育障碍,缺乏主动言语,言语刻板重复,声调、节律、速度、重音都常有问题。(4)兴趣和活动异常:兴趣单调、狭窄;对非生命物体特殊依恋;仪式性动作;刻板重复动作;拒绝生活环境的变化。常见幼儿行为问题表现打架骂人孩子在三岁左右就开始学会骂人,再大一些,就会动手打人。这是他们最原始的攻击方式和情绪发泄方式。一两岁的孩子也会有意无意地吐出一些骂人的词语,但这时大都是无意识的。到了三岁之后,就是有意识的了,家长和老师就应该注意孩子在这方面的恶性发展,帮助他们培养文明的举止,使不满情绪由合理的渠道渲泄出来。。孩子打架骂人的产生原因是什么呢?1.孩子打架骂人的行为是模仿学习来的。2.孩子打架骂人的行为是娇宠的结果。父母或爷爷奶奶会说:“别哭了,打爸爸(或打别人)!”有时孩子在发泄不满时打家长,家长并未严加制止。这些行为都鼓励、助长了孩子的打骂行为。孩子的打骂对象最初往往是家长,如果家长默许了,他们会在外面也为所欲为打架骂人3、哭闹曾是孩子表示不舒服的标志,而打架骂人则是孩孑攻击别人和渲泄不满的手段。(适度的打闹是一种正常的发泄行为,不一定要压制)4、打架骂人是孩子之间冲突的表现。(孩子并没有足够的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当遇到不满时,就会用最直接、最单纯的方式表达出来)另外一些原因是有些孩子想用拳头来树立自己的威信;还有的孩子是因为在家里有不痛快的事就到学校去发泄;有些则是因为在外面受到挫折而在家中乱发脾气。不管是怎样的原因,如果孩子到了7岁以后还经常发生打架骂人现象,家长和老师就应该注意矫正了,可采用下面一些方法。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讲究文明用语。其次、对孩子的打骂他人行为不要过度反应。然后、教孩子用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适当地采取惩罚方法。(冷静下来,然后再对孩子讲道理,才有可能听得进去家长的话)偷窃在童年期的孩子身上经常会发生“拿”别人东西的现象,这种行为与成年人的偷窃行为不同,因为儿童还未形成良好的道德概念,控制自己的能力正待发展,分不清自己的和别人的东西有什么区别,只知道自己喜欢就拿来了。但是有些家长对待孩子的“偷窃”行为不是深恶痛绝,狠揍一顿,就是装作没看见,放纵孩子的行为。这些都是不合适的,这两种极端的处理办法都有可能造成孩子日后变成“偷盗狂”。当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家长应如何处置呢?首先,要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一般来说,儿童的“偷窃”行为有以下几个原因:1、为了满足生理需要。这个主要是指对食物的需要,当孩子饿的时候,他会禁不住地拿别人家里或商店里的东西放到嘴里,他对什么东西可以拿,什么东西不可以拿还搞不清楚。这个时候即使家长打他,他也不知道为什么。2、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有时别的小朋友有了新玩具,小孩子看到了非常喜欢,可是自己家里又没有,于是“拿”过来玩一玩。3、为了引起成人的关注。小孩子都希望成为大人们注意的中心,有些家长在孩子表现得乖时没有任何反应,而当孩子出错时则会特别关注,这时孩子会觉得很兴奋。尤其是处于“逆反期”的孩子,当看到家长气急败坏时,他们会暗自窃喜。孩子的偷窃行为也会出于这些原因。4、出于报复心理。当孩子受到家人或小朋友的某种伤害后,压抑的愤怒情绪会使他想办法报复别人,他们会采用拿走别人珍爱之物来发泄内心的不满。5、无意识的行为。特别是年龄比较小的孩子,他们尚不能分清楚物品的归属权问题,只知道自己想要的就可以占有,认为世界上的东西都是自己家里的。这和家长的教育态度有很大关系,现在的家长总是尽力满足孩子的需要,家里最好的东西常常最先考虑孩子,结果造成了孩子“拿所欲拿”的心理。当然,孩子的“偷窃”行:还有其他复杂的原因,但对于矫正孩子行为的问题,家长应采取适当的措施。首先,要帮助孩子形成“所有权”的概念。其次,让孩子通过合理手段去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如果孩子喜欢别的孩子的某个玩具,但家长一时又不能买给他,不要粗暴简单地拒绝孩子,而是让孩子做一些家务活来“挣”钱,去买玩具;或将压岁钱存起来去买他喜欢的东西。要和孩子讨论接受礼品是别人主动送给他东西,而未经允许去拿别人的东西则是不对的。偷窃行为的矫正第三,要让孩子理解拿别人东西后别人的感觉。当发现孩子已经拿了别人的东西后,要严肃地告诉他这是不好的行为,并带着孩子让他亲自将东西还给主人,向主人道歉。让孩子自己想想别人拿走他的东西时的感觉。第四,用惩罚和奖励的方法,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行为方式。家长发现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后,千万不要打驾、鄙视孩子,而应心平气和地对孩子讲清楚道理,然后,让孩子自己去道歉,还要设法弥补自己的错误。例如,孩子偷吃了别人或商店的东西,可以惩罚他几天不能吃这种东西,或用自己的零花钱去赔偿。同时,对于孩子拾金不昧的行为、帮助他人的行为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奖励。让孩子知道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最后,在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时,要注意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孩子是初犯,要警告他:这次行为如能改正不再犯。则可以得到原谅,如果再犯要重罚。在批评和惩罚孩子时,要针对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他的人格,既不能让大家都瞧不起他,又要让他知道自己的错误,这就需要家长有分寸地用科学的手段来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对于已经形成比较顽固的偷窃习惯的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采用厌恶刺激的方法来治疗这种异常行为。厌食儿童的厌食症除了一些生理原因,如体内缺乏某种元素、胃酸分泌减少和各种疾病外,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失去母爱、受到惊吓、生活环境突然改变或家长教养方式不得当等心理因素引起的,这种由心理因素引起的饮食障碍,被称为神经性厌食。干涉的方式有以下几种类型:1.命令型——“吃呀,吃呀”。2.恳求型——“再吃点儿吧”。3.说教型——“吃饭要有吃相”。4.催逼型——“快吃,快吃”。5.威胁型——“不吃就不让你玩”。有些家长纵容孩子边吃饭边看电视,或边吃边玩,这样很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不可能专心吃饭,家长教育方法的不一致也给孩子造成可乘之机,例如,爸爸妈妈正在要求孩子把饭吃掉,爷爷奶奶却说:“吃不下去就算了。”零食太多也是造成儿童厌食的原因之一。第一、吃饭时家长不要过多关注孩子。第二、成人不要喂孩子吃饭,并且不给孩子吃零食。第三、当孩子不好好吃饭时可以冷淡他,不满足他的其他要求。第四、家庭成员的教育方式和态度要一致,尤其是老年人,不要迁就孩子,否则各执一词,无法让孩子养成好习惯。第五、家长做饭要注意营养搭配和吸引力。第六、要让孩子多活动,运动可以帮助消化,消化得好,吃饭才香。所以,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做体力活动。厌食矫正口吃口吃是儿童常见的一种言语障碍,又被称为结巴,表现为不断重复开头的音节,拉长中间的某个字,讲话断断续续,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短语都可能不断地重复。儿童在2—5岁学说话时,由于言语功能发育不成熟。掌握词汇有限,不能迅速地选择词汇和流利地连接语声和词语,造成说话不连贯,这是言语发展的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言语不流利的现象会逐渐消失。据统计表明,学龄儿童真正患口吃的只有1~4%,其中50~80%的儿童不用治疗而自动痊愈。口吃延续到青春期或成年期的有1%。男孩的口吃比女孩子几乎多4倍。口吃儿童除了在言语上有不流利的表现外,有的还会伴有挤眼、唇颌颤抖、歪脖子、摇头、挥舞胳膊和呼吸急促等动作和现象。但是,口吃者在唱歌、讲外语、齐声朗读时并不口吃。虽然大部分儿童口吃会自愈,但仍有一部分儿童口吃者形成了口吃的习惯,如不及时矫正,就会变成儿童生活中的障碍。因为儿童上学后,言语交往不断增加,但因为口吃而不能很好地回答老师的提问,影响到与同伴的交谈,就会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抱怨和嘲笑。那么,这种儿童会为口吃而内心痛苦,更加少言寡语,回避集体活动,性格也变得孤僻、害羞、胆怯、自卑。有时又易于激动、敏感、多疑、焦虑,还有睡眠不佳和食欲不振的表现。造成口吃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人研究认为口吃与遗传、大脑两半球优势或某种脑功能障碍有关,然而,心理社会因素在口吃的发生中有重要作用,在儿童受惊、被严厉斥责或惩罚、突然变换环境,父母死亡或离去、家庭关系恶劣等情况下引起恐惧、焦虑、愤怒等紧张情绪时,极易造成儿童的口吃。父母的心理特征也会对儿童的言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如缺乏安全感、对现实不满、矛盾情绪、过分保护或控制自己、要求尽善尽美、对孩子要求和期望过高、很少给孩子温暖、态度严肃等。幼儿的言语重复或不流利是言语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这时如果其他人刻意地去纠正他、模仿他、讥笑他,甚至严加指责批评,反而会强化儿童的口吃。儿童越是担心自己讲话不流利,就越紧张,时问长了就成了孩子的心理障碍。父母和老师应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口吃的毛病呢?首先,对孩子早期出现的口吃现象不要过度紧张和关注。孩子并不是一夜之间就变成真正的口吃者的,在一开始出现口吃现象时,成人的反应很重要,它会影响到孩子以后语言能力的发展。这时家长和老师应给予孩子更多的耐心去听孩子把话说完,不要笑他的讲话不流利,也不要中断他的讲话,或替他说完,也不要去议论孩子的口吃问题。总之,对孩子早期出现的偶然口吃现象要作出没在意的样子,过一段时间,口吃现象也许会自己消失,因为孩子的言语能力在发展中,不要揠苗助长。其次,家长和老师要给儿童树立榜样,说话要轻松、缓慢、平稳、明确和规范,孩子会逐渐地受到言语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年龄小的孩子,要用比较简短易说的句子对他们说话。第三,教孩子掌握流利说话的技巧。阻碍儿童流利说话的问题主要是紧张和不会调整呼吸。家长和老师应有意识地教孩子放松咽喉、肩膀、胸部和腹部。放松方法是这样的:放松腹部,让孩子平躺在床上,收紧腹部,让它变得很硬,然后慢慢从l数到l0,吸气,然后边呼气边说“放松”,逐渐放松腹部。如此做几遍,其他部位的放松也类似。除此之外,还可以用暗示法,生物反馈的方法帮助孩子放松。调整呼吸是帮助孩子掌握讲话时的换气技巧。口吃者一般都是呼吸短促,不均匀,讲话时喘不过气来。先教孩子学会呼吸,大人把手放在孩子的胸部和腹部,让孩子用嘴吸气,感觉腹部鼓起来,然后慢慢地自然吐气,每天练习几次。然后教孩子在讲话前吸一口气,边呼气边讲话,从短句子练起。教孩子在发生口
本文标题:幼儿心理健康与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679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