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国内外口译笔记研究综述口译,是通过口译员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听辨原语,进行理解和解码(即建立意义单位,脱离语言外壳,从整体上把握信息),然后进行信息储存(脑记辅以笔记),再在头脑中转换信息,进行信息编码,最后创造性地用目标语“复述”给受众的一个过程。口译的时间性和加工过程的复杂性,要求译员熟练的掌握各种专业技能,而口译笔记就是即席传译(交替传译)中必须掌握的一种(吴钟明,2008:1)。口译笔记法是口译员在紧张的会场气氛中,在不干扰听辨源语的情况下,迅速地以简便的符号、文字等记录讲话重点内容信息的一种笔记方法。他只需要记录重点语义信息点和语言逻辑结构。简单来说,它是由符号、文字加上斜线以及并列符、连接符和趋向符等来体现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吴钟明,2008:1)。口译笔记能对大脑短时记忆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和提示作用。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它能有效地减轻译员大脑的负担,弥补其短时记忆的不足。另外,口译中做笔记的过程也是一个很好的思维整理过程,有助于译员把被动记忆转化为主动记忆,提高口译记忆的效率(王斌华,2006:26)。DanicaSeleskovitch在对比“字面直译”和“反思性翻译”的基础上提出了“脱离语言外壳”的理念,成为巴黎学派的“释意理论”的源头(仲伟合,2012:28)。他和MarianneLedere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释意理论,构建了一个“口译三角模型”,强调译员在理解的过程中应“脱离语言外壳”,抓住意义(仲伟合,2012:30,77)。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Gile(1990;1994a,1994b)为代表的不少学者开始质疑释意理论,认为其研究方法缺乏实证性的检验,研究路径缺乏与相关学科的互动交流,术语界定过于模糊(仲伟合,2012:35)。Gile(1995/2011)构建了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认知负荷模型”假说,指出了两个可能导致口译过程中出现认知处理问题的触发原因:一个事单个任务的精力分配不够;二是任务总和的认知负荷接近饱和水平。从理论的经验层面来看,该假说可以用于解释一些口译的策略,如笔记要力求精简,记录过程尽量自动化,以求单个任务所占用的精力少一些(仲伟合,2012:36-37)。根据在CNKI和webofscience上搜索得到的数据,1995年至2014年间,国内共发表口译(英汉)笔记研究方面的论文125篇,国外共发表论文8篇(目前图书馆资源只有这么多),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口译笔记技巧与策略,口译笔记教学,口译笔记理论和口译笔记发在其他英语教学领域的中的应用。这里主要叙述口译笔记技巧与策略和笔记教学。1.笔记技巧与策略主要归纳和总结了笔记的语言,格式,方法,工具,符号和缩略语等的使用,这方面的研究是口译笔记研究者最先涉足的领域,主要是整和他人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笔记语言方面:传统上,笔记语言研究关注“使用原语记录”还是“使用目的语记录”。赞成使用目的语记录的理由:第一,这样做可以迫使译员脱离原语的语言表层结构,抓住深层意思;第二,这样做可以提高译文产出的速度和质量。提倡使用原语记录的理由:第一,在记笔记时进行语言转换会增加译员听辨阶段的认知负荷,影响其他过程的顺利进行;第二,在语境不充分的情况下,译员理解可能出现偏差,而如果使用目的语记笔记,记下的意思可能会需要再回头进行修改,反而会影响笔记过程。Dam提出了全新的观点,认为笔记语言与口译任务中的语言组合(原语或目的语)关系不大,主要与译员本身的语言组合(A语或B语)有关,其中主导笔记语言的是译员的A语(原语)。这一观点的提出给笔记语言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而CsillaSzabo使用同样的分类却得出与Dam截然相反的结论,认为主导笔记语言的是译员的B语(目的语)。戴炜栋、徐海铭对比了职业受训译员和非职业受训译员的笔记原稿,发现职业受训译员笔记中使用的原语数量不如非职业受训译员多,但使用的目的语数量比非职业受训译员多。徐琦璐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主导译员笔记语言的是B语。邓玮通过观察得出结论:交传笔记语言呈现明显的A语倾向性。另外,国内研究人员认为应该记录关键信息(关键词)、专有名词、数字、地名、人名,而何为“关键信息”却一直没有定论。有人认为“关键信息”就是“主语、谓语、宾语”;有人认为应该记主语和动词;有人提出记主语和宾语即可;还有人提出介词也属于关键信息,需要记录。比如王锦程在《英汉口译中笔记的特点及其方法》中提出口译笔记应该记数字,专有名词,专业名词等,脱离原语的语言外壳,用目的语加符号记录;左嘉认为主位结构理论也为口译速记提供了一定的方法论指导,使译员在信息量大的话语语篇时,从宏观上把握语篇的间架结构,采用网状式的整体记录,避免点状式的局部记录,使口译笔记更加重点突出、简明扼要、层次分明。苏跃和张晔在《谈口译中的笔记技能操控》中总结了口译笔记的策略:笔记应该呈阶梯式排列,纵向分页,横向分段,采用条列式记法;符号和缩略语的使用是笔记的一大特征,方便译员“眼见笔记,口出译文”;笔记是可以目的语,来源语双语并用。笔记本身因人而异,但也有共性,现在的技巧研究还未解决学界一直有争议的问题,建议在这方面能有更加科学,系统的实证研究。2.笔记教学涉及教学理念、方法、问题等教学基本内容,同时也会涉及到一些笔记技巧的一般性介绍。在笔记的教学顺序,即“笔记训练应于信息理解加工训练或记忆强化训练之后进行”这一点上,也无异议,比如赵颖从ACT-R理论谈英语本科生口译笔记能力的培养,得出从阅读笔记开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笔记能力并逐渐过渡到听译过程中自然的笔记系统对口译教学和学生口译能力的自主发展很有借鉴意义。笔记的教学内容应包括理论讲解和实践两部分。理论讲解除了帮助学生形成关于笔记必要性、作用、特征、原则等的理论框架外,还有必要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的笔记符号。在教学方法上,国内笔记教学研究基本局限于传统的笔记教学法,即教师讲解基本原则,学生练习,教师点评和示范,学生巩固练习。这样的笔记学习实际上是学生对教师笔记的模仿,抑制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符号体系。学生笔记质量直接取决于教师的笔记质量,且上课效率较低。杨晓辉、于英杰首次提出依托虚拟现实技术平台的日语口译笔记训练方法,对传统的笔记教学方法进行了创新。国内还有研究人员对于学生笔记学习中常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但并未提出操作性强的解决方法。除了研究不够系统之外,国内的笔记教学研究还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方面:教学评估。到底应该对笔记实施以产品为导向(product-oriented)还是以过程为导向(process-oriented)的评估?现在提到的对学生笔记的点评都属于以产品为导向的评估,只关注学生笔记的最终版本。通过结合技术手段对笔记实施以过程为导向的评估,同时参照学生笔记过程和原语信息发布,可以更好地认识笔记的认知过程。比如朱巧莲,张楠展开了礼仪类口一种预测作用的实证研究,提出预测对译员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因为它能优化理解阶段的信息处理模式和口译笔记,从而提高口译成效;王文宇,周丹丹进行了口译笔记内容与口译产出关系的实证研究。已有的研究都只涉及教学的某一个方面,较零散,难以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且研究人员多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所提出的方法不一定具有普遍适用性。目前尚未有人在笔记教学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3.口译笔记理论研究内容包括笔记的可能性、必要性、作用、历史。韩振宇(2002)首次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笔记过程。大部分研究都是对他人研究成果的重复和整合,也有少量以借鉴其他学科相关理论为特色的论文,如,温年芳通过阐述口译的笔记机制,认知作用,对口译教学进行了反思,认为训练的重点应放在培养边听源语信息、边逻辑分析记忆、边写笔记的一心多用上;齐涛云从关联理论出发解释了口译笔记的重要性以及现行笔记的合理性;吕兆杰重点介绍了语言的冗余性、连贯性、主述位以及交际背景对做口译笔记的促进作用,以最少的符号代表尽量完整的意义,从而符合口译笔记的最省力原则。此外,理论研究的广度也可以进行扩展。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口译笔记研究可以分为三类:经验总结和整合他人研究成果、跨学科理论借鉴和实证研究。目前的研究主要还是理论研究,从认知科学角度探究口译笔记的规律和特点,借鉴图示理论、连通理论、激活扩散模式等理论解释口译笔记的认知基础,探究其与最新认知科学研究领域的关系。实证研究较少,主要从笔记的量、形式、语言、困难及其原因、笔记与口译效率的关系、笔记教学法的有效性方面展开研究。研究方法有口译录像录音、有提示反应、访谈、实验、观察受试对象实际笔记原稿。目前研究的缺陷:1.笔记技巧与策略主要是整合他人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参考文献:Seleskovitch,D.1975.Langage,languesetmémoire,étudedelaprisedenoteeninterprétationconsécutive[M].Paris:MinardLettresModernes.Gile,D.2011.Basicconceptsandmodelsforinterpreterandtranslatortraining(revisededition).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Gile,D.1994.Methodologicalaspectsofinterpretationandtranslationresearch[A].InLambertS.&Moser-Mercer,B(eds.),BridgingtheGap:EmpiricalResearchinSimultaneousInterpretation[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39-56.吴钟明,2008,《英语口译笔记法实战指导(第二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王斌华,2006,《口译:理论·技巧·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仲伟合,2012,《口译研究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口译研究国内:1.研究阶段:(1)开端:1958年唐笙、周珏良的《口译工作及口译工作者的培养》是第一篇口译研究论文(2)起步阶段:1980-1990,核心期刊33篇(3)初步发展阶段:1990-1999,核心期刊122篇(4)繁盛时期:2000-2010,近300篇(4-5)2.口译论著:“释译派”口译理论:(1)鲍刚《口译理论概述》国内第一部口译理论专著,鲍刚(2005)对口译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主体部分有三部分:“口译中的听辨与理解”,“源语存储与笔记”,“双语互译及口译程序”。(2)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在探讨口译理论与口译教学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口译教学和培训的类型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借鉴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翻译学等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口译思维的基本特征,并以此为理论基础,提出了系统的口译推理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译)《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勒代雷)(3)杨承淑(台湾)《口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包括“应用外语篇”和“专业口译篇”提出了八条口译的一般原则,把口译教学的要素归纳为“语言、知识、技法”三个方面,并讨论了教材教法等问题,(4)蔡小红《口译评估》3.口译论文集蔡小红《口译研究新探—新方法、新观点、新趋势》第一部口译研究专集4.口译研究存在的问题不少文章仍以主观推测和实践经验总结为主,研究方法不够科学,主要体现在:文献综述不够全面系统(特别是对国际范围内的口译研究成果缺乏梳理和系统分析)、研究问题不够深入、研究方法不够严谨科学、研究结果往往未经系统的理论推演或以实证分析的方式验证等。(王斌华,穆雷,2008)国外1.研究阶段:(1)起始阶段: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口译经验总结代表作:罗兹恩(J.Rozen)《交替传译中的笔记》艾赫贝尔(J.Herbert)《口译须知》(2)实验心理学研究阶段:20世纪
本文标题:口译笔记文献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685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