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晋国与晋文化山西地图山西地形图一、周王朝与晋国公元前1046年前后,周武王姬发联合众多方国和部落伐商。在牧野之战中,周大获全胜,商就此灭亡。管蔡之乱:武王驾崩后成王继位,周公摄政。部分周贵族勾结商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大规模叛乱,史称“管蔡之乱”,位于今山西南部的商朝旧方国——唐国也卷入其中。周公率军平叛,历时三年平息叛乱。在平叛过程中,一些参与叛乱的方国为周所灭。为防止类似事件复发,周王朝将王室子孙、亲属和功臣分封到各地作为新主,以屏藩王畿。周成王的同母兄弟叔虞受封唐国故地,史称唐叔虞,《史记·晋世家》以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桐叶封弟”记述此事。桐叶封弟晋国的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当初,周武王与叔虞母亲交会时,母梦见上天对周武王说:我让你生个儿子,名叫虞,我把唐赐给他。等到武王夫人生下婴儿后一看,手掌心上果然写着虞字,所以就给儿子取名为虞。周武王逝世后,周成王继位,唐发生内乱,周公灭了唐。一天,周成王和叔虞作游戏,成王把一片桐树叶削成圭状送给叔虞,说:用这个分封你。史佚于是请求选择一个吉日封叔虞为诸侯。周成王说:我和他开玩笑呢!史佚说:天子无戏言。只要说了,史官就应如实记载下来,按礼节完成它,并奏乐章歌咏它。于是周成王把唐封给叔虞。唐在黄河、汾河的东边,方圆一百里,所以叫唐叔虞,姓姬,字子于。唐,是夏朝的故地,称之为夏虚。古唐国在周朝建立前就已存在,属于尧的后裔。周成王时,将弟弟唐叔虞封于此,当时仍称唐。叔虞之后,其子燮父继位,改唐为晋,发晋国600年历史之端。初,晋国只是“河、汾之东,方百里”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天晋南曲沃县、翼城县一带。晋国的兴起和内乱晋国的勃兴,开始于晋献公的时候,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侯经过六七十年的夺权斗争,灭掉晋国公室,取而代之。献公继位后,接受他父亲的教训,尽灭公族,起用异姓贵族辅佐朝政,巩固了君权。同时将一军扩大为二军,开始对外扩张,先后兼并了霍(霍县)、耿(河津)、魏(芮城)、虞(平陆)、虢(河南陕县)等周围一些小的封国,讨伐了东山皋落氏(垣曲东南)等戎族部落。经多年征伐,晋国地盘骤然扩大,东到太行山麓,西与秦国毗邻,南抵黄河之南,北和戎狄交接,成了春秋时期的北方大国。晋国的兴起和内乱晋献公晚年,宠爱骊姬,为立骊姬的儿子奚齐做太子,废杀了太子申生,又把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逼到国外。献公死后,晋国内乱,奚齐、骊姬被杀。公子夷吾用黄河以西的土地贿赂秦国,秦穆公帮他回国当了国君,这就是晋惠公。惠公上台,对内擅杀老臣,剪除异已,对外背信弃义,结怨秦国,结果与秦国在韩原(今河津、万荣之间)打了一仗,自己当了俘虏。在惠公被俘期间,晋国的大臣们“作爱田”、“作州兵”,扩大私田和征兵范围,为以后晋国的强盛准备了条件。晋惠公死后,流亡在外19年的公子重耳,在秦国军队的护送下,于公元前636年回晋国当了国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当时,他已经62岁了。公元前781年,晋文侯夺回政权。晋文侯在晋国历史上是一位杰出的君主,公元前771年,与郑武公、秦襄公联合勤王,保驾周平王东迁洛邑,稳定了东周初年的局势。因护送平王东迁有功,周平王对其进行了嘉奖和赏赐。在晋国历史上获此殊荣者仅有三人,即唐叔虞、晋文侯和后来称霸天下的晋文公重耳。曲沃代翼:曲沃武公贿赂周釐王,釐王封其为晋君,列为诸侯,其人自号晋武公。从此,晋国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晋文公:公元前636年,在外流亡19年的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这个时候(春秋中期),中国历史进入诸侯争霸的阶段。晋文公重用贤能,大力发展经济和军事实力,同时高举“尊王攘夷”旗帜,晋国逐渐强盛。公元前635年,晋文公率军平定周王室内乱,为此周襄王赏赐晋国黄河以北的8座城邑,晋文公由此声名大振。晋文公称霸晋文公重耳,是个聪明贤达、老成持重的人,长期的流亡生活,更磨练了他的意志,增长了他的才干。跟随他一起流亡的孤偃、赵衰等人,都是一些一心报国,远见卓识的栋梁之才。重耳回国当上国君后,在这帮人的辅佐下,平息暴乱、稳定局势,革除弊政,任用贤能,奖励生产,发展商业,很快使晋国富强起来。当时,东方齐国的霸权已经衰落,南方的楚国正向中原扩张势力,中原的小国纷纷投靠了楚国。在这种形势下,晋文公采用孤偃等人的建议,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号,平定周王室内乱,在诸侯中树立了自己的威信;还把原来的两军扩大到三军,积极准备与楚国争霸中原。晋文公称霸公元前632年夏,楚成王攻打宋国,宋向晋求援,晋国联合宋、齐、秦等国向归附于楚国的曹、卫进攻,迫使楚军北上。双方军队在曹陶丘(山东定陶西南)相遇,晋文公以报答楚成五的资助为名,“退避三舍”(九十里),巧妙避开楚军弱点,集中优势兵力,先打垮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再用佯败后撤、迂回包抄的办法,打垮楚军左翼,取得战争的全胜。城濮之战是春秋前期最大的一次战争。战后,晋文公提高了声望,他率领宋、齐、鲁、郑、陈、蔡、邾、莒等国在践土(河南原阳西南)会盟,周天子也被召来参加,册命晋文公为侯伯(霸主),各国也都承认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晋文公继齐桓公之后,成了名符其实的中原霸主。晋文公称霸晋文公在位9年,他死之后,后继者们继续推行霸业,长达一百多年,先后灭掉20余国,征服40余国,使晋国成为中原大国,对促进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融合起了积极作用。公元前632年,日益强盛的晋国与当时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楚国在城濮(今山东省鄄城一带)进行决战,史称“城濮之战”,晋国获胜。直到公元前506年,正卿范献子依然以霸主之命召集17路诸侯会盟。在此期间,晋国维护着东周天下的秩序及周天子的统治,积极充当着周朝的宪兵,疆域最大时占有今山西大部和河北、河南、陕西、山东的部分地区,是为中国北方第一大国。城濮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详细记载的战例,也是诱敌深入战术的典范。据说是先轸的谋划。前632年,四月初四,楚军和晋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交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戒,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后来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军队撤九十里。公元前585年,晋景公将都城迁到“土厚水深”的新田(今山西省侯马市),新田成为晋国乃至整个中国北方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公元前573年至前558年,雄才大略的晋悼公在位。悼公依靠诸卿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增强了晋国的实力,晋国的霸业再现文公时代的辉煌。公元前558年,悼公去世,十岁的太子彪即位为平公,六卿把持政权,政出多门,诸侯无所适从,悼公的霸业开始衰落。晋建国以后,先后建都于唐(翼城西)、翼(翼城南)、绛(翼城东、曲沃西南),最后迁到新田(新绛),即今侯马市。迁都新田之前,晋国朝廷曾有过一番争论,一般大夫主张迁到运城盐池附近“郇、瑕之地”,大夫韩厥表示反对,主张迁到新田,他认为新田土地肥沃,航运便利、民众服从教化,很宜于晋国的发展和长治久安。晋景公采纳了他的建议,于公元前376年,把国都由绛迁移到新田。此后,历13世,200多年,新田一直是晋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侯马的地下文物十分丰富。新田晋国遗址的重要发现有:“新田古城”、“铸铜遗址”和“侯马盟书”等。新田古城1965年以来,在今侯马市牛村、平望、白店、台神、马庄、凤城、北坞等地发现了9座古城,其中市西北的4座城组接连,绵延数里,规模宏大。古城里有高大的宫殿台基遗址,古城外有铸铜、铸币、制骨、制陶、制瓦等作坊遗址。古城南郊还有宗庙遗址,以及散布在它周围的祭祀坑。由此,可以想见昔日春秋五霸之一的晋都,是何等的辉煌宏伟。铸铜遗址在牛村古城南郊发现两处铜器制作坊,面积约5000平方米,内有水井和数以百计的窑穴、灰坑、众多的房基。尤为珍贵的是在作坊遗址发掘出数万块铸铜陶范,其中能辨别器形的有千余件,成组套又能复原器形的有400余件。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套铸造机械齿轮的陶范,它说明在我国春秋末年,就已经使用齿轮了。晋国完善的青铜铸造工艺和高超的技术水平,为中国古代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增添了异彩。侯马盟书1965年12月在今侯马电厂一带发现5000余片写在玉片、石片上的盟书,称“侯马盟书”。这是春秋晚期,晋国公卿赵鞅为在索取“卫贡五百家”奴隶的战争中一致对敌,与同宗盟誓以后,埋在地下的誓辞。这些盟书,不仅直接反映了当时盟誓活动,而且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旧贵族的斗争。它是研究春秋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第一手文字资料。邲之战:晋国和楚国于西元前597年在邲(今河南荥阳东北)发生的一场大战。邲之战,楚军大破晋军,扬眉吐气的楚庄王终于宏图大展,“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楚庄王由此开始建立了自己的霸权,被列为“春秋五霸”之一。从公元前557年晋平公即位,到公元前453年的百余年间,是六卿专政到三家分晋的过渡时期。晋国晚期,公室衰微,军政实权由范、中行、智、赵、魏、韩六卿掌控,史称“六卿专政”。权卿们为了各自的利益,纷纷营建根据地,不断缔结联盟和打击敌对势力,频繁的“盟誓”和兼并战争始终贯穿其间。公元前497年,六卿之间酝酿已久的兼并斗争全面爆发。公元前453年,赵、魏、韩里应外合,于晋阳城彻底打败智氏。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分别建立了独立的国家。公元前403年被周王正式册封为诸侯。“三家分晋”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分晋后的韩、赵、魏三国承续晋国余脉,各自发展,变革图强,均居战国七雄之列,将晋文化的影响推向更大范围。春秋时期,晋国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井田制瓦解,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随之晋国公室日趋衰落,为异姓公卿为代表的新兴势力强大起来。春秋晚期,韩、赵、魏、范、智、中行六家异姓公卿,把持了晋国政治军事实权,而且占据着晋国大部分土地。他们推行打击奴隶制度的政策,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一个个强大的封建地方割据势力。为了扩大各自的势力,他们多次发生内讧。公元前497年发生了范氏、中行氏为一方,韩、赵、魏、智氏为一方的战争,经过七、八年的火拼,公元前490年,范氏和中行氏败走奔齐。韩、赵、魏、智四家分割了范氏、中行氏的土地,掌握了晋国的政权。剩下的四家中,智氏力量最强,他为了独霸晋国政权,想方设法削弱其它三家,向他们索要土地。韩、魏较弱,被迫屈服,赵氏则拒绝了智氏的要求。于是,公元前453年,智氏胁迫韩、魏发动了讨伐赵氏的战争。赵氏迫于联军的压力,退守晋阳(太原市南晋源镇)。晋阳是赵氏家族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城垣坚固,仓廪充实,百姓拥护。智、韩、魏联军围城两年多,也未能攻下。后来,联军统帅智瑶想出了水淹晋阳的计谋,引晋水灌入晋阳城。时值雨季,河水暴涨,晋阳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危急之中,赵氏首领赵襄子派家臣张孟谈潜出晋阳,与韩、魏媾和。韩、魏怕赵氏灭亡后祸及自身,遂与赵氏联合,发动政变,杀死智瑶,解晋阳之围。韩、赵魏三家尽分智氏土地,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势。晋公室只保有宗庙所在地曲沃和周围的一小片土地,完全成了三家附庸。公元前403年,垂微的周王室,迫于韩、赵、魏三家威势,正式承认他们为诸侯。公元前369年,赵、韩迁晋桓公于屯留,晋传世止此,便在历史上最后消失了。三晋中最大的是赵国,其疆域以山西的太原和河北的邯郸为中心,占有山西中部、北部、东南部的部分地区和河北省的东南部以及豫北、鲁西的部分地区。魏国的疆域比赵国略小,其占据山西西南部、东南部部分地区和豫北、豫西及陕西黄河沿岸地区。韩国的疆域最小,其占有今临汾地区、运城地区的一部分和晋东南的大部分及河南的中部等地。公元前230年,韩国灭亡。公元前225年,魏国灭亡。公元前222年,赵国彻底灭亡。至此,在晋国基础上分出的韩、魏、赵三国,经过了二百余年后,最终被秦国完全兼并。公元前221年,秦一统天下,结束了战国时代,中国进入了帝国时代。二、关于晋文化的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晋文化与周边考古学文化之
本文标题:晋国与晋文化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691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