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高考政治哲学常识真题按考点分类汇总专题
高考政治哲学常识真题按考点分类汇总专题一:辩证的唯物论常考考点: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1、(2004年江苏卷)“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A)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2、(2004年湘鄂川渝卷)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大和程度的加深,一些原来只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这提醒我们:(B)A.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B.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C.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失去了客观性D.改造自然必然以牺牲自然为代价3、(2004年两广卷)为了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人们常常引进一些外来物种,但有些外来物种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这表明(B)①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②事物的性质是不确定的③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④改造自然必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4、(06·江苏政治卷·26)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这表明BA.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B.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C.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性D.人们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04·广东政治卷·17)为了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人们常常引进一些外来物种,但有些外来物种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这表明B①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②事物的性质是不确定的③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④改造自然必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盆景艺术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巧妙结合。它以特有的艺术魅力美化人的生活,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美的感受。(05·天津卷34.)盆景的制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株株形态各异的树木,在人的精心雕琢下,或雄奇遒劲,或苍茫蓊蔚,或空灵娟逸,或潇闲秀雅……这说明制作盆景重在DA.野趣天成,崇尚自然B.直中求曲,师法造化C.削繁就简,动静和谐D.顺势而为,因材施艺(05·江苏卷15).下列选项中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D)A.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B.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C.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05·江苏卷16).“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这体现了(B)A.社会变化总是循环往复的B.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D.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2003年江苏卷·论述)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7分)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天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遨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强调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运用哲学常识的知识说明人为什么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答案〗:(1)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它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改造自然,使其为人所用,但是,人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环境破坏、生态危机等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就是证明。(3)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解析〗:本题以热点“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四个目标即“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为设题背景,考查的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紧紧抓住设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因,运用哲理进行分析思考:从“自然”这一角度,我们要联想到“自然界存在的客观实在性”和“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性”;从“人”这一角度,我们要联想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再综合思考:运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分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因。在实际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用材料中叙述的事实引出观点,再运用哲理观点统帅材料,将材料和观点糅合为一体,让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得到充分展示,也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方法,避免出现观点和材料“两张皮”的现象。常考考点: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诗词、音乐、舞蹈、雕塑、园林等都讲究“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这种情境相融的境界往往使人回味无穷。回答29-30题。(2004年福建浙江卷)意境最充分地体现了(A)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B.形式和内容的统一C.社会和个人的统—D.继承和创新的统—(2004年福建浙江卷).意境不是意和境简单相加,而是意与境谐,并在此基础上生出“景外之景”、“象外之象”、“韵外之致”。例如王维(雪中芭蕉图)将夏日的芭蕉和雪景画在—起,产生出独特的美感。这表明(A)A.艺术创作是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B.艺术创作不需要反映现实生活C.艺术创作不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D.艺术创作纯属人的主观创造性7(2004年北京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说明(C)A.想象是突发的B.想象是随意的C.想象的形式是主观的D.想象的内容是客观事物8(2003年江苏、广东卷)鲁迅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底,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表明(C)A、一切要从实际出发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C、任何观念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D、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反物质。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预言反物质的存在。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据此回答。9(2003年江苏、广东卷)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D)A、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B、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C、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D、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10(2003年江苏、广东卷)人们对反物质的发现过程表明(B)A、意识能够决定物质B、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C、理性认识不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D、认识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某市政府广开言路,首创了“信访民主听证评议制”。通过体察民情、了解民意,该市决定不建大广场大工程,而是投资400万元合理小街小巷,大大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拥护。16.(06·天津卷)以“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来比喻政府与群众的关系。说明物尽其用CA.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B.意识是感觉的综合体现C.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D.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图6是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的作品。画面上明明画了一只逼真的烟斗,而画上的法文写的却是“这不是一只烟斗”。回答28~29题。)10.(05·全国卷1.29).当我们面对这幅画的时候,图形与文字共同组成的这幅画又启发我们思考艺术作品与现实对象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表述两者关系的有(B)①艺术作品是不依赖原型的主观创造②艺术作品体现了对原型的摹写与创造的统一③艺术作品是对原型的审美再现④艺术作品应不断追求更逼真地反映原型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常考考点:意识的能动作用能源问题已成为影响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突出问题。为保证石油安全,减轻国际石油价格频繁、剧烈的波动对我国经济产生的不良影响,我国启动了战略石油储备计划,拟建立四个大型石油储备基地。据此回答11(2005年春季高考文综卷)我国拟建立四个大型石油储备基地的决策,体现了AA.科学预见的重要作用B.科学理论的决定作用C.理论创新的重要作用D.理性认识的决定作用12(2004年江苏卷)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B)A.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B.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C.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D.对物质起决定作用13(2004年北京卷)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是因为(D)A.意识可以改造客观事物B.意识的能动作用使事物向正确方向发展C.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D.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采用了典型的中国艺术表现式,它集中国特有的汉字、篆刻和书法于一体,以印章的形式设计,传达出深刻而厚重的中国文化底蕴,据此回答15(2004年福建浙江卷)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说,北京奥运会会徽“直接明确地传达着在中国人民和文化中世代传承的无与伦比之美和宏大的精神力量”。关于精神力量,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C)①市场经济越发达,精神力量越不重要②调动积极的精神力量,会有力地推动社会进步③精神力量可以脱离物质因素而存在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使中国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16(2003年江苏、广东)对于同一棵古树的美,植物学家考察的是它的生理生长习性,把古树顽强的生命力看作是美;木材商考虑的是它的木质、树围,把古树的实用价值看作是美;而画家则惊叹它奇特的外形,把古树的形态看作是美。上述对古树审美感受的差异表明(D)A、人的认识具有主观随意性B、认识对象是由主观意识创造出来的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D、人的认识受主体因素制约17(2003年江苏、广东)读右图漫画,它表明(AB)A、利益总是具有二重性B、利益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评价C、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D、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某木地板销售商宣称,其所售产品是由总部在欧洲的一家跨国公司生产的国际知名品牌。但据中央电视台报道,该产品的国际品牌身世纯属杜撰。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工商管理部门立案调查,各地市场纷纷停售,不少消费者要求退货。14.(06·重庆卷)该销售商发布虚假信息导致的后果表明DA、正确意识来源于客观事物B、正确意识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促进作用C、错误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D、错误意识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阻碍作用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05·天津卷·28).某高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该校毕业生得到社会普遍认可,一次就业率连续攀升。这表明(A)A.正确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B.科学理论对社会实践具有指导作用C.正确的价值观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D.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06·北京卷)图9画的是位少女,图10是位老妪,有人做过实验,让两组人分别看图9和图10、再共同看图11,看过图9的人认定图11是少女,看过图10的人认定是老妪。事实上,图11是图9和图10的结合,从事既可看出少女,也可看出老妪。图形欣赏产生的不同效果表明CA.艺术欣赏的本质是感觉的集合B.艺术欣赏的内容因人而异C.艺术欣赏的效果受思维方式制约D.艺术欣赏的片面性总是不呆避免的(06·四川文综卷·31)漫画《两代人的反映》(参见当天报纸)中蕴涵的哲理有CA.各得其所,对牛弹琴,南辕北辙B.顺其自然,有的放矢,一石二鸟C.旁观者清,别有会心,见仁见智D.峰回路转,乐以忘忧,目无尊长(05·广东卷17).在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中,从95号的镅(Am)开始,后序的20多种元素均是人造元素,这一科学事实说明:(D)A.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意识也可以反过来决定物质B.在现代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已不再重要了C.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受到了冲击D.意识的力量带来了物质的成果(06·广东政治卷·29)过去,
本文标题:高考政治哲学常识真题按考点分类汇总专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717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