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教师专业发展学习资料(电子版内部参考)二00八年第一期教师发展中心编各位老师:为了贯彻学校将教师的学习与科研结合的要求,从本学期开始,我们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通过网络资源或报刊杂志等多种途径,为教师下载或扫描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整理、筛选、编辑,制作成电子版教师学习资料,发给教师作学习、交流、参考之用。该形式节俭、快捷、方便、丰富、灵活、高效,我们计划每月发一期,希望大家通过腾讯通接收,在自己的电脑里新建一个专门的文件夹保存,随时按需打开阅读使用。本工作是我们的初期尝试,由于见识和经验,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目标,敬请各位老师指点,也欢迎老师们积极参与我们的工作,为我们提供高质量的素材,使我们的工作更加完善。本期导读【课堂教学】余文森:教师是新课改发展的动力系统-------------------------------2-6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思考与探索---------------------------7-12【校本研修】“校本教研”的实践探索-----------------------------------------------13-15校本研究需要注意什么----------------------------------------------15-17校本教研的误区-----------------------------------------------------17-21校本研修:怎一个难字了得------------------------------------------21-22浦东新区校本教研的核心抓手——教师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的制定与实施-----------------------------23-32【科研培训】建构研训一体化工作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32-37如何选择教育科研课题——教育科研课题选题指导--------------------38-43教育科研课题方案的设计---------------------------------------------43-48-2-余文森:教师是新课改发展的动力系统教师体验:“累并快乐着!”第一推动力:热情和“责任”记者:新课改推进到今天以来,我在很多场合听到老师们有这样一种感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累,却获得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未曾拥有过的很多快乐。您怎样看待老师们的这种变化?余文森:老师们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关键在于新的课程理念激发了他们改革的热情,释放了他们内在的能量。应试教育和传统课程,可以说是对教师、学生的束缚、压抑和控制,使得本来是培养人的课堂教学活动,成了“目中无人”的教学,成了学生“心智的窒息机”;本来是活泼好动、生机勃勃的中小学生,成了没有生命气息的“容器”;本来是别开生面和充满新鲜光彩的教学生活,失去了新意和情趣,成了消磨教师生命感受、生命活力和职业理想的劳作。今天,正是对理想教育的憧憬和追求,才有了这样的景观:全国数以百万计的实验老师能够持续几天静静地聆听专家的课改报告;他们以满腔的热情参与到课改的交互式培训中,并以同样高涨的热情拉开了课改的序幕。记者:老师们的这种变化在课改中能起到怎样的作用?余文森:老师们的这种变化在课改中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让我们看看积极投身课改的老师:他们最突出的特点是干工作的那种有滋味的幸福感、满足感、成就感,那种在日复一日平常、平淡、平凡的工作中不断能发现新奇、新鲜、新意的无限乐趣。尽管现在他们每天面对的仍然是“旧”面孔,但每天都有新鲜感;尽管他们今天面对的还是昨天的那些学生,而今天,却从这些学生身上发现了不同于昨天的新东西。因为他们天天都能够看到自己的心血在学生身上时时刻刻地在溶化、组合、萌芽、生长。所以,教师能进入这样的工作状态:就是再辛苦,心里也是感到快乐、幸福。这种状态下,每个老师内心都充满了对真善美的追求,都充满了对教育幸福的渴望,都充满了对学生、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感。-3-在我看来,老师们的这种热情和责任感,已成为课程改革的第一推动力,也是永恒的推动力。教师呼唤:“我要学习,我要进步,谁来帮我?”第二推动力:校本研究制度建设记者:改革光靠热情显然是不够的。现实的状况是:老师们在课改中行走得并不轻松,他们有很多困惑,遇到过很多难题。在这个过程中,校本教研给教师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为什么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和推动教学向纵深发展?余文森:将教学研究的中心下移到学校,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有力保证。以校为本教学研究,之所以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和推动教学向纵深发展,是由于其构成要素决定的。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当老师们在改革中发出“我要学习,我要进步,谁来帮我”的呼唤时,校本研究制度建设,成为改革的第二大推动力。记者:您能谈谈校本教研的三个要素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吗?余文森: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有这样一种说法:经验+反思=成长。事实正是如此。在新课程的教学中,由于课程、教材的开放性、生成性、探索性,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独特性,使教师和教学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单纯凭借经验已经无法胜任这种教学。反思的介入,使经验得到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提炼和升华,使得教师在教学和学习中学会了自我引导,提高了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了被动性、盲目性。从而使教学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由日常性教学,即经验性教学,转化为研究性教学,即反思性教学。-4-同伴互助,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志和灵魂。其实质是: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通过同伴互助,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这是教师群体专业化发展和教学改革深化发展的有力保证。同伴互助,使教师发展和教学改革由个体行为转化为群体行为。课程改革不是少数教师的专利,而是所有教师的职责。只有群体行为,才能保证可持续性。专业引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和支撑。事实证明,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被动的;没有专家引领的改革是低水平的重复;只有理论和专家的参与和介入,才能使实践不断升华、超越。因此,校本研究必须强调制度建设。改革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久之计(可持续性);不是应景之作,而是要使之合理化、合法化、生活化;不仅仅是教师行为,更应是校长的理念。没有校本研究的支撑,新课程的推进是难以想象的。可以说,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当前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教师追求:新学校,新文化第三推动力:学校文化重建记者:这次课程改革是我国进行的第八次课改了。以往我们的改革似乎更关注的是教育或教育改革本身,而忽视承载教育和教育改革的学校,以至于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那么,学校作为进行教育活动的地方,在本次课改中应该进行怎样的改革?余文森:我认为,发展教育必须通过发展学校来实现,改革教育必须通过改革学校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必须通过提升学校教育能力来实现。学校是教育改革的基点,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学校。可以设想,如果学校还是以前的学校,管理还是以前的管理,学校的运行机制依旧,那么,新课程在学校是没有立足之地的。不仅如此,教师的改革热情会因此消退,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会因此流于形式。新课程热切呼唤新学校:新理念、新精神、新制度、新文化。重建学校文化成为新课改的第三推动力。-5-记者:重建学校文化应该包含哪些内容?余文森:重建学校文化主要六大方面:学校功能文化重建,学校精神文化重建,学校制度文化重建,学校物质文化的重建,学校行为文化重建,学校儿童文化重建。学校功能文化重建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地方,同时也是教师获得发展的舞台。因此,不能只进行教学,也要开展校本研究;不能只注重课程实施,也要注重校本课程的建设。学校要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应该树立“教师第一”、“培训是最大福利”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文化重建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点。教育精神应该包括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敬业精神。学校要以学生为本,要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要有科学研究的风气;教师要以育人为乐,以教育为毕生事业。学校制度文化重建包括规则重建、纪律重建和组织重建。就学校组织的观念而言,学校应成为平等、对话、交往的场所,成为导致组织成员不断成长、提供人们发展空间的地方。学校的物质文化重建要充分发挥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要有发“三看齐”的观念:校长向老师看齐,校园向公园看齐,操场向娱乐广场看齐。学校行为文化重建包括人际关系及氛围、管理行为、教育行为与学习方式、学校日常生活行为与生活态度。学校儿童文化重建是学校文化的瑰宝。学校应有儿童的声音,要有童真、童心、童趣、和童智。事实一再证明:新课程创造新文化,新课程需要新文化来支撑。总而言之,课程改革不仅是学校教育内部的事情,而且是全社会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支持。而要建立课程改革持续深化发展的动力系统,教师的发展是关键。-6-■观点●课程改革不可能不向一切旧的、经验惯例的事物提出严峻挑战,不可能不遭受挫折和坎坷。●倘若“一帆风顺”,可能意味着改革没有真正发生。●课程实施工作者的觉悟不同,认识深浅不同,动机态度不同,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应该用宽容的心态来看待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继承与革新并进、一元与多元并重、传统与现代并行、现实与未来并存、理论与实践并肩、显性与隐性并举、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课程改革应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它意味着课程改革不是一次一次来进行的,更不是一劳永逸的。课程改革是持续的、开放的,每年都要进行的,从这个角度讲,也就没有下一次或第九次课程改革了!●课改,让课程文化走向繁荣。●课程改革不求成败,只求进步。●课改是一种文化变迁,任重道远。●我们注定的命运不是苦难,也不是享乐,而是进步!要让生命的明天比今天更进步。出处:中国教学资源网-7-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思考与探索胡振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这段话指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研究方向和内涵。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要使课堂教学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为创新学习服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必须构建一个有利于创新精神培养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有三个层次:树立创新意识、激活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笔者结合多年历史教学实践,作如下思考与探索:一、更新课堂教学观念,树立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意识形式。一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新需要,诱发某种创新的动机,表现出创新的意向和愿望,即为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学习的革命》一书中说:“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想法、所有伟大的发明,很明显地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有一个以新的方式重组信息的能力,创造新的思想。一个新思想是旧的成分的新组合,没有新的成分,只有新的组合。”这是对创新发明和创新意识关系的独到见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现代课堂教学理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掘教材中创新教育的知识点,并立足于当代社会具体分析,就能适时恰当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挖掘教材中有成就人物刻苦学习、创新变革的精神,激发学生创新的内动力。创新是对现实不完善的
本文标题:教师专业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726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