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重温新课程理念,搞好信息技术课教学
重温新课程理念搞好信息技术课教学泊头市教研室褚庆胤什么是理念?理念,即观念:只不过在1980年代时我们不用“理念”这个词表达一种新思想、新思维。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一般意义上的观念或观点,比如我们可以说,“我有一个想法、看法、意见、念头”或“我的观点、想法、意见是……”;二是哲学意义上的观念或学说。而我们所使用的往往是一般意义上的观点或观念,也就是我们对教育、对教学等的看法,所持有的信念。“理念”实际上就是我们对某种事物的观点、看法和信念。在很多情况下,理念和观念都是可以互用的。理念与理论的区别?理论是科学家、理论家探索客观世界所发现的,那些成体系的带规律性的知识,写在书上叫理论。理念或者说观念是你脑子里对这些东西怎么认识。今天要交流的理念:新课程、新课改、新课标教学设计、说课及效果新新与旧、老、从前相对应的。也就是说相相对于从前的教育理念,现在又有新的教育理念。也就是课程改革的理念、新的课程理念。为什么要改?道理很简单:有问题就得改,有不足就得改邓小平为什么改革呢?中国社会中一些具体的制度、体制、方式方法,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不改革中国没有出路。那么我们的教育为什么要改革呢?高分低能GDP高,世界品牌少龙与虫课改理念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反映出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可概括为“六个改变”:1,总的课程教学2,课程结构3,课程内容4,课程实施5,课程评价6,课程管理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干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制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我感觉课改最核心的改革是能力的培养、创新素质的培养当然,还应关注过程与方法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课程新课程是针对我国新课改而重新编写教材和设定教学科目的统称,有新的学科课程标准相配套;新课程是为真正落实我国素质教育而由国家中小学教研组统一编写和设定的课程模式;在新课程背景下,新教材的内容将更加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和新知识的更新,能有效地提高我国中小学生的素质。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中小学教师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我们所有的学科教学都应以课程标准为指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注意素质教育;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3,突出学生主体,新生个体差异;4,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5,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6,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区别:1,教学大纲侧重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关注的是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若干教学建议;课程标准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同时,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2,教学大纲强调教师的教;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和方法。3,教学大纲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课程标准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提出多元评价建议,评价不仅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4,教学大纲不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出清晰明确的规定,而且规定了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及深度、难度指标,多数教学大纲还规定了详细的教学顺序,以及各部分内容的课时等,忽视了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作用的发挥。课程标准为教师教学及学业评价留下了创造空间,即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三维目标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不是分别独立的三个目标,不是在知识、技能上加情感。在新课程中,越是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越不是通过讲授来达到的。它需要通过创造情境,创造氛围,让学生去体验、去领悟。三维之间的关系经济基础:知识与技能—核心上层建筑: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文性自主、合作、探究是落实“过程和方法”的载体。自主、合作、探究是学习方式,不是学习方法。学习方式指的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策略即学习的一系列步骤,其中某一特定的步骤称之为学习方法。学习方式有不同的类型从主体发挥的作用看,可分为被动学习和自主学习;从学习合作程度看,可分为个体学习和合作学习;从学习的深度看,可分为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目的的学习方式,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每一个学生应在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并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能通过有效的沟通解决群体内的冲突,对各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能力的发展”。探究学习是以自主学习为前提的,以合作学习为动力的一种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特点就是动手实践性,优势是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容易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学习方式转变的核心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教学方式决定学习方式,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指导”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实践给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指点式的培养活动,它侧重于对受教育者提供一种帮助和引导。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标教育部《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指导意见指出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性质、任务、课程目标、学段目标、教材编写原则、教学评价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应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目标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应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应有各自明确的目标,并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各阶段都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和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3)初步学会用计算机处理文字、图形的技能。(4)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和学会文字、图形的处理技能,初步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方法。(3)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宜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以模块的形式呈现,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教材编写原则(2)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应以培养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线。教材内容以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和应用为主。(4)教材内容安排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注意采用学生所乐意接受的方式,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5)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材内容应从完成提出的某一“任务”着手,通过讲解或操作实践使学生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信息技术课程与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学理念陈旧随意性过大低效而沉闷,机械的套用教学模式所谓的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市场式)信息素养描述2000指导纲要课程目标: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新课程标准(借用高中)课程目标:学生信息素养表现: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要求课程实施过程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师生之间对话、互动、合作;强调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尊重其独特的体验;体现之一是对人的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的尊重体现之二是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及理解,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以及及时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等。学习方式必须变革: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强调的学习方式,最终形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教学方式的选择我们提倡根据教学目标需要灵活且恰当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努力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间,努力营造师生互动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参与应用技术解决问题中,亲自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善于独立思考,掌握知识和技能并逐步形成对个人、社会相关问题的正确认识和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任务驱动式”与“问题解决式”一起,构成了新课标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两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式(1)任务的定义:在一个自定义的时间段内,所要完成的活动序列和内容总和。(2)任务驱动式中的“任务”: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基本技能练习,又能带来真实情景的任务。具有真实性、整体性、开放性等特点。(3)任务驱动是指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任务驱动式的形式形式一:提出任务→讲解演示→模仿练习→反馈与小结。形式二:提出任务→学生自学与操作→反馈与小结。形式三:提出任务→分析讨论→探究质疑与操作→反馈小结。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策略•任务设计的基本策略取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注重实用性;突现学生的需要,注重情景的创设•自主学习设计
本文标题:重温新课程理念,搞好信息技术课教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7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