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的探索与思考【摘要】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构建行之有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工作体系,充分发挥育人环境内不同层面的积极因素,对于培养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出发,基于其培养目标,结合浙江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工作,对加强研究型大学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活动的开展进行了探索与思考。【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当今社会,创新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1]。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一项神圣使命。我国的高等教育法也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此,探索和实施行之有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工作体系,充分发挥育人环境内不同层面的积极因素,从而更好地支持和帮助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创造原创性成果的中坚力量和希望所在,承担着国家发展和民族强盛的历史重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培养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技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现代科技革命引发新的产业革命,经济持续增长,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实际证明,只有接连不断的创新,才能保证经济持续不断的发展。与此同时,科技创新不仅带来经济的波动增长,而且还促进经济社会结构的变革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二)科技创新是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选择大学生是富有创造力和创新潜力的群体,是国家未来科技发展的希望,更是国家依靠科技创新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宝贵人力资源。国家的发展规划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明确提出:“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支持研究生参与或承担科研项目,鼓励本科生投入科研工作,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精神。”因此,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并从中培养和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精神和科技创新能力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规划的高度。(三)科技创新是研究型大学的内在要求科技创新中既包含基础研究的原始性创新,也包含应用技术和重要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型大学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先进科学文化的集散地和创造源,肩负着培养创新精神和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任务。原创性、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活动,是我国研究型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也是高校发展的不竭动力。(四)科技创新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辅助教育教学,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拓展相关学科的知识量,有利于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同时,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意志情操、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培养,对大学生科技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都能起到推动作用。可以说,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对于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为根本导向,通过学术科研带动学科竞赛,构建制度化、规模化、创新性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工作体系,形成“点上活跃、面上繁荣、层上深入”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格局。结合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其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主要从科技创新素养等五个方面体现:基于科研导向,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素养。学生是未来科研创新的主体力量,因此对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培养要面向未来的科学研究,即要以科研为导向;基于群体创新,培养学生的科技团队意识。随着科技创新的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团队这一组织形式,越来越显示出对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科技工作要实现可持续地创新、发展,不仅需要杰出的拔尖人才,而且还需要由拔尖人才主导的优秀的人才群体;基于问题探索,培养学生的科技思辨能力。科研创新过程是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的过程,科技思辨能力是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在科技领域的一种具体形态,完善的科技思辨能力可以有效把握问题的解决方向,使问题的解决不至于停留在“肤浅和机械重复的循环”;基于伦理反思,培养学生的科技伦理道德。科技伦理作为控制科学技术应用的一套具有道德涵义的规则系统,努力使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高度认同,把科学技术纳入善的轨道,使科技更好的为人类服务;基于做出正确的科技决策,培养学生的科技领导能力。科技综合素质是学生在科技方面所具有的一系列能力的综合,培养学生的科级领导能力,有利于把握包含重大社会价值的科技创新方向。在此基础上,培养具有科技创新素养、科技团队意识、科技思辨能力、科技伦理道德以及科技领导能力的科技综合素质人才。三、构建多层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工作体系构建多层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工作体系,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科技创新意识,增强团队精神,促进学生发展。同时还给学校营造了浓厚的科技文化氛围,对教师科研工作等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根据国家的规划部署,浙江省在于2006年启动并实施了《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旨在通过对学生科研项目较大力度的经费支持,来吸引众多大学生踊跃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而浙江大学早在1998年就部署和实施《浙江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通过给本科生提供科研训练机会,以期学生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并以此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笔者结合本部门的实践经验以及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际,对构建多层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工作体系体会如下:(一)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离不开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和学术风气,以及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兴趣。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学科发展及前沿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培养大学生的参加科研活动的兴趣。一方面,组织一系列高层次学术活动引领科研风气。通过教授或院方联系,邀请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来校为大学生开设专题讲座,解析学科前沿研究和行业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成立兴趣导向型学习/项目组。科研成就的取得依靠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努力,主要是依赖于参与者的兴趣。兴趣导向型学习/项目组让志趣相同的学生能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在项目选题、项目组队、方案制定、方法确定、研究开展、结果表达等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张扬其个性,鼓励其创造力。让学生在交流中竞争,在竞争中进步,提高学生科研水平。(二)构建完善的组织管理框架为便于众多的大学生科研项目的管理,使得学生科研活动能够有条不紊的开展实施,校院两级通过各方面资源整合,统筹兼顾,改变以往大学生科技工作由共青团组织和本科生教育管理部门分别单打独斗的工作体制为共青团组织和本科生教育管理、研究生教育管理及科研管理等单位部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同时特别注意教师、学生社团和学生科研骨干(研究生)的参与支持。专门成立学生科技指导与咨询委员会加强对学生科研活动的指导管理,委员会主要由热心学生科研活动的各学科教师和管理干部、学生科研骨干组成,这样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享有实验室学术资源,从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挖掘和提炼学生科技项目,也可以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发现和了解学生。在项目管理上,依托学生组织和社团实施大学生科研活动的自我管理,通过对科技竞赛的项目申报、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成果管理、过程监督以及结题答辩等各个流程的统一管理、监督调动来实现学生科研项目的健康、顺利实施。(三)创建规范的制度保障机制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规范化开展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合理有效的制度设计可以激发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也可以鼓励教师积极指导学生进行该类活动。一方面,建立设施保障机制。硬件条件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物质保障。物质保障包括成立科技创新基金、开放实验室、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等等。另一方面,完善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校院两级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健康发展,开展学生科技创新先进个人及团队评比,与奖学金评定、优秀学生选拔等评比活动挂钩,从而调动大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指导教师,必须通过鼓励和奖励政策保护教师的积极性。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所承担的工作,学校承认并计算工作量,给予适当的奖励,并作为教师评比的一个指标。(四)搭建有效的资源整合平台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科研资源和科研实力,设立学生创新实验室和创新实践基地,配备了完善的实验设备,鼓励学生在实验室自主创设课题、自主进行探索和自主开展研究。实验室采取开放式的管理,可批量容纳大学生进行创新实验设计,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调试、实验以及成果展示的平台。在软资源的整合上,建立学科竞赛资料库,邀请科研竞赛中脱颖而出的“大牛”和骨干加入,通过科研兴趣小组和学术沙龙等形式指导新的学生竞赛参与者,交流科研竞赛的经验,同时也使精英学生在新项目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领导作用,锻炼其作为项目组长的领导力,实现科研活动的“传、帮、带”,更好地推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五)重视教师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积极支持是开展该类活动的保障。在实际中,绝大多数学生缺少独立开展科学实践的训练,专业的尤其是跨学科的指导教师尤为必要。指导教师不但熟悉每个学生的特点及自身能力,便于发挥学生的特产和挖掘培养学生的自身潜能,而且能够合理的分工协作、及时地发现和提出问题以便对活动过程作出合理安排和指导。为此,可以通过如组织成立学生科技指导与咨询委员会,联合优秀教师以及有科技创新实战经验的优秀研究生,不仅帮助学生们把握研究方向,在实际技术上加以指导,对学生的项目提出意见和建议,还可以引导加强学生的交流能力、自我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使得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六)加强科技学术交流和校企项目合作科研工作的开展是开放式的,靠闭门造车做不出科研成果,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也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所存在。在实践中,我校特别注重学生科研项目的交流,采用“走出去,迎进来”的战略,鼓励学生科研项目采用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依托于长期发展所积累的与企业的良好条件,与一些高技术的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实践培养训练基地,设立一些面向实际的项目,使学生有机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直接求解实际应用问题,接受更具挑战性的考验。合作的方式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启发了他们的思路,发挥了他们的创造力,从而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实际科研能力。四、探索中的几点启示1、强调跨学科间的联系,注重学科整合。打破院系的界限,加大学科整合力度,增加通识教育内容,跨学科开设课程,成立跨学科教学和研究中心。跨学科开设课程是基于学科的分化、综合发展的趋势和人类解决复杂问题的需求而提出的,因此要打破院系之间的界限,消除学科之间的障碍,从而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跨学科旨在实现不同学科的优势互补,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培养新的学科增长点,从而体现创新性。由此催生的跨学科科研团队和创新科研平台,扩大了交流和联系的范围,开阔了视野,学生基于此平台上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创新成果的产生。2、注重营造自由、宽容的环境与氛围。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传统教育中的强制性学习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必须给他们以按照个人兴趣和志趣的选择自由。”[2]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和研究的“促进者”,将注意力主要放在创造学习的氛围上,“使学生感到自由和安全,可以任意发挥好奇心,不怕出错和失败,既可以从书本上和老师那里学习,也可以从环境、同学和个人经验中学习。”[3]从而营造出一种自由、宽容的氛围,这一氛围对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开展探索性、研究性学习,进而为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素质提供了外在保障。3、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际动手能力的贯通。通过开设科学研究方法类课程;基于研究与探索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科研条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或自己开着科研活动。教师把
本文标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732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