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3.2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课件
第二节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案例探讨思考:沙尘暴是怎样产生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时间次数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2000年2001年58131423131920世纪特大沙尘暴沙尘暴袭击北京探索比较1989年与2000年浑善达克沙地的沙丘(包括流动、半固定和固定沙丘)所占比重有什么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浑善达克地理位置荒漠化防治成因概念危害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荒漠化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土地石漠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荒漠化的成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案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案例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思考2.议一议,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自然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有什么关系?深居大陆腹地,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降水少、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河流多是内流河、冬季有断流现象,植被从东向西表现为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荒漠化与当地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自然原因植被破坏干旱多风5、暴雨6、河流改道、泛滥及生物灾害相互叠加的情况下为荒漠化发展提供条件2、作物歉收、草地载畜量下降3、土地贫瘠疏松风蚀荒漠化4、农田因蒸发土地次生盐渍化石漠化生态系统抵抗力下降1、生态系统脆弱地表植被缺乏气候异常过度放牧过度农垦过度樵采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为原因1、过垦人口激增粮食急需随意开垦林地草地地表植被破坏盐渍化主要表现为人口激增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采沙漠化获取生活能源(落后及交通不便地区)破坏植被(林草地)草地超载践踏草地土地板结透水性差肥力下降草地退化滥砍乱伐土地沙化3、过牧2、过樵土地退化4、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大水漫灌上游过度用水下游缺水河流断流浪费严重地下水上升供需矛盾次生盐渍化风蚀沙化5、其他人类活动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特别是采矿、城市化、工业化等植被破坏和加剧水资源的消耗荒漠化归纳: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特别是“三过”是荒漠化形成最主要的人为原因人为因素百分比(%)典型地区危害过度樵采32.7能源缺乏地区。破坏植被,抑制风沙移动的机制受损。过度放牧30.1半干旱草原牧区和绿洲边缘。加速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过度农垦26.9干旱农垦区周围及草原牧场。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水资源利用不当9.6干旱半干旱的河流区域。从根本上破坏生态环境。工矿交通建设0.7大型矿山、道路建设不注意环保地区。加速沙化进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阅读:内蒙古农牧交错带荒漠化的发展及危害。讨论:内蒙古高原南部农牧交错带荒漠化的发展会造成什么危害?荒漠化的危害目前,全世界2/3的国家和地区、1/4的陆地面积、近12亿人口的生存环境正受到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的头号环境问题。全球荒漠化的速度很快,每年有约600万公顷的土地变为荒漠,其中320万公顷是牧场,250万公顷是旱地,12.5万公顷是水浇地,另外还2100万公顷土地退化而不能生产谷物。亚洲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遭受荒漠化影响严重的国家依次是中国、阿富汗、蒙古、巴基斯坦和印度。我国有4亿人生活在受荒漠化影响的地区,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风沙威胁;同时荒漠化造成地表土裸露,为沙尘暴提供了充足的沙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荒漠化的防治合理控制人口数量生态恢复与建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发展立体生态农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阅读科尔沁左翼后旗的生态经济模式1.科尔沁左翼后旗的生态经济模式是如何改善当地土地沙化的?2.科尔沁左翼后旗的生态经济模式在协调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方面有何借鉴之处?探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加强草场建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阅读:“三北”防护林思考:1.我国为什么组织实施“三北”防护林生态建设工程?2.“三北”防护林对改善我国生态环境起了哪些作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开发新能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课堂小结荒漠化防治产生概念危害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要点串讲知能突破1.荒漠化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荒漠化的产生(1)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的抵抗力下降。干旱多风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是导致荒漠化产生的主要自然因素。荒漠化的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下图:(2)人为因素①过度农垦: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牧区草场开展了空前规模的农垦活动。为了满足人口的粮食需求和经济增长的需要,随意开垦,土地退化后撂荒,导致严重的后果:盐渍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增大、程度加强,生态平衡遭到破坏。②过度樵采:柴草是农村民用燃料的主要来源。为了获得薪柴,农民滥伐树木,过度樵采使荒漠化地区失去地表植被保护,沙丘因而活化。③过度放牧:目前我国荒漠化地区草场普遍超载,牲畜反复践踏草地,使土壤板结,植物生长能力被破坏,土地沙化。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大水漫灌,水的利用率低,浪费水资源,造成土地盐渍化;河流上游大量引水灌溉,引起土地次生盐渍化,下游断流,农田风蚀沙化。⑤其他人类活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其他人类活动,如不合理耕作、开矿、修路、建厂、城建,旅游开发,也会在局部地区造成土地荒漠化。2.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荒漠化不仅对本地区造成危害,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而且还可通过沙尘暴的形成影响其他地区,直接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1.合理控制人口数量:人口增长过快是我国土地荒漠化发生发展的重要诱因。因此,合理控制人口数量,可以减轻环境负担,有利于荒漠化的治理。2.生态恢复与建设(1)发展立体生态农业:荒漠化地区的种植业应向多层次、高质量、高效益的立体生态农业方向发展。荒漠化地区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带动并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2)加强草场建设:引入田草间作、草田轮作、粮草间作、林草间作等草田合一机制,通过畜粪还田和豆科牧草固氮,实现“草多—畜多—粮多”的良性循环。还应固定草场使用权,允许继承、转让。对掠夺经营草场造成草场退化者要给予处罚。加大退化草原的恢复与重建力度。(3)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林牧业,优化林业结构。要在提高现有土地生产力的基础上,控制耕地数量的增加,生产力偏低或下降的耕地应退耕还林还草。应改变目前以防风固沙林和用材林为主的状况,大力增加农田牧场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的比例,积极发展薪炭林和经济林,逐步形成多林种,多功能,多效益的林业体系。(4)开发新能源:农村能源结构不合理是造成植被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开发利用风能和太阳能,还可以通过开发农村小水电、沼气等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拓展延伸】立体农业(1)立体农业的模式。构成立体农业模式的基本单元是物种结构(多物种组合)、空间结构(多层次配置)、时间结构(时序排列)、食物链结构(物质循环)和技术结构(配套技术)。目前立体农业的主要模式有:丘陵山地主体综合利用模式;农田立体综合利用模式;水体立体农业综合利用模式;庭院主体农业综合利用模式。(2)立体农业的特点和作用。立体农业的特点集中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集约”,即集约经营土地,体现出技术、劳力、物质、资金整体综合效益;二是“高效”,即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同时提高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三是“持续”,即减少有害物质的残留,提高农业环境。一、教材P47探索2000年与1989年比较,浑善达克沙地中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比重增加,固定沙丘比重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变异;人为原因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破坏植被(森林、草地等),导致土地荒漠化所致。教材透析思维深化二、教材P50思考一是导致土地荒漠化,土壤肥力下降;二是农牧交错带植被破坏严重,大风刮起的扬尘随西北风南下进入华北平原,污染首都北京及华北各大城市的环境。三、教材P52思考1.该模式以户为单位,实行封闭式管理,对同一块地在生态建设、农业开发、牧业利用等方面,实行统一经营。基本步骤如下:(1)用铁丝网在沙质草地上围建3~7公顷的地块。(2)对围栏地块进行生态建设,防止流沙侵入,避免地块再次沙化。(3)平整圈内土地,改良土壤。(4)打井、整畦。(5)科学布局田块,合理安排农牧业生产。2.科尔沁左翼后旗的经营模式体现了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这一模式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使农牧业得到迅速发展,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成为半干旱沙区值得广泛推广的模式。这说明只要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经济,是能做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丰收的。四、教材P54思考1.为治理北方及西北地区水土流失及土地荒漠化,1979年,国家决定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即带、片、网相结合的“绿色万里长城”。2.“三北”防护林在防风固沙、水土保持、保护农田等方面发挥了较大的生态效益。五、教材P55复习题1.(1)过度农垦。(2)过度樵采。(3)过度放牧。(4)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5)其他人类活动,如工矿交通建设、城建、旅游开发等。2.(1)荒漠化防治措施:合理控制人口数量;生态恢复与建设:发展立体生态农业;加强草场建设;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林牧业,优化林业结构;开发新能源。(2)本小题为开放性题目,同学们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试设计本地区的“生态——经济——环境”相互协调的经济发展方式。课堂练习内蒙古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牧区,其东部的草场载畜量远高于西部。据此回答1~2题。1.导致内蒙古草原草场载畜量东西部差异的因素主要有A年降水量B海拔高度C荒漠化程度D人口密度2.合理利用内蒙古草场资源的措施有:A实行划区管理,规定适宜的载畜量。B减少人工草地,提高天然草地的比重。C大力发展种植业,控制畜牧业比重。D实施轮牧和轮流打草制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案例追踪沙坡头治理荒漠化的经验和措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的产生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本节知识结构
本文标题:3.2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762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