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中国近代史纲要 第3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第三章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封建帝制的覆灭中华民国的建立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主要内容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1、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辛丑条约》签订现场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日俄战争发生在中国的领土——东北,使东北人民遭受惨重的战祸。这次战争给英、德等国带来“机遇”,他们乘机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战后,日本夺取了南满铁路、辽东半岛和库页岛南部,以及对朝鲜的“保护”权。日俄战争对中国的危害:“关东军”的前身——南满铁路守备队关东军司令部旧址人民群众反侵略斗争日益高涨: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农民的抗捐、抗税、反赔款、反洋教的风潮和反清武装斗争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拒俄运动、收回利权和抵制美货运动日益高涨。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2、清政府繁重的苛捐杂税,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潮、抢盐骚乱、农民起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潮等等。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合法性危机加重。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历史记忆迅速恢复。《嘉定屠城纪略》3、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103次199次188次112次149次226次1905年1906年1907年1908年1909年1910年群众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1901年4月,清政府成立督办政务处,实行“新政”。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成立责任内阁。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5《钦定宪法大纲》光绪和慈禧死溥仪上台撤军机处,设责任内阁19111901宣布“新政”革命形势高涨19081908清末“新政”的骗局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以下五大方面:(1)编练新军: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立各种商律、商法。(4)教育改革: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5)预备立宪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九年“预备立宪”期。1905年,清廷派遣五大臣出洋考察各国宪政,赴欧考察的五大臣及随员在罗马合影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者中,满族就有9人,其中皇族占7人,被讥为“皇族内阁”,其强化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这不仅使立宪派大为失望,也使统治集团内部因满、汉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分崩离析。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同情。”(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设立厂矿的数目和投资额的增加发展较快的是轻工业,其中以棉纺织、面粉加工等行业最为显著设厂地区主要集中在江浙、两湖和广东一带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一)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正规地说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毛泽东从行医到革命青年时代的孙中山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教育。孙中山其人1896年断发后的孙中山1911年就任临时大总统1921年辞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孙中山在南京总统府1924年于天津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逝世“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功绩:第一,创立了三民主义的思想体系。第二,推翻了皇帝,建立了民国。第三,改组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享誉盛名:中山路、中山门、中山大学中山公园、中山市、中山服中山陵、植树节31孙中山——中国唯一设计邮票的国家元首国服——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连战拜祭中山陵在博爱广场发表感言(2005年4月27日)唯一一位在两岸都受到尊重的革命家新加坡孙中山南洋纪念馆铜立像美国旧金山圣玛丽公园铜立像美国旧金山宁阳会馆铜立像美国檀香山兴中会纪念堂铜立像美国檀香山唐人街文化广场铜立像美国檀香山孙中山纪念公园铜立像美国夏威夷国际机场铜坐像美国洛杉矶唐人街铜坐像美国芝加哥中山纪念公园铜胸像美国纽约华侨学校铜立像美国纽约孙逸仙初中铜坐像香港新界青山红楼铜立像香港孙中山纪念馆铜立像铜半身像上海中山医院花岗岩半身像上海孙中山故居铜立像天津中山中学(原文东会馆)铜立像天津中山公园铜立像武昌阅马场辛亥首义广场铜立像香港皇仁书院草坪铜立像汉口三民路铜立像厦门中山公园玻璃钢立像厦门思明区中山公园铜立像成都春熙路中央十字路口铜坐像(有三米左右的基座)北京香山孙中山纪念堂汉白玉坐像北京中山公园铜立像台北国立国父纪念馆铜坐像台北中山堂铜立像高雄中山大学铜立像黄埔军校铜立像南极中山站中山纪念室铜半身像澳门国父纪念馆铜立像澳门境湖医院铜立像澳门孙中山先生市政纪念公园铜立像中山大学孙中山纪念馆广场铜立像华南理工大学铜立像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20世纪初,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纷纷涌现,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各地相继成立。邹容章炳麟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组织华兴会两湖黄兴蔡元培组织光复会东南地区黄兴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在国内受过较好的传统教育,考中秀才——有学问;△既是湖南人,又曾在湖北求学,还东渡日本留学,所以与两湖学生关系密切,而留日学生(特别是革命者)中两湖人士很多。——地域因素;△当时,黄兴在留日学生中威望很高,但他建议“公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不必选举。黄兴则被推举为“庶务”,地位仅次于孙中山,实际主持同盟会的日常工作。黄兴的角色:“实干家”创立“华兴会”;直接指挥多次武装起义;顾全大局,积极协助孙中山创立、领导同盟会,开展革命工作。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有统一的革命纲领。有自上而下的全国统一的领导机构。中央设总部,国内外各地设支部。有全体革命党人公认的领袖——孙中山。主张采取武装斗争的方式推翻清政府。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述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民报》第壹号民族革命——推翻满清贵族专制统治政治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社会革命——解决土地问题,防止贫富分化三民主义是真正人民的真正伟大思想。—列宁没有明确的反帝口号“三民主义”的不彻底性没有依靠广大工农群众没有满足农民土地问题的具体措施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是《新民丛报》。革命派机关报《民报》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要不要“反满”和暴力推翻清王朝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国要不要实行平均地权实质——用什么手段、建立什么样的资本主义制度革命派改良派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不革命,代价更大。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国“流血成河”。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推翻帝制,实行共和民主,大势所趋。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君主立宪。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问题。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会导致天下大乱。•论战双方的分歧:论战的结局与意义: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辩论基本上澄清了进行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在中国必须进行一场革命,革命固然会有牺牲,但是这种牺牲更多的是带来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更多的是给人民带来福祉。现在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恶劣政治的根本”,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中国现在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地主强权”“地权失平”,必须通过平均地权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财富不均等社会问题。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一、封建帝制的覆灭二、中华民国的建立一、封建帝制的覆灭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虽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与妻书》林觉民(1886~1911)保路风潮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与四国银行团订立
本文标题:中国近代史纲要 第3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769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