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维生素c注射剂工艺流程
第一章前言1引言1.1维生素C注射液介绍维生素C注射剂(即L-抗坏血酸)为维生素类药,能参与体内多种代谢过程,帮助酶将胆固醇转化为胆酸排泄,因而减低毛细血管的脆性,增加机体抵抗能力。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预防及治疗坏血病,各种急、慢性传染性疾病及紫癜等的辅助治疗。维生素C性质极不稳定,分子中含有二烯醇基[-C(OH)=C(OH)-]的结构,具有很强的还原性,极易被氧化,及内酯环的结构极易水解。其水溶液与空气接触后,受氧的影响而被氧化成脱氢抗坏血酸,再经水解形成二酮古洛糖酸而失去治疗活性,此化合物再被氧化则成草酸及L-丁糖酸。由于维生素C注射剂在生产及贮存期间易发生变色等质量问题,是注射剂生产中较难掌握的品种之一。所以在其生产及贮存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及考察,以达到有效提高制剂稳定性的目的。1.1.1维生素C主要生理功能1.促进骨胶原的生物合成。利于组织创伤口的更快愈合;2..丰富的胶原蛋白有助于防止癌细胞的扩散。3、促进氨基酸中酪氨酸和色氨酸的代谢,延长肌体寿命。4、改善铁、钙和叶酸的利用。5、改善脂肪和类脂特别是胆固醇的代谢,预防心血管病。6、促进牙齿和骨骼的生长,防止牙床出血。7、增强肌体对外界环境的抗应激能力和免疫力。1.1.2维生素C注射液的药理性质本品为维生素类药。维生素C参与氨基酸代谢、神经递质的合成、胶原蛋白和组织细胞间质的合成,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加速血液的凝固,刺激凝血功能,促进铁在肠内吸收,促使血脂下降,增加对感染的抵抗力,参与解毒功能,且有抗组胺的作用及阻止致癌物质(亚硝胺)生成的作用。1.1.3药代动力学蛋白结合率低。少量贮藏于血浆和细胞,以腺体组织内的浓度为最高。肝内代谢。极少数以原形物或代谢物经肾排泄,当血浆浓度大于14g/ml时,尿内排出量增多。可经血液透析清除。1.1.4适应症(1)用于治疗坏血病,也可用于各种急慢性传染性疾病及紫癜等辅助治疗。(2)慢性铁中毒的治疗:维生素C促进去铁胺对铁的螯合,使铁排出加速。(3)特发性高铁血红蛋白症的治疗。(4)下列情况对维生素C的需要量增加:①病人接受慢性血液透析、胃肠道疾病(长期腹泻、胃或回肠切除术后)、结核病、癌症、溃疡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热、感染、创伤、烧伤、手术等;②因严格控制或选择饮食,接受肠道外营养的病人,因营养不良,体重骤降,以及在妊娠期和哺乳期;③应用巴比妥类、四环素类、水杨酸类,或以维生素C作为泌尿系统酸化药时。1.1.5用量方法肌内或静脉注射,成人每次100~250mg,每日1~3次;小儿每日100~300mg,分次注射。救治克山病可用大剂量,由医师决定。必要时,成人每次2~4g,每日1~2次,或遵医嘱。1.1.6不良反应(1)长期应用每日2~3g可引起停药后坏血病。(2)长期应用大量维生素C偶可引起尿酸盐、半胱氨酸盐或草酸盐结石。(3)快速静脉注射可引起头晕、昏厥。1.1.7服用注意事项(1)维生素C对下列情况的作用未被证实:预防或治疗癌症、牙龈炎、化脓、出血、血尿、视网膜出血、抑郁症、龋齿、贫血、痤疮、不育症、衰老、动脉硬化、溃疡病、结核、痢疾、胶原性疾病、骨折、皮肤溃疡、枯草热、药物中毒、血管栓塞、感冒等。(2)对诊断的干扰。大量应用将影响以下诊断性试验的结果:①大便隐血可致假阳性;②能干扰血清乳酸脱氢酶和血清转氨酶浓度的自动分析结果;③尿糖(硫酸铜法)、葡萄糖(氧化酶法)均可致假阳性;④尿中草酸盐、尿酸盐和半胱氨酸等浓度增高;⑤血清胆红素浓度下降;⑥尿pH下降。(3)下列情况应慎用:①半胱氨酸尿症;②痛风;③高草酸盐尿症;④草酸盐沉积症;⑤尿酸盐性肾结石;⑥糖尿病(因维生素C可能干扰血糖定量);⑦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⑧血色病;⑨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或地中海贫血;⑩镰形红细胞贫血。(4)长期大量服用突然停药,有可能出现坏血病症状,故宜逐渐减量停药。1.1.8药物相互作用1.大剂量维生素C可干扰抗凝药的抗凝效果。2.与巴比妥或扑米酮等合用,可促使维生素C的排泄增加。3.纤维素磷酸钠可促使维生素C代谢为草酸盐。4.长期或大量应用维生素C时,能干扰双硫仑对乙醇的作用。5.水杨酸类能增加维生素C的排泄。6.不宜与碱性药物(如氨茶碱、碳酸氢钠、谷氨酸钠等)、核黄素、三氯叔丁醇、铜、铁离子(微量)的溶液配伍,以免影响疗效。7.与维生素K3配伍,因后者有氧化性,可产生氧化还原反应,使两者疗效减弱或消失。1.1.9药物过量每日1~4g,可引起腹泻、皮疹、胃酸增多、胃液反流,有时尚可见泌尿系结石、尿内草酸盐与尿酸盐排出增多、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管内溶血或凝血等,有时可导致白细胞吞噬能力降低。每日用量超过5g时,可导致溶血,重者可致命。孕妇应用大量时,可产生婴儿坏血病。第二章设计资料1、技术参数和设计要求1.1技术参数:药液pH5-7,干燥温度:250℃,微孔滤膜0.45μm安瓿瓶规格5ml,灭菌温度100℃1.2设计要求:1、生产能力:年产2亿支。生产天数:300天/年2、工艺要求:选择最佳工艺流程3、质量要求:执行GMP规范要求设计工艺2、建设规模与处理目标2.1建设规模每年生产2亿支维生素C注射液,每年生产300天,每天生产8h2.2处理目标从别的厂家处购买维生素C、碳酸氢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焦亚硫酸铵等原料以及其他一些辅料制备维生素C注射液。3、设计原则在获得最大产率的条件下,降低成本即获得最大生产效益第三章制备工艺方案选择1、制备工艺方案分析注射剂又称针剂,系将药物制成供注入体内的无菌制剂。注射剂按分散系统可分为四类,即溶液型注射剂、悬型注射剂、乳剂型注射剂、注射用无菌粉末(无菌分装及冷冻干燥。根据医疗上的需要,注射剂的给药途径可分为静脉注射、脊椎腔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和皮内注射五种。由于注射剂直接注入人体内部,故吸收快,作用迅速,为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必须对成品生产和成品质量进行严格控制。注射剂的工艺流程:以溶液型注射剂制备过程为例,其工艺流程如下,注射剂的质量要求:一个合格的注射剂必须是澄明度合格、无菌、无热原、安全性合格(无毒性、溶血性和刺激性)、在贮存期内稳定有效,pH值、渗透压(大容量注射剂)和药物含量应符合要求。注射液的pH值应接近体液,一般控制在4~9范围内,特殊情况下可以适当放宽,如磺胺嘧啶钠注射液的pH值为9.5~11.0,葡萄糖注射液的pH值为3.2~5.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的pH值为3.5~5.5,注射用奥美拉唑的碱度范围为pH9.0~11.5。具体注射剂品种的pH值的确定主要依据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满足临床需要,其次是满足制剂制备、贮藏和使用时的稳定性,最后要满足人体生理可承受性。凡大量静脉注射或滴注的输液,应调节其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或接近。凡在水溶液中不稳定的药物常制成注射用灭菌粉末即无菌冻干粉针或无菌粉末分装粉针,以保证注射剂在贮存期内稳定、安全、有效。为了达到上述质量要求,在注射剂制备过程中,除了生产操作区符合GMP要求、操作者严格遵守GMP规程外,药物、附加剂及溶剂等均需符合注射用质量标准,其处方必须采用法定处方,其制备方法必须严格遵守拟定的产品生产工艺规程,不得随意更改。2、制备路线确定(1)生产用水的制备水源①药品生产企业应有适宜的水源,水质应符合国家饮用水质量标准(GB5749—85)。供水量应满足生产需要。②药品生产企业应对水质进行监测,应有每月一次全项检验的报告书。对出现水质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应有处理措施及处理后水质再监测记录或报告书。纯水(蒸馏水、去离子水)制备①纯水的水源必须符合国家饮用水的质量标准。②蒸馏水应按照《中国药典》标准至少每周进行一次全项检验,结果应符合规定。制备过程中应对水质进行监测,其“酸碱度”、“氯化物”、“铵盐”、“重金属”等重点项目至少每2h监测一次。去离子水至少没2h监测一次,电阻率应大于0.5MΩ·cm。③水质监测时,采样点的位置应合理。对出现水质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应有处理措施及处理后的水质再监测记录或报告书。④蒸馏水、去离子水的制备间不得有霉斑,应有有效的排水(或排气)设施。⑤去离子水的制备应有离子交换树脂再生的有关规定、再生操作规程和再生记录,并应有微生物的监测记录。注射用水制备①注射用水的水源宜为纯水。②注射用水按照《中国药典》标准至少每周进行一次全项检验,结果应符合规定。制备过程中应对水质进行监测,其“酸碱度”、“氯化物”、“铵盐”、“重金属”等重点项目至少每2h监测一次。③水质监测时,采样点的位置应合理。对出现水质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应有处理措施及处理后水质再监测记录或报告书。④注射用水的制备间不得有霉斑,并有有效的排水、排气设施。(2)安瓿的清洗①待洗安瓿保存的环境及状态应尽可能使对其污染的影响降至最低限度。②用于安瓿粗洗、精洗的生产用水应符合要求。③安瓿的清洗应严格执行清洗操作规程,其清洗方法应能保证清洗质量符合生产要求。需灭菌的安瓿,应有灭菌操作记录和灭菌效果的检查记录。④干燥、灭菌后的安瓿贮存和运转过程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再污染。应有保存时限及再洗涤的规定。⑤安瓿清洗室应设置有效的排水、排气设施,其排水口的处理应与清洗室的洁净级别相适应。(3)原辅料的准备,称量①所选用的量器的精度、衡器的感量与所称量物料的量相适应,并有定期校正的检查记录和合格证。②称量应严格按批生产指令进行,并有经他人复称的记录。称量记录应纳入批生产记录。③不同品种的原辅料称量使用的盛取器具不得混用。用于称量的盛装原辅料的容器应清洁、具有盖或密闭,并应有品名、批号、数量、生产日期等明显标志。④活性炭称量应在具有有效排尘设施的专用操作间内进行,并主意防止对环境的污染。(4)药液配制①配制室不得有霉斑,并有有效的与洁净级别相适应的排气、排水设施。②配制室的清洁消毒操作规程应能保证清洁效果符合生产和洁净级别的要求,不应存在引起污染或混药的可能。③与药液直接接触的设备、管道、滤器及容器具的清洗、消毒或灭菌操作规程,内容应包括清洗周期、清洗方法、清洗剂的选用、消毒或灭菌方法、清洁程度的检查等项目。④稀配液(或粗滤液)、精滤液的质量应有检验记录。液体量需重新配制时应有再行检验的记录。⑤配制药液需使用惰性气体保护时,使用的惰性气体应有检验合格报告书(单),并经洗涤净化处理。(5)药液过滤①在注射剂车间生产中通常用的有砂滤棒、鈦滤器和微孔滤膜过滤器等。②鈦滤器抗热震性能好、强度大、重量轻、不易破碎,过滤阻力小,滤速大,在注射剂生产中是一种较好的粗滤材料。③微孔滤膜过滤器,常用醋酸纤维膜、硝酸纤维膜、醋酸纤维与硝酸纤维混合酯膜等,其在干热125℃以下在空气中是稳定的,在125℃以上就逐渐分解,故在121℃热压灭菌,滤膜不受影响。④不同种类滤膜适合不同的溶液,因此在使用前,应进行膜与药物溶液的配伍实验,证明确无相互作用,才能使用。(6)灌封①洁净厂房的空气滤器安装或更换后应检查和监测其滤效,换气次数或层流风速应符合洁净级别要求;其洁净级别应定期监测,结果应记录。②灌装操作间的温、湿度应有监测记录。③灌装操作间内的用具、物料、设备及物料进出口、排水设施等与其生产洁净级别相适应。④灌装设备、容器及用具、工作服的清洗规程应符合生产洁净级别的要求,不应存在引起污染或混药的可能。⑤进入灌装(封)工序的人员应按生产和洁净级别的要求更衣。工作服的材质、服式及人员着装应满足灌装(封)的生产要求。⑥与药液直接接触的灌装设备的表面应光滑、平整、易清洗或消毒、耐腐蚀、无“死角”滞留药液。⑦灌装(封)操作应有清场复查,其复查记录应纳入批生产记录。⑧灌装量应符合规定,并有定时(期)监测记录。记录应纳入批生产记录。⑨配液至灌装(封)完毕的操作时限应有规定,保证药液的质量。⑩同一批药液灌装操作完毕后,其实际收得率应与计算收得率进行核对。若有显著差异必须查明原因,确认无潜在质量事故后,方可按正常产品处理。(7)灭菌①灭菌设备、生产操作、工艺管理应能有效地防止未灭菌品与已灭菌品的混淆。操作现场的清场应彻底。灭菌操作前应进行清场复查,其复查记录应纳入批生产记录。②未灭菌品与已灭菌品应有效的分别存放措施,
本文标题:维生素c注射剂工艺流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794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