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电视纪录片创作第一章电视纪录片的定义及类型一、纪录片的定义1、有关纪录片定义的两次调查调查者——安间总介一九六一年进入NHK,从事纪录片制作,担任导演及制片。其中主要作品有:《110秒的空白》(意大利奖1974)《那时候、世界…曼哈顿秘密计划》(放送文化基金奖1978)《五胞胎·上一年级了》(国际EMMY奖1982)1996年,在欧洲、北美及日本,约90%的被访者认为他们所在的国家没有关于“电视纪录片”的统一定义;但100%的人认为自己心中有一个定义;2002年,在中国,90%以上的被访者认为他们所在的国家没有关于“电视纪录片”的统一定义;但认为自己心中有一个定义的纪录片人不到30%。调查说明:(1)世界各地对于纪录片都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定义;(2)中国的纪录片人不太张扬自己的个性、创造的意识总体上也不如国外的纪录片人。2、关于纪录片的不同表述a、1991年法国《电影词典》称: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以文献资料为基础制作的影片,称为记录电影。b、《朗文英语词典》:纪录片--通过艺术提供事实;c、美国《电影术语汇编》:纪录片是一种非虚构的影片,她具有一个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取材于现实生活,并且运用编辑和音响来增进其观念的发展;d、《牛津词典》:(纪录片是)人性记录(说明人性的事实或事件),强调了词根document的记录性和实证性;e、美国电影史家埃里克·巴尔诺认为纪录片作者和故事片艺术家不同,他不专心于创作,他通过对自己所发现的东西进行选择和并列而表现他自己。f、卡雷尔·赖兹、盖文·米勒《电影剪接技巧》:故事片和纪录片的根本区别在于故事片主要表现情节的发展,而纪录片则主要是阐述主题。g、荷兰纪录片导演伊文思:纪录片把现在的事记录下来,就成为将来的历史。a、《现代电视纪实》(朱羽君,1998):电视纪录片的核心含义应该是要求以真实地记录人类的生活,以现实的原始内容为基本素材结构,它虽也可以有艺术手法,但语言本体必须保证素材的真实性和编辑的生活自身的逻辑性。b、《纪录片创作论纲》(钟大年,1997):通过非虚构的艺术手法,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图像和音像素材,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创作者对这一事物的认识与评价的纪实性电视片。国内纪录片的有关表述:c、《中国应用电视学》:纪录片--影视艺术中对某一事实或事件作纪实报道的非虚构节目,直接从生活中取材,以生活的自身形态来表现生活,真实环境时间中的真人真事.d、《中国纪录片:观念与价值》(吕新雨,1997)纪录片是以影像媒介的纪实方式,在多视野的文化价值的坐标中寻求立足点,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与人的生存环境进行观察和描述,以实现对人的生存意义的探寻和关怀的文体形式。e、《电视纪录片制作》(吴保和,1999):通过电视摄像机(或电影摄影机)的磁带(或胶片)纪录下来的一切内容,包括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现象、人类社会中的人物和事件,这些内容不是人为的虚构出来的,而是现实中已经存在的或正在发生的。国内与国外关于纪录片的定义不同点:国内国外1侧重人文的关怀侧重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2强调客观反映和对现实生活的还原强调作品的观念和主题3强调“纪实”风格强调创作语言的丰富和风格的多样性3、纪录片的定义纪录片是把过去或现在的事实用影像的手段进行人性的还原和记录,并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历史。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历史,尽可能接近历史的真实尽可能描述(叙述)一种真实的历史,并尽可能接近一种真实的描述。二、纪录片的类型(一)国外对纪录片类型的划分1、解说式纪录片“大量使用权威式旁白的解说式纪录片”,以权威的旁白方式,直接对观众陈述对某人、事、物的见解,表达明确的价值判断。以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人约翰·格里尔逊为首的英国纪录片学派为代表。说教意味浓。在20世纪50年代末,这种模式“失宠”。2、印象式纪录片“试图诱发阅听者的主观感触与诠释的印象式纪录片”,游走在戏剧与现实、事实与幻想、纪录片与剧情片的中间地带,诱发观众个人的感触。易混淆观众的判断并难以掌握“真实”。3、观察式纪录片“强调摄影机时透明性与拍摄者隐匿如‘墙上的苍蝇’”的观察式纪录片。主要流派包括:纯观察式的美国直接电影以及法国人类学家让·鲁什提倡的参与观察式的真实电影。4、自省式纪录片“强调疏离效果与拍摄者的自我暴露的自省式纪录片”。提倡观赏者的自我觉知,以影片为蓝本,跳脱其框限延伸出自我的观影意识和自我的质问。(二)国内对纪录片类型的划分1.电视短纪录片电视短纪录片原则上是指时长在15分钟以内,通过非虚构的艺术手法,直接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形象和音响素材,加以客观展示的电视纪录片形态。2.电视长纪录片电视长纪录片原则是指时长在15分钟以上、50分钟以内的以声画合一的现场实景为表现主体的1~2集电视纪录片形态。3.电视专题片电视专题片作为中国特有的电视纪录片形态,是指以解说词阐述某种理念、观点作为主要结构方式,附以画面、音乐等元素进行说明、写意、升华的电视纪录片形态。目前,国内电视学界和业界通常把电视专题片和电视纪录片看作相并列的两种电视节目形态。电视纪录片是指以声画合一的现场实景为主体拍摄的纪实风格的电视节目;电视专题片是以声画对位的解说词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议叙结合的电视节目。有研究者认为:“‘声画对位’和‘声画合一’只是创作手法不同;‘议叙结合’为主和‘现场实景’为主只是表现方式不同,均不足以科学地分清‘专题片’和‘纪录片’之间的本质差异。”4.电视系列片电视系列片是指内容上或逻辑上有承接关系的3集以上的电视长纪录片或电视专题片构成的电视纪录片形态。(三)其它划分方法:按节目形态划分:历史人文真实再现类;历史人文文献类;自然类;当下生活纪实类;当代社会文化纪录类;其他;按题材和表现方法划分:时事报道片、历史纪录片、传记纪录片、政论纪录片、人文地理片、舞台纪录片和专题系列纪录片等;按照观众收视区域划分:适合全球观众收看的;本土纪录片;自已按兴趣拍的纪录片……三、纪录片的社会功能1、传播知识和舆论导向功能2、记录历史和解释历史的功能3、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功能4、给人以愉悦的功能第二章中外纪录片演进与发展一、国外纪录片的起源与发展1、起源:卢米埃尔兄弟和他们的摄影师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成功放映了《火车进站》的活动影像,不仅宣告着电影的诞生,更意味着最原生态的纪录片的诞生。在拍摄上基本是固定的单镜头,长度约一分钟,没有一个确定的叙事架构,因此被称为“活动的照片”。2、弗拉哈迪和《北方的纳努克》纪录电影之父、影像人类学创始人《北方的纳努克》被国际影视界公认为第一部完整意义的纪录片而蜚声国际影坛。弗拉哈迪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在坚持“非虚构”的基本原则下,积极地介入生活,让真实生活场景与作者的主观感情完美地结合起来。《北方的纳努克》艺术创作方法和技巧特点:(1)歌颂美而回避丑的美学原则;(2)与被摄对象长期交友共处,深入观察,准确把握其生活形态,并使被摄对象在镜头前高度自然。(3)把悬念和戏剧性引入纪录片;(4)大量运用长镜头拍摄。(5)在选择拍摄和选择编辑基础上,运用画面组接突出细节,创造节奏变化和艺术气氛,使作品结构高潮迭起,增加吸引力。(6)利用字幕增强效果,使默片具备了综合艺术手段的表现力。3、苏联维尔托夫与“电影眼睛”理论1923年,维尔托夫以“电影眼睛”派的名义发表了题为《电影眼睛:一场革命》的宣言,标志着前苏联纪录电影史上“电影眼睛”学派的成立。“电影眼睛”理论主张:(1)强调摄影机的特殊功能,重视拍摄角度、景别、特技等摄影造型技巧;(2)主张抢拍和隐蔽拍摄;(3)强调电影剪辑的功能;(4)强调电影的任务是反映社会现实,肯定纪录片的传媒作用和教育功能、审美功能;(5)主张电影人到生活中去,通过日常生活反映社会变化,通过平凡事例表现伟大主题;(6)把电影剧本、演员、摄影棚等视为“资产阶级发明物”……代表作品:《带摄影机的人》这部片子既是“电影眼睛”理论的形象“宣言”,又是对摄影机和摄影师的赞歌。镜头所向无所不至,拍摄角度极尽变化;不时插入摄影机和摄影师的所在和所动,对摄影术进行“揭秘”。4、格里尔逊与英国纪录电影运动约翰格里尔逊(1898~1972)英国电影制片人,导演。英国纪录片运动创始人。1926年他为纽约《太阳报》写影评,论述R.弗拉哈迪的影片《北方的纳努克》时,首先使用“纪录电影”这一名词。1928年,英国交易局电影部资助他拍摄了一部纪录片《漂网渔船》,这是英国纪录片的开山之作。他对纪录电影最大贡献是单词“Documentary“即“记录片”(对真实事物的创造性处理)一词的发明。提倡纪录片运动,并吸收有志于写实主义的艺术家参加进来。在他的倡导下,1930~1933年,他们拍摄了大约100部纪录片,涉及范围极广。1935年,格里尔逊导演拍摄了世界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纪录片《锡兰之歌》。1941年他为加拿大拍摄的《丘吉尔岛》获当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评论家认为,他是以社会学而不是以美学角度来看待电影的。格里尔逊模式,亦称“英国纪录电影学派”。该学派主张纪录片应当是富有创造性的对生活真实场景作出处理,是一种直接的宣传手段;在创作中注重对生活场景进行艺术加工,在画面构图、镜头剪辑、音画配合等方面都非常讲究。二战后,格里尔逊式充满“上帝之声”的封闭性说教模式逐渐失去了观众,世界纪录电影开始进入纪实主义文化的发展阶段。格里尔逊及其学派的主要观点:(1)重视纪录电影的社会教育功能;(2)主张”创造性地处理生活场景“,允许在拍摄中对现实进行艺术加工,允许使用搬演和重构等手法;(3)对故事片持完否定态度;(4)尽管强调”正确比美重要“,但又非常重视并善用摄影造型艺术和蒙太奇手段,力求形式完美;(5)“解说+画面”5、直接电影与真理(实)电影直接电影是19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在美国产生的,是以罗伯特·德鲁和理查德·利科克为代表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纪录片流派。1960拍的开山之作《初选》,是直接电影派的划时代作品。实践理念:一种基于经验主义的记录观,它把人的知识判断放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人的感官对外部世界的经验,越是直接积累,越是充分,他就越接近事实的真相。尽量让镜头前自生自灭的”事实“在影片当中进行”自我阐述“。真理(实)电影创立者是法国社会学者让·鲁什。196年他摄制的《夏日记事》是第一部有影响的旗帜性作品。鲁什早期拍摄的影片被称为“直接电影”,这种电影无搬演、无导演、无操纵剪辑,以便尽可能真实地记录生活。后来,他放弃纯粹的直接电影形式,转而拍摄更具有社会学调查性质的影片,并开始干预拍摄的场面,注重剪辑过程,这一时期拍的影片为“真理(实)电影”。这是一种“非表演、非戏剧、非叙事”的电影,虽然少了一些客观性,但没有减少真实性。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艺术风格(1)对创作中的“主观成分”采取完全不同的策略。真实电影善于通过积极“介入”获取客观真实效果。直接电影竭力隐藏主观因素——解说、音乐、记者和主持人的出现,一概排斥剪接点中主观痕迹,竭力保持中立和旁观者的特色,追求纯客观效果。(2)都强调声画同步,甚至视声音比画面更重要。不同的是,真实电影强调通过主客体接触获取深层真实。直接电影则强调冷静观察、等待,以抢拍和隐藏拍摄记录事件真实过程。观摩:意大利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中国》6、新纪录电影——主张虚构的纪录片从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开始出现了“新纪录电影”,开始否定“非虚构影片”。纪录片可以而且应该采取一切虚构手段与策略以达到真实。“电影无法提示事件的真实,只能表现构建竞争性真实的思想形态和意识,我们可以借助故事片大师的叙事方法搞清事件的意义。”例片:《蓝色警戒线》、《证词:犹太人大屠杀》二、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一)初期的电视纪录片(1958—1978)基本风格:格里尔逊式纪录片的中国化。代表作品:《到农村去》、《英雄的信阳人民》、
本文标题:电视纪录片创作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80130 .html